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麗萍,陳芳芳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yī)院,河南 平頂山)
機體的正常體溫是由中樞神經(jīng)和新陳代謝共同維持的,以此保障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1]。開胸手術采用的是全身麻醉,而且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很可能引起患者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紊亂,繼而出現(xiàn)低體溫,以至于機體無法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資料表明[2]:低體溫會導致血管收縮,引起血流動力學的紊亂,繼而造成心肌缺血、凝血功能障礙、感染、寒顫等一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除此之外,在麻醉恢復期,麻醉藥物和肌肉松弛藥物還沒有完全失去作用,無論是意識還是機體的保護性反射,都需要時間來恢復,該階段,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躁動、墜床、脫管等應激反應,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為此,我院對開胸手術患者采取術中預防低體溫措施,現(xiàn)將實施效果報告如下。
參與本次研究的60例開胸手術患者全部選自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麻醉分級I級~II級[3];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術前體溫異常(<35℃或>38.5℃);術中探查結果和術前診斷結果不相符;需要改變手術方式;合并重大器官功能障礙、心律失常、高血壓的患者。觀察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53.49±2.74)歲;疾病類型:17例肺癌、11例食管癌、2例其他。對照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2.73±1.85)歲;疾病類型:19例肺癌、10例食管癌、1例其他。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全部接受常規(guī)護理:入室后,為患者開通靜脈通路,協(xié)助醫(yī)生實施麻醉,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
另予以觀察組患者低體溫的預防措施:術前半小時,將手術室的溫度設置在24℃,當患者入室后,把溫度調整至25℃。術中使用保溫毯遮蓋非手術部位,將需要輸注的液體提前放在恒溫箱內保溫、加熱,保證輸注的液體以及胸腔沖洗液在36℃~37℃。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體溫:進入胸腔后0.5h(T1)1h(T2)、1.5h(T3)、2h(T4)、2.5h(T5)、3h(T6)、術畢時(T7)。
②統(tǒng)計兩組患者寒顫、躁動的發(fā)生率。
③臨床指標:拔管時間、清醒時間、尿量、引流量。
本研究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除T1節(jié)點外的其他時間點,觀察組的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觀察組、對照組的寒顫發(fā)生率分別為6.67%、40.00%;躁動發(fā)生率分別為3.33%、3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體溫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體溫比較(℃
時間點 觀察組(n=30) 對照組(n=30) t P T1 36.37±0.14 36.45±0.12 0.1862 >0.05 T2 36.45±0.18 36.05±0.10 8.5239 <0.05 T3 36.40±0.13 35.72±0.21 9.4628 <0.05 T4 36.41±0.25 35.68±0.19 9.7524 <0.05 T5 36.82±0.17 35.20±0.12 11.3761 <0.05 T6 37.23±0.16 35.23±0.16 12.9135 <0.05 T7 37.03±0.25 35.30±0.11 10.2836 <0.05
表2 兩組患者寒顫與躁動的發(fā)生情況比較(n,%)
觀察組清醒時間、尿量、引流量三項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從實施麻醉至手術完成的過程中,如果患者的最低中心體溫<36℃,則可判定為低體溫[4]。開胸手術創(chuàng)傷大,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術中很容易出現(xiàn)低體溫??傮w而言,開胸手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大面積的皮膚裸露,室內持續(xù)的空氣對流會讓機體熱量迅速散失。②全身麻醉狀態(tài)下,抑制了體溫調節(jié)中樞,區(qū)域阻滯麻醉也會阻斷神經(jīng)傳導,從而引起血管收縮和寒顫,此外,機械通氣的時間太長也可能引起低體溫。③開胸手術創(chuàng)傷大、時間長、皮膚暴露面積大,反復的液體灌洗、使用消毒液與濕敷料墊,持續(xù)的輸注液體和血制品,也很容易引起體溫下降。④老年患者的身體狀況較差,丟失熱量的程度遠高于年輕和年幼的患者。此外,還有資料表明[5]:全身麻醉患者表現(xiàn)為變溫性,體溫會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改變而改變,麻醉藥物的應用造成周圍血管擴張,促進了熱量的散失,肌肉松弛藥物會降低骨骼肌的產熱功能,這也是開胸手術患者容易出現(xiàn)低體溫癥狀的重要原因。研究顯示[6]:低體溫和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機體各系統(tǒng)以及器官功能均會受到低體溫的影響,最終對術后恢復造成不良影響。術中低體溫還會讓患者的心臟功能、基礎代謝、生命體征出現(xiàn)異常,這也是導致麻醉恢復期患者電解質與酸堿紊亂的重要因素,甚至還可能出現(xiàn)代謝性酸中毒、低血鉀和低血鈣等癥狀。文獻稱[7]:低體溫改變了機體的血流分布,減少了肝臟和腎臟的血流,藥物的代謝時間延長,會給患者造成呼吸抑制,推遲了清醒時間。
相比術后幫助患者恢復體溫,術中維持體溫反而更加容易,也更為重要。比如,為患者覆蓋毛毯,減少皮膚暴露;加溫灌注液、沖洗液、輸注的液體,能夠避免熱傳導引起的體溫丟失,有助于維持核心體溫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中體溫比對照組更加穩(wěn)定,寒顫和躁動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清醒時間早于對照組;尿量和引流量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術中對開胸手術患者采取有效的預防低體溫措施,有助于患者在麻醉恢復期保持各項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還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為術后恢復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具備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