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晞
隨著“一帶一路”版圖的拓展,中國企業(yè)參與東道國投資的程度越來越深。面對動蕩起伏的國際局勢,特點各異的營商環(huán)境,與國內(nèi)不盡相同的法律淵源和司法體系,企業(yè)面臨糾紛爭議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企業(yè)想要妥善解決法律糾紛,首先要了解爭議解決的途徑。當法律糾紛發(fā)生時,應依照有關的法律文件,首先明確糾紛爭議解決的途徑。比較常見的情況下,當事雙方會優(yōu)先采取友好協(xié)商的方式。如協(xié)商未果,則會根據(jù)協(xié)議約定,選擇進入訴訟或者仲裁,個別情況下會引入專家決定機制,由指定專家對特定問題進行終裁。在實踐中,和解是常用的糾紛解決途徑。在進入訴訟或仲裁程序前,當事方可以在不放棄權利的條件下進行和解談判。在進入訴訟或者仲裁程序后,任何階段都存在和解機會。以和解的方式解決糾紛,可以短時間內(nèi)彌補經(jīng)濟損失、防止問題惡化、避免聲譽損失等,更可以節(jié)省法律成本。以仲裁為例,根據(jù)2018年一項統(tǒng)計表明,只有35%的仲裁案以獲得最終裁決的方式結束,而56%的仲裁案最終以和解的方式結束①。
向企業(yè)提供服務的專業(yè)律師更傾向于采用定性論述來輔助糾紛解決的決策。但對于企業(yè)經(jīng)營者來說,由于這些糾紛爭議往往會與企業(yè)經(jīng)營效益掛鉤,定性描述往往很難直接對比,主觀的判斷又存在一定的決策風險。如果糾紛解決方案可以通過量化分析的方法進行拆解和比對,則可以更加直觀地助力企業(yè)決策。
決策樹是一種樹形圖,其中各分支代表與風險、成本、結果或概率有關的選擇,在已知各種情況發(fā)生概率的基礎上,通過求取期望值(EMV, Estimated Monetary Value),評價項目風險并判斷可行性,是直觀運用概率分析的一種圖解法③。對于糾紛爭議解決來說,決策樹第一要確定最終決策事項和影響該決策的元素:最終決策事項通常是指對糾紛爭議中對責任判定起決定性作用的事件,由決策人掌握;決策元素是影響該最終決策事項的不確定因素④,不受決策人控制。第二,建立樹形圖,將最終決策事項以決策點“□”的形式標出,將決策元素以機會點“○”的形式標出,按照左到右的順序關聯(lián)展示。第三,對樹形圖上的機會點賦予對應的效益或成本,按從右到左的順序、沿著決策樹的反方向,計算各方案下決策點的EMV。第四,根據(jù)比對計算結果判斷決策點的取舍和爭議解決的價值范圍。采用決策樹方法的過程本身,就是對糾紛爭議事件的再分析,有利于理順案件中當事人各自的立場,也有利于梳理案件的關鍵信息。
假設某企業(yè)面臨一項來自當?shù)厣鐓^(qū)的關于環(huán)境污染的侵權指控,企業(yè)作為被告提交了簡易判決動議,目前正在等待法院裁決。于此同時,對于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企業(yè)請第三方進行了評估。由于企業(yè)正在此社區(qū)進行作業(yè),希望盡快解決爭議避免進一步的風險。企業(yè)需要決策是否在此時和解,并確定和解的范圍。本案例中,企業(yè)是否和解是最終決策事項;法院是否裁定給予簡易判決、原告和被告各自的勝訴的概率、第三方對環(huán)境爭議損失的評估等,是決策元素。根據(jù)這些信息,由左向右繪制樹形圖,并按照從右至左的順序填寫概率和對應的損害賠償:
圖1 案例決策樹
-第三方評估:高方案概率10%,對應賠償額65萬美元;中方案概率60%,對應賠償額35萬美元;低方案概率30%,對應賠償額25萬美元;
-原告起訴要求賠償15萬美元,原被告勝訴概率各位50%;
-法院同意簡易判決動議的概率為60%,賠償金額約為4萬美元。
按照從右向左的順序,依次計算機會點的期望值。
(1)被告主張得到支持的EMV=65★10%+35★60%+25★30%=35萬美元
由(1),得到(2)法院駁回建議判決動議的EMV=15★50%+35★50%=25萬美元
由(2),得到(3)不和解的EMV=4★60%+25★40%=12.4萬美元
如企業(yè)在最終決策點上選擇了不和解,那么面臨損害賠償?shù)腅MV約為12.4萬美元。如果企業(yè)希望和解,那么應該在不高于12.4萬美元的范圍內(nèi)進行和解談判。
對于EMV價值的解讀,應注意兩個要點:第一,最終決策點的位置不同對應的EMV也不同,從而導致解決方案不同。如本案最終決策點后移至法院駁回簡易判決動議,那么EMV將達到25萬美元,高于原告要求的15萬美元。如果企業(yè)選擇在這個決策點解決爭議,應盡快以15萬美元迅速達成和解,避免專家證人、環(huán)境損害認定等信息進一步披露后造成新的風險。第二,EMV價值不代表企業(yè)解決糾紛最終的實際價值或損失,而是通過對機會成本的測算,幫助企業(yè)管理人員進行決策衡量。隨著事件進程的推進,最終企業(yè)取得的價值或者承擔的損失也將與實際情況匹配。
對于企業(yè)解決糾紛爭議來說,決策樹方法通過量化分析提供了較為客觀的決策視角,對基于經(jīng)驗的主觀判斷起到了積極的補充和修正作用。其次,通過建立樹形圖,能夠幫助決策者在頭緒繁多的糾紛爭議中,厘清與決策相關的關鍵因素,迅速抓住主要線索,排除不必要的干擾,達到思維圖譜的效果。此外,通過對決策點、機會點的逐層分析與引導,能夠將多種資源有機整合,包括案件信息、專家意見、第三方報告、案件經(jīng)辦人經(jīng)驗等,并將信息具體化為數(shù)字,通過概率計算的方法引導決策過程,清晰而高效。但是決策樹方法也有一定局限。首先,決策樹分析是引導和輔助決策的方法,不能代替糾紛信息收集和解讀的過程,擁有足夠的糾紛信息和清晰的邏輯,是建立一個優(yōu)質樹形圖的前提。第二,決策樹方法各節(jié)點的概率估算,是需要依靠包括專家打分法、第三方評估報告、抽樣調(diào)查等方法的支持,這些方法多少都要基于經(jīng)驗的判斷,本身是具有一定主觀性的。第三,決策樹方法由于是基于概率的計算,分支越多、變化因素越復雜,層層疊加計算后的誤差就會越大,因此不宜設置過多機會點。第四,決策樹方法只是基礎的方法,對于方案敏感性等深入問題,還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在糾紛爭議分析過程中,應該平衡地看待決策樹方法的科學性和局限性。糾紛事件中各方當事人會做出何種選擇是不可能被準確預測的,而對于法院、仲裁庭來說,即便有先例案件可供參考,不同的法官、仲裁員對法律條文的解讀、判例的適用等都可能有認識差別。在不能避免的不確定性約束下,決策樹方法提供了相對客觀的量化評估,仍是一個簡潔有效的決策分析工具。
以決策樹為代表的糾紛解決量化決策方法,在西方企業(yè)決策中已普遍采用,通常被稱為“Litigation Risk Assessment(LRA)”,適用于在爭議發(fā)生的各個階段進行決策分析。
除了輔助決策,決策樹還可以指導談判。通過決策樹畫出的思維圖譜、選擇路徑、各因素的成本和概率,能夠讓談判者在任何一個節(jié)點上都能獲得企業(yè)面臨的風險值,從而判斷談判的策略與進退范圍。
決策樹分析方法也是訓練思維、拓展思路的工具,不論是通過對以往案例的回顧,還是通過對假想案例的模擬,都可以鍛煉信息收集、邏輯整理、要點提煉、因素評估、推演結論和提出方案的綜合能力。
對于中國企業(yè)來說,與世界接軌不僅有思維,還要有方法。糾紛解決的實踐中,掌握一定的量化分析方法,不僅有助于對合作伙伴加深了解,更加有助于中國企業(yè)將自身的想法通過雙方都認可的方法表達出來,從而更好地爭取利益,減少糾紛爭議對主營業(yè)務的沖擊,讓海外投資經(jīng)營之路走得更穩(wěn)健、更順暢。
注釋:
①Dispute Resolution Data,2018
②Litigation Risk Assessment:A Tool to Enhance Negotiation,Michaela Keet
③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Decision Tree
④Interpreting A Decision Tree Analysis of A Lawsuit,Marc B.Vi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