馬官軍,王 超,葉燈燈,劉向東,
( 1.農業(yè)農村部生豬健康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廣西 貴港 537100;2.國家家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中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我國是養(yǎng)豬大國,地方豬種資源豐富,但地方豬種因瘦肉率低,飼料轉化率低等缺陷逐漸被市場淘汰[1]。為迎合市場需求,提高豬的生產效益,國內大型養(yǎng)殖公司紛紛引進杜洛克豬、大白豬和長白豬等國外瘦肉型豬種進行遺傳育種改良。隨著我國生豬遺傳育種改良工作的飛速發(fā)展,育種工作者對種母豬的生產性狀選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豬的外貌評定是一種重要的選擇方法,也是目前常用的育種方法,在種豬的遺傳改良過程中增加體尺指標可提高育種的準確性,提高豬的生產性能。體尺性狀受遺傳、環(huán)境、營養(yǎng)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體尺性狀能夠反映某一生長階段的發(fā)育情況,且它在反映豬應對環(huán)境等方面的表現(xiàn)較為客觀,其中,管圍是豬體尺性狀中的一重要指標[2-3],管圍也是衡量豬四肢發(fā)育狀況的重要指標,其對豬肢蹄結實程度影響較大。Okumura等[4]在杜洛克群體中通過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在豬的SSC7上發(fā)現(xiàn)與管圍顯著相關的QTL區(qū)域(P<0.01),該區(qū)域包括66個基因,該研究說明豬的管圍存在較大的遺傳效應。管圍是反映豬的肢蹄結實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文章對丹系母豬的品種、胎次對管圍的影響進行探究,旨在為瘦肉型豬種的遺傳育種提供理論參考。
研究群體選自廣西某規(guī)模化種豬場,于2017年6ü 11月在該場對925頭純種丹系母豬進行管圍測定,包括杜洛克母豬98頭,長白母豬275頭,大白母豬552頭,其中杜洛克母豬為1~4胎,大白母豬和長白母豬均為1~6胎。豬群均飼養(yǎng)在限位欄中,進行相同的飼養(yǎng)管理。
管圍測定選擇在母豬產后1~3 d進行,測定工具為軟尺,測量單位為cm,測定部位為豬的左前肢最細處,見圖1。每頭豬測量3次,取均值。
研究利用Excel進行測定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性統(tǒng)計、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一元回歸分析,方差分析中,以P<0.01為差異極顯著。
以不同品種和胎次對母豬管圍的影響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品種和胎次因素對母豬管圍均存在極顯著影響(P<0.01)。對同一品種,不同胎次母豬的管圍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在同一胎次母豬中,杜洛克母豬管圍值明顯高于長白母豬和大白母豬,而大白母豬和長白母豬不同胎次管圍均值較為接近。
以胎次對杜洛克母豬管圍的影響做回歸分析,結果如圖2 所示。由圖2可知,在線性擬合曲線中,R2=0.966,擬合的回歸方程為y = 0.412 6x + 22.478。在1~4胎時,杜洛克母豬管圍與胎次具有正相關關系,管圍隨著胎次的增加逐漸增長。
表1 品種、胎次對母豬管圍影響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表2 不同品種、胎次母豬管圍描述性統(tǒng)計
對胎次對長白母豬管圍的影響做回歸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在線性擬合曲線中,R2=0.881 3,擬合的回歸方程為y =0.556 1x + 19.353,長白母豬管圍與胎次存在正相關關系,在1~4胎時,管圍隨著胎次的增加快速增長,而在5~8胎時管圍增長相對較慢,趨于平穩(wěn)。
以胎次對大白母豬管圍的影響做回歸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在線性擬合曲線中,R2=0.898 6,擬合的回歸方程為y = 0.472 9x + 19.676,在1~5胎期間,大白母豬管圍與胎次正相關,管圍隨著胎次的增加而線性增長,但在5~8胎期間,管圍隨胎次增加呈下降趨勢。
管圍是豬的一種重要表型性狀,在豬的遺傳選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研究結果表明,品種對母豬管圍存在極顯著影響(P<0.01),在1~4胎次母豬群體中,各胎次杜洛克母豬管圍值均明顯高于對應胎次的長白母豬和大白母豬,而相同胎次的大白母豬和長白母豬管圍均值較為接近。李龍云等[5]對巴克夏和里岔黑豬的不同雜交組合的生產性能進行比較研究,其試驗設計了巴克夏h 陸川豬、巴克夏h 里岔黑豬、巴克夏h 玉山黑豬、巴克夏h 圩豬、里岔黑豬h 陸川豬、里岔黑豬h 玉山黑豬和杜洛克h 里岔黑豬7種雜交組合,在體尺性狀管圍研究中,其將不同雜交組合分為兩組,一組為巴陸、巴里和杜里豬;另一組為里陸、里玉、巴玉和巴圩豬,其研究結果表明,組內豬種間管圍差異不顯著,組間豬種間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品種因素對母豬管圍存在影響,該結果與此次研究結果相符合。孟慶利等[6]通過對某種豬場大白、長白和杜洛克后備豬 200、200 和 80 頭(公母各半)進行種豬體尺指標測定分析發(fā)現(xiàn),大白、長白和杜洛克后備豬的管圍均值分別為20.46 cm、20.3 cm和 20.93 cm,該結果與此次研究中杜洛克母豬管圍高于大白母豬和長白母豬,且大白母豬和長白母豬管圍較接近相符合,但該研究中杜洛克管圍值顯著低于此次研究中的23.16 cm,這可能與此次研究對象為杜洛克經產母豬有關。莊站偉等[7]通過對某集團公司的5個核心育種場的美系杜洛克種豬體尺性狀進行測定分析發(fā)現(xiàn),美系杜洛克母豬管圍均值在18.46 cm,且各體尺性狀存在較大的窩效應,該管圍均值的研究結果與此次研究結果及孟慶利等[6]研究結果存在差異,這可能與試驗豬群的品系、群體差異以及公司育種水平有關。以上結果說明,在杜洛克、大白和長白種母豬中,杜洛克母豬的管圍較高,大白豬和長白豬的差異不大,所以育種場在豬的遺傳選育過程應根據(jù)品種差異制定合理選育方案。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胎次對母豬管圍存在極顯著的影響(P<0.01),在1~4胎次的不同母豬群體中,管圍與胎次均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管圍隨著胎次的增加而呈增長趨勢,而在5~8胎次時,長白母豬管圍隨胎次增長緩慢,大白母豬則管圍隨胎增長而下調。由于試驗群體限制,杜洛克母豬4胎之后的管圍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
在杜洛克、大白和長白母豬胎次對管圍的回歸分析中,其線性擬合曲線的可決系數(shù)分別為0.966、0.898 6和0.881 3。孟慶利等[8]通過杜洛克、大白和長白后備母豬和1胎、2胎母豬體尺指標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胎次對杜洛克、長白和大白均存在影響,這與此次研究結果相符合,胎次是影響母豬管圍的因素之一。程黎明等[9]通過對新疆褐牛的年齡和胎次對體尺體重的影響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褐牛隨胎次的增加管圍增長呈增長趨勢,第三胎后增長程度減緩,該研究結果與此次研究中1~4胎次母豬管圍隨胎次而快速增長,5~8胎次隨胎次增長減緩或下調的結果相符合,這說明家畜的管圍隨著胎次的增長先增長后下調。管圍是衡量四肢發(fā)育程度的指標。有研究指出,母豬的骨軟化癥和骨質疏松癥常見于母豬第一胎[10],這可能與母豬第一胎管圍較細有關。吳其文等[11]通過對長大二元母豬的月齡和生產性能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月齡的增長,長大二元母豬的管圍逐漸變粗,而此次研究在1~4胎母豬群體發(fā)現(xiàn),隨母豬胎次增加其管圍也會增加,這也可能與母豬日齡變化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胎次對母豬的管圍存在影響,在豬的養(yǎng)殖生產中,我們應考慮胎次對母豬生產性能的影響,從而對母豬進行合理的飼養(yǎng)管理。
研究發(fā)現(xiàn)品種和胎次均對母豬管圍存在極顯著影響,其中杜洛克母豬管圍高于大白母豬和長白母豬,而長白母豬與大白母豬管圍值差異較小,在1~4胎次時,隨著母豬胎次的增加,管圍逐漸變粗。研究的結果可為豬的遺傳育種提供理論參考,在豬的養(yǎng)殖生產中,可依據(jù)母豬不同階段的體尺性狀選擇不同的飼養(yǎng)管理與選育方案,以使母豬生產效益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