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論壇(2019)“文明進程中的女性能動力和發(fā)展”分論壇綜述"/>
楊 東 曹全友
(1.2.北京大學 社會學系,北京 100871)
2019年11月1-3日,第十六屆北京論壇隆重召開。本屆北京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變化世界與人的未來”為主題,下設13個分論壇和3個專場。其中,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承辦了“文明進程中的女性能動力和發(fā)展”分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八屆全國婦聯主席彭珮云作為特邀嘉賓出席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30余位知名學者、專家和優(yōu)秀青年作為正式代表參與論壇。分論壇開幕式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主持,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葉靜漪發(fā)表致辭。
本次分論壇以圓桌會議形式召開,為期兩天,共設7場學術討論。與會嘉賓圍繞女性在政治、教育和新經濟中的作用與貢獻,和諧家庭建設中的女性能動力,健康、照料勞動與女性發(fā)展三個主要議題展開了討論,并就學科建設與未來合作研究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對話。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女性在政治、教育和新經濟等各領域日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展現出獨特的領導力。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譚琳從制度保障、參與平臺及發(fā)展趨勢三個方面闡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發(fā)展進程中婦女參與的情況。譚琳指出,中國共產黨關于“婦女在參與社會勞動的過程中追求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的政治主張為婦女參與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以憲法為核心的系列法律法規(guī)充分釋放了廣大婦女的能動性,人大、政協(xié)、婦聯等組織機構則為婦女能動作用的發(fā)揮提供了機制保障。在這樣的條件下,以公平接受教育為基礎,參加社會勞動、參與經濟發(fā)展和國家政權建設成為廣大婦女發(fā)揮能動性、展示主體性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工作機制的健全,新時代婦女的能動參與將得到更加充分和全面的展示。
經濟的增長尤其是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為婦女參與社會發(fā)展、進一步實現自身解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祁祥用翔實的數據列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余年來女性地位和作用的變化,證明了女性力量在當代社會的崛起,并從經濟社會變遷等角度對其原因進行了深刻闡釋。她認為,實現男女平等,最重要的前提是女性在教育、工作和晉升等領域能得到與男性平等競爭的機會。北京知我探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錢莊分享了新經濟形勢下公司經營過程中的收獲和體驗。她援引吉利根(Carol Gilligan)的性別研究理論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倡導以女性主導的基于“關懷倫理”的公司管理方式,以更好地應對現代企業(yè)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去人化”趨勢。
高等教育對女性能動力的影響以及高等教育結構內部的性別平等問題也受到關注。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校長金惠淑教授集中分析了亞洲尤其是韓國女性領導力培養(yǎng)的情況。她通過比較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WEF)性別差異指數和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性別不平等指數,證明性別歧視在東西方各領域都普遍存在,繼而指出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女子大學有助于培養(yǎng)女性領導力。她認為,女性領導力教育需要從增強女性主體性、利用女性模范促進賦權、在知識前沿建設女性領導力、打破現有舒適圈四個方面著手破除男性中心主義,推動理論和實踐的范式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則通過分析高等教育中的領導結構和兩性職業(yè)發(fā)展路徑證明高等教育自身也存在著性別不平等問題。悉尼大學教授李沐結合澳大利亞科學性別平等(Science in Australia Gender Equity,SAGE)項目的實踐效果和近年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中女性開始崛起的趨勢指出,政府自上而下推動建立性別平等型的領導結構以及高校管理層制定性別占比最低標準對應對高等教育性別平等結構性挑戰(zhàn)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北京大學袁明教授和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美籍留學生趙藝通過分享舉辦燕京青年論壇的經歷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女性視角下的中國問題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女性話題。袁明認為,跨文化交流有助于講述中國女性故事,增強女性議題的國際號召力和影響力。同時她還建議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婦聯組織進行有關全球化背景下的女性風采和女性故事的采集。
臺灣大學教授葉德蘭結合上述關于女性在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等諸領域的作用和重要貢獻,歸納了女性能動力發(fā)展的三種趨勢:由關注女性權益到全面參與的廣延動能、由納入性別觀點到變革社會體制的深化動能、由建構實體生活到形塑數位世界的虛擬動能。
本場分論壇從和諧家庭建設的角度,分析法律和公共政策對兩性家庭角色和女性能動力的影響,重點討論了家庭法律建設、職場性別平等、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間的關系等議題。
中華女子學院黨委書記李明舜教授聚焦“家庭與性別平等”“女性在家庭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婦聯組織在家庭建設中的作用”三方面內容指出,中國婚姻家庭立法司法的首要考慮因素和最高標準應是保護婚姻家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正確處理婚姻安全和交易安全之間的關系,不能以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為目的或理由來犧牲婚姻安全和家庭安全;要從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角度,強化家庭友好型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加強和促進家庭建設。中國政法大學夏吟蘭教授介紹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在總則、結婚章、家庭關系章、離婚章、收養(yǎng)章等部分做出的調整,并據此提出相關完善建議,如考慮非婚同居關系逐漸被公眾接受、成為一種生活模式的現實,應對此做出原則性規(guī)定,以保護當事人特別是其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利;明確夫妻共同財產范圍,完善夫妻共同債務清償規(guī)則,增加夫妻人身權內容和親子關系確認制度。北京大學馬憶南教授則進一步分析了法律政策制定和實施中的女性影響力問題,認為法律政策也具有“性別面貌”,性別平等和性別盲視的法律政策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社會效果。通過分享夫妻共同債務認定規(guī)則、土地確權、不動產聯名登記、夫妻財產制選擇等案例,馬憶南著重強調了女性影響力對立法和法律實踐的重要作用以及女性參與法律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潛能。
女性進入工作領域被視為實現自身解放的關鍵途徑,但在職場中遭遇的性別平等問題依然突出。北京大學葉靜漪教授認為,職場性別平等的內涵包含同工同酬、消除各種歧視和障礙、女性能夠不受性別限制進入所有職位特別是領導崗位、平衡兩性在家庭和照料方面的責任等四個方面。而在現實社會中,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就業(yè)歧視、“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后的就業(yè)性別歧視、婚假等福利措施帶來的衍生規(guī)定、就業(yè)歧視的司法救濟不足、新技術革命產生的權利保護方面的壓力等問題是職場性別平等的主要挑戰(zhàn)。中國法學會研究部副主任彭伶副研究員重點就互聯網時代的女性發(fā)展和權利保護做了發(fā)言。彭伶指出,女性是互聯網經濟的參與主體,但較少涉足互聯網管理。同時,互聯網場景下的女性權利危機,如針對女性的深度偽造技術、網絡暴力、網絡歧視性語言、遠程網絡窺視等,也是必須重視的問題。她認為,要解決互聯網的性別不友好問題,需要通過提高女性的科技素質來增加其在互聯網產業(yè)中的從業(yè)人數,也需要女性更新觀念、主動發(fā)聲,積極參與到互聯網生態(tài)共同體中。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勞動法專家周暢則從國際勞工組織標準制定的角度出發(fā),對勞動領域存在的“基于社會性別的暴力和騷擾”進行了概念解析,并分析了國際勞工組織《關于消除勞動世界中的暴力和騷擾的公約》(第190號)及其建議書(第206號)適用的范圍、時間和地點。周暢介紹,《公約》針對勞動領域出現的暴力和騷擾行為的解決方案包括保護和預防、執(zhí)法和補救、指導和培訓三方面的內容。
家庭和職場是現代女性的雙重生活場域。美國圣克勞德大學左際平教授回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婦女在經濟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指出改革開放后出現了“男主外,女主內”傳統(tǒng)觀念的回歸。她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認為改革開放后城鎮(zhèn)婦女回歸家庭可被視為對勞動力商品化的抵制和對市場家庭沖突的調適。日本女子大學沈潔教授則介紹了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確立“男性掙錢養(yǎng)家”模式的背景,并從偏向性的社會政策、核心家庭發(fā)展、企業(yè)終身雇傭制度、福利國家的經驗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她也闡釋了這一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面臨的危機以及21世紀初日本開始的社會政策改革。她認為,日本正在逐漸走出“男性掙錢養(yǎng)家”的怪圈,轉向“工作與生活協(xié)調”的路徑,國家、市場和家庭之間的格局將會出現新的變化。
本環(huán)節(jié)各學者聚焦婦女健康和無酬照料問題,揭示性別間健康差距的來源和照料勞動對女性就業(yè)、婚育決策以及長期發(fā)展的影響,并從性別、年齡、階層和城鄉(xiāng)關系等多元交叉因素出發(fā)思考保障女性健康和社會照料服務的公共政策。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鄭曉瑛教授用大量數據列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女性健康發(fā)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她認為,隨著公共衛(wèi)生服務和女性疾病預防檢查的普及,女性的整體健康狀況得到改善。當前中國女性健康發(fā)展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包括:農村女性尤其是中國西部農村女性健康水平需要提高;“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女性健康安全的長足保障仍然不足;老齡化背景下女性面臨日趨嚴重的失能和殘疾問題?;诖?,應促進科研機構、政府部門、醫(yī)療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協(xié)作;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與健康保障;建構全方位、全領域、跨部門的婦女健康保障聯動系統(tǒng)。
照料勞動是學者關注的重點,發(fā)言嘉賓分別從兒童照料、老年照料以及照料勞動的性別差異方面展開討論。在兒童照料方面,北京大學佟新教授從生育率與兒童照料角度入手,分析了低生育率背后公共政策的變遷。她認為,在計劃經濟時代,學齡前兒童撫育政策直接受到國家勞動政策的影響,并借助教育政策在城鎮(zhèn)中實現了公共化的撫育理念。“社會主義大家庭”的集體主義意識給予了“工作的母親們”重要的物質與心理支持。隨著經濟體制市場化轉型,勞動政策和教育政策發(fā)生改變,兒童撫育責任回歸家庭。未被挑戰(zhàn)的性別分工與文化,加上流行育兒文化中對母職不可替代性的強調,凸顯了女性作為照料者的社會角色。伴隨國家、單位體制與家庭性別角色分工的多元變化,兒童撫育中不同利益的知識、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相互競爭,女性的母親角色成為社會穩(wěn)定性力量,被整合進社會治理的整體建設中。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龐麗華教授以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為基準數據,預測年齡別生育率、死亡率以及城鄉(xiāng)人口凈遷移數值,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托育和學前教育是滿足女性平衡工作和生育需求的關鍵因素;需要合理配置城鄉(xiāng)托育和學前教育資源;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既要關注短缺,也要注意大力投入后需求下降帶來的資源相對過剩問題。
在老年照料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吳小英研究員分析了當今中國家庭照料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向。她引入“家庭主義”的概念和理想類型框架,指出中國的家庭政策目前基本處在隱性家庭主義階段,并存在向顯性家庭主義過渡的趨勢。她認為,若想走出照料的終極困境,首先需要破除家庭主義的迷思,厘清照料的公共性與私人性問題,進而分階段地選擇契合中國社會的模式。北京大學趙耀輝教授以2018年的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了中國中老年人群的家庭照料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從城鄉(xiāng)來看,夫妻雙方照顧父母或子女的時間沒有太大差異;但從性別來看,夫妻雙方給予男方父母的照料時間會更多,同時女性在總照料時長中所占百分比高于男性;隨著經濟增長,子女養(yǎng)老模式等傳統(tǒng)照料觀念也會隨之變化。
在照料勞動的性別差異方面,加拿大溫尼伯大學董曉媛教授認為,無酬照料是導致性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法國科學院發(fā)展研究所榮休教授Jacques Charmes通過比較不同國家、不同類別時間安排的統(tǒng)計數據對女性參與照料勞動的現狀進行分析后發(fā)現,世界范圍內個體勞動時間存在著性別差異,男性比女性的休息時間更長,南亞國家的兩性無酬勞動差異最大。內蒙古大學杜鳳蓮教授通過對2017年中國時間利用調查數據的分析指出,中國已婚女性的時間配置存在著分層現象,經濟發(fā)展、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途徑,同時她強調應重視無酬勞動的經濟價值,提倡男性分擔家務。
此外,來自孟加拉達卡大學的Mohammand Mainul Islam教授和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博生研究生Tina Nanyangwe分享了各自文化背景中的性別發(fā)展案例。Mohammand Mainul Islam以孟加拉國的童婚現象為例,指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性別平等觀念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童婚問題。Tina Nanyangwe介紹了贊比亞的女性發(fā)展項目,通過讓女性成為提供艾滋病護理工作的志愿者,為女性賦能,進而促進贊比亞的艾滋病防治和護理工作。
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高校教師、學者在本次論壇中就各自國家或地區(qū)的性別研究現狀和有關婦女/性別的學科建設問題展開經驗分享和交流。
美國圣克勞德大學左際平教授結合美國高校的情況,認為當前性別研究應突破兩性不平等的傳統(tǒng)視角,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關注深層次的歷史和社會結構差異。她指出,男女平等在不同的種族和社會環(huán)境中具有不同意義,西方的男女平等是權利的平等,中國則更多關注義務的平等。工作、家庭中的不平等現象背后是資本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國家在福利領域的退出增加了家庭的負擔。
北京大學陸杰華教授提出,當前國際老齡化研究非常注重性別視角,這促進了人口學和性別研究的交叉。但是當前大陸的性別研究以個案為主,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層次等方面缺乏系統(tǒng)性,因此應加強學科建設和研究合作。針對性別研究的人才培養(yǎng)問題,他建議從本科階段開始加強對學生關注性別議題興趣的培養(yǎng),進而吸引更多學生進入性別研究領域,為學科發(fā)展儲備人才。
北京大學岳素蘭教授認為女性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是一個時代命題。需要搭建溝通平臺,把女性研究命題置于時代的坐標系中去考察和考量,全方位推進女性問題的相關研究。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所長杜潔研究員在發(fā)言中強調了學者之間互相溝通的重要性,指出要充分發(fā)揮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等各主體之間的連帶效果,共同推動婦女研究學科建設。通過搭建更廣闊的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婦女學科研究成果,推進學術發(fā)展。
香港中文大學張妙清教授認為應強化性別研究結構的跨學科性,全面關注各領域的性別議題,同時加強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的結合;臺灣大學葉德蘭教授介紹了臺灣地區(qū)推動建設以女性為中心的城市發(fā)展的相關經驗;韓國圣公會大學金美蘭教授分享了韓國性別研究學科建設的相關議題;中華女子學院李明舜教授認為婦女研究應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借助其綜合性和跨學科性積極推動學科建設;日本女子大學沈潔教授介紹了日本高校通過設立性別研究學位和推動社會性別平等教育來加強女性學學科建設的做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吳小英研究員分享了社科院的性別研究機構建設歷程以及她在性別問題上的研究心得;北京大學佟新教授回顧了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的發(fā)展,并介紹了北京大學在培養(yǎng)女性學碩士方面的經驗。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八屆全國婦聯主席彭珮云做了總結發(fā)言并對當前婦女學科建設提出希望。她指出,理論是實踐的先導,高等學校、研究機構應該加強婦女研究,從根本上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有關理論問題,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科人才。當前,婦女研究比較活躍,但總體來看,婦女學科建設還比較滯后。她希望,婦聯、高校等機構聚集力量,總結婦女研究和學科建設近年來積累的經驗,借鑒國際社會有益經驗,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學科建設取得更好更快進展。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葉靜漪在閉幕式上發(fā)表謝辭。她表示,作為今年北京論壇開拓性設置的新主題,“文明進程中的女性能動力和發(fā)展”分論壇以女性能動參與和現實挑戰(zhàn)為關注點,議題設置兼具人文關懷和學術關切,研討內容既有理論引領性也有現實可行性,必將推動女性研究和性別議題在學術領域的知識發(fā)展和智慧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