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志
(遼寧省核工業(yè)地質二四二大隊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興城 125100)
本區(qū)處于燕山臺褶皺東部,燕山構造運動使基底隆起、活化,并成為遼西重要的眾多金屬成礦帶。青龍—錦西—阜新,NE—NNE 向,主要為Mo、Pb、Zn、Au、Ag 成礦帶,另外還有Cu、U礦床。礦產分布基本為近北東走向,主成礦期為燕山期,包括疊生改造成礦。成礦帶受區(qū)域性青龍—錦西深大斷裂控制明顯。
圖1 遼寧省郭家礦區(qū)區(qū)域地質圖
本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Ⅰ)燕山臺褶帶(Ⅱ)與遼西凹陷(Ⅲ)接觸帶靠近臺隆一側。區(qū)域上深大斷裂發(fā)育,組成遼西臺凹相間的構造格局。在燕山臺褶帶內,錦西—青龍基底斷裂的南東地帶為山海關臺隆;要路溝—女兒河基底斷裂北西為遼西臺陷,在遼西兩個大斷裂之間還發(fā)育有東西向和南北向次于級斷裂,東西向斷裂具有等間距分布特征,交切形成“梯子狀”構造格架(見圖-1);兩個基底斷裂之間為楊家杖子—八家子構造巖漿活動帶。在山海關臺隆區(qū),主要分布著太古代建平群的片麻巖和混合花崗巖類巖石;在遼西凹陷主要分布著侏羅—白堊系中酸性火山碎屑巖和熔巖,有平行于主要構造線方向的長城系、薊縣系、寒武系地層呈地壘式分布,由火山碎屑巖與正常沉積碎屑巖形成低緩區(qū)的山脊,其中奧陶系中統(tǒng)馬家溝組(O2m)與石炭系太原組(C3t)是鉛鋅成礦區(qū)域地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海關臺隆與遼西凹陷之間,由錦州向西南存在著一個過渡帶,即楊家杖子—八家子構造巖漿活動帶,帶內中上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層發(fā)育,而且局部保存完好;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強烈,從西南向北東有五指山、舊門和虹螺山花崗巖三個大巖基產出。
礦區(qū)內巖性相對較簡單,主要為燕山期花崗巖,奧陶系中厚層狀灰?guī)r及石炭系長石石英砂礫巖。脈巖主要為正長斑巖、閃長玢巖、石英脈及煌斑巖等;斷裂構造較復雜,構造蝕變帶主要為兩條矽卡巖帶。
奧陶系中統(tǒng)馬家溝組(O2m):以中厚層狀燧石條帶白云質灰?guī)r為主,顏色為灰色,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白云石,中細粒亮晶結構,層狀構造,走向北東東,傾向北西,傾角65°~70°,出露于礦區(qū)中部,西部零星出露。受熱液蝕變作用具有白云巖化、蛇紋石化和矽卡巖化。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C3t):石英質礫巖、砂巖、長石砂巖、砂質板巖組成,出露于礦區(qū)北部,走向近南北向,傾向正東,傾角20°~30°。與下覆馬家溝組呈構造接觸。
區(qū)內構造主要由3 條斷層組成。
F1分布于礦區(qū)北部,性質為壓扭性,形成較寬的破碎帶,寬度2m~8m,走向東西轉北東向,傾向南,傾角近直立75°,延至礦區(qū)東部尖滅,但有分支現(xiàn)象,走向北西向320°傾向北東,傾角較斗,延伸數(shù)十米。
F2分布于礦區(qū)中部,性質為壓扭性,形成破碎帶寬度5m~8m,走向東西,傾向北,傾角75°。它是礦區(qū)的主要的成礦構造,向礦區(qū)東部出露不明顯,仍是提升儲量擴大成果重要依據(jù),是選取成礦開發(fā)有利區(qū)段。
經(jīng)地質調查發(fā)現(xiàn),位于礦區(qū)南部外圍2km 處構造蝕變破碎帶發(fā)育,性質不明,帶寬10m ~15m,走向近北東向,傾角55°~70°,延伸數(shù)千米,局部有分支復合現(xiàn)象。從礦區(qū)南部通過分支為三條,F(xiàn)3北東走向45°,傾向北西,傾角55°~62°,帶寬3m~5m,沿走向長180m。F4走向近東西70°,傾向北西,蝕變帶寬2m ~3m,沿走向長約270m。F5近北東走向60°,向北西向傾,蝕變帶寬1m ~2m,沿走向長約170m。 蝕變帶黃鐵礦化發(fā)育,地表氧化褐鐵礦化、鉀化、高嶺土化均有發(fā)育,尤以硅化強烈,局部形成硅質脈及石英細脈。蝕變帶控制南部礦化分布,是選取成礦有利區(qū)段重要依據(jù)。
F1和F2為區(qū)內兩條主要控礦構造,礦化活動均發(fā)育在兩條斷層的挾持區(qū)內,斷裂構造的活動及次級裂隙的發(fā)育為熱液活動提供動力及通道,它對礦化的形成及分布起著重要作用。
礦區(qū)內巖漿活動主要為為燕山早期,巖性為肉紅色中細?;◢弾r,與奧陶及石炭系地層呈高角度侵入接觸關系,且是該礦區(qū)重要的含礦巖石。出露面積大占礦區(qū)面積的3/5,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部。礦區(qū)內脈巖為燕山期同源巖漿多次活動的產物主要為正長斑巖、石英脈、閃長巖及煌斑巖。正長斑巖數(shù)目多,其中沿F1斷層后期上侵,規(guī)模較大,延伸較遠,有利于鉛鋅礦化豐度增加,對礦化體再次富集起到積極作用;石英脈分布于礦區(qū)中部,寬度較大,為10m ~20m,延長250m,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75°~80°。石英脈與鉛鋅礦化關系密切;閃長巖及煌斑巖規(guī)模較小,數(shù)目較多,主要分布在礦區(qū)南部及東部,與鉛鋅礦化關系不大。脈巖的分布受斷裂及次級裂隙控制明顯。巖漿巖活動可作為本區(qū)研究找礦的目標之一。
礦體總體呈厚脈狀,地表出露較差,多為隱伏礦體,受近東西向接觸帶及附近的斷裂構造控制,多為東西及北東向脈狀產出,沿走向傾向形態(tài)變化較大,具有膨脹收縮、分枝復合、尖滅再現(xiàn)等現(xiàn)象。礦體賦存在灰?guī)r及巖漿巖中,受F1和F2南北斷層夾持,走向穩(wěn)定,傾向變化較大北西與南東向,傾角近直立,長約1200m,控制標高200m ~130m,均為封閉。礦石為原生礦石,Pb 礦石品位在2.85%~4.65%之間、平均品位3.52%,Zn 礦石品位在2.02%~2.65%之間、平均品位2.38%。厚度變化較大,屬不穩(wěn)定型。
礦體賦存在燕山期巖漿巖與奧陶系灰?guī)r及石炭系砂礫巖內外接觸帶中,含礦圍巖主要為硅化發(fā)育的似斑狀中粗?;◢弾r中、正長斑巖、蝕變白云巖化灰?guī)r和石英砂巖。
矽卡巖化:巖漿巖與灰?guī)r由熱接觸變質作用和高溫氣化熱液影響下,經(jīng)交代而成,具不等粒變晶結構,與鉛鋅礦化密切。
硅化:可分為呈不規(guī)則粒狀集合體交代原巖形成絹英巖、絹英巖化花崗斑巖或硅化白云巖及呈細脈或網(wǎng)脈狀沿巖石的裂隙和節(jié)理充填交代伴有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兩種形式。
絹云母化:表現(xiàn)為呈細小鱗片狀集合體代替斜長石及除石英礦物外,所有硅酸鹽礦物全部蝕變成絹云母的形式。
黃鐵礦化:主要以星散狀浸染在巖石中,是鉛鋅的主要載體礦物。
蛇紋石化:構造熱液帶入SiO2與石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中氧化鎂結合而成,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具有蠟狀或玻璃光澤。
礦石類型按容礦巖石主要為碳酸鹽型及花崗巖型;按氧化程度分為硫化礦石及氧化礦,近地表多為氧化礦僅占5%~10%,主要為硫化礦石。礦石中閃鋅礦和方鉛礦,顆粒粗大,晶形完整,礦物粒徑在3mm ~5mm,少數(shù)大者可達10mm以上,局部礦石礦物呈團塊狀,但總體呈分散狀,其它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礦石礦物(方鉛礦和閃鋅礦)含量3%~5%;還有的礦石中,礦石礦物僅為閃鋅礦和方鉛礦,但礦物顆粒細小,晶形較差,并含有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等金屬礦物,礦石礦物含量在1%~2%(體積含量);局部礦石中,方鉛礦和閃鋅礦與其它金屬礦物呈星點狀分布,礦石礦物含量<1%。礦石中脈石礦物主要有細小鉀長石、石英晶屑,主要脈石成份為鉀化、硅化的角礫灰?guī)r。區(qū)內礦石的結構、構造比較簡單。礦石礦物成分簡單,主要為簡單的硫化物、氧化物組合方式。
礦區(qū)處于遼西臺凹構造格局,礦化受斷裂控制,構造活動為礦化金屬元素運移、儲存提供動力保證及貯存場所;區(qū)內巖漿活動帶發(fā)育,巖漿汽水沿構造及節(jié)理裂隙侵入,在有利構造部位和圍巖中,通過交代作用及充填作用,造成鉛鋅等有用金屬元素逐步聚集成礦,可見區(qū)內F2構造帶鉛鋅富集成礦,北側F1 構造帶內矽卡巖化強烈,接觸交代作用顯著。近礦圍巖為肉紅色花崗巖與碳酸鹽巖。成礦物質來源主要為成礦期巖漿熱液,其次為從巖石中萃取。從礦體形態(tài)、礦石類型上分析屬于巖漿熱液型礦床。區(qū)內具有充足成礦物質來源及良好的多期次巖漿—構造活動等因素是形成鉛鋅礦的有利條件。
(1)鐵帽及氧化礦標志:因鉛鋅礦常含有黃鐵礦、菱鐵礦、鐵白云石、鐵閃鋅礦及方解石等大量金屬硫化物,在氧化條件下,易分解形成鐵帽,或在礦體天然露頭上形成褐色氧化物。
(2)蝕變標志:近礦圍巖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白云巖化、碎裂化,與鉛鋅成礦關系密切,是最有效的找礦標志。
(3)構造標志:礦脈主要賦存于東西轉北東的斷裂帶內,可作為重要的找礦標志。
(4)物化探異常標志:區(qū)內鉛鋅礦具有低阻高極化等物化探特征,排除其干擾因素,也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5)巖石標志:灰黑色條帶狀白云質巖石往往是鉛鋅礦體所在,可作為鉛鋅礦工業(yè)礦體找礦的標志。
6.2.1 預測分析
通過礦區(qū)礦山環(huán)境、地質調查工作,基本了解了礦床地質特征、含礦圍巖蝕變及含礦熱液來源等方面,對鉛鋅礦床成礦模式、礦床成因及控礦因素等進行了研究討論。利用物化探研究成果及以往工程揭露程度的基礎上,認為礦區(qū)東部及南部是鉛鋅成礦較有利的遠景選靶區(qū)。
6.2.2 選取依據(jù)
(1)結合物探中梯測量與激電測量,顯示出極化異常呈帶狀分布近東西向、北東東向,局部呈北東走向,寬度數(shù)十米。作為選取有利地段的直接依據(jù)。
(2)區(qū)內南部三條斷裂構造—黃鐵絹英巖化帶,認為是引起物化探異常的重要因素。因此,斷裂構造帶是最有效依據(jù)。
(3)利用以掌握的揭露工程基本信息與控礦構造因素相結合,推測為最有利的成礦部位。
區(qū)內礦體均由斷裂構造帶控制,走向近東西向、北東向,礦體沿構造走向長約數(shù)十米至數(shù)百米。斷裂構造帶既是礦液通道又是富集貯存場所,按容礦巖石類型上看,礦體賦存于巖漿巖與碳酸鹽巖型接觸帶及附近蝕變巖體內;從礦石類型、結構及構造上看,礦石成分簡單主要為硫化物礦石,不含有害元素,礦石質量較高,選冶較簡單。礦化成因與斷裂構造及巖漿活動關系密切,礦床類型從宏觀上屬于熱液成因—巖漿熱液的成礦模式。區(qū)內具有充足的成礦物質來源及構造動力條件,因此該礦區(qū)內為良好的礦體賦存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