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娟 蔡益標
1. 江蘇悅達家紡有限公司(中國) 2. 鹽城亞曼縫紉線有限公司(中國)
隨著廣大消費者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紡織品的需求不再只有遮羞敝體、保暖與結實耐用,還對紡織品的舒適性、美觀性、功能性等提出了高要求。面料的起毛起球現(xiàn)象,不僅影響美觀,同時還影響紡織品的手感,降低紡織品服用性能和使用壽命。各國均制定了多種檢測方法對面料的起球現(xiàn)象進行檢測。本文就紡織品起毛起球產生的原因和檢測方法進行簡要分析。企業(yè)深入了解紡織品起毛起球產生的原因可避免生產不合格產品,減少消費者投訴,降低對品牌的負面影響。
紡織品起毛起球過程如圖1所示。紡織品的基本組成單位為紗線,紗線的表面在加工過程中因梳理、拉伸及摩擦等作用,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絨毛(即起毛)。紡織品在穿著使用過程中,不斷受到外力的作用,使表面的絨毛逐漸糾纏成球,凸起于織物表面。如果織物材料的剛性較小,則此球會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脫落;反之,不易脫落,最終形成毛球。
圖1 紡織品起毛起球過程
從起毛起球產生的過程可知,織物表面的毛球是由織物上伸出的自由端毛羽經過一定時間的外力摩擦作用緩慢積累而成的。在此過程中原材料、紗線、織物結構、染整工藝、紡織品服用和洗滌護理因素對紡織品起毛起球產生影響。
原材料的強度、單位長度、摩擦力、截面形狀、卷曲度和纖維混紡等因素是導致紡織品起毛起球的重要因素[1]。強度高、伸長大、抗反復彎曲能力高的纖維材料,摩擦時不易被磨斷、脫落,易與周圍的毛球繼續(xù)纏繞成更大的球。因此強度高、伸長大、抗反復彎曲能力高的纖維材料,容易起球。單位長度較短的原材料之間抱合力差,纖維容易滑到織物表面,從而導致露出紗和織物表面的纖維端較多,容易起球。纖維間的摩擦力小,纖維容易滑動,易起球。纖維截面形狀是影響纖維間抱合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圓形截面形狀的纖維較三角形、多邊形等異形截面形狀的纖維更容易起球。纖維卷曲程度同樣也影響纖維抱合力大小,卷曲度高,抱合力大,纖維不容易游離到織物表面,不易起毛,但一旦起毛后,因纖維卷曲度高則容易糾纏成球。纖維混紡也是產生起毛起球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羊毛、棉、再生纖維素纖維與化學纖維的混紡織物,更容易起球,因為化學纖維強度較高,產生的小球不易脫落。
總之,當纖維強力高、長度短、直徑小、截面為圓形、纖維抱合力小或與化學纖維混紡時,所得織物易起毛起球。
2.2.1 紡紗方式
普梳紗中纖維排列較精梳紗雜亂,精梳紗中纖維排列較為平直,且短纖維數(shù)量較少,暴露于紗線表面的毛羽較少,所以精梳紗較普梳紗不易起毛起球。
2.2.2 紡紗的工藝
紡紗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參數(shù)設置不合理、設備運轉狀態(tài)不佳時,纖維在紡紗過程中受到損傷而被拉斷,短絨增加,致使紗線的毛羽、毛粒增加,加大了織物起毛起球的風險。
2.2.3 紗線的捻度
適當?shù)哪矶瓤稍黾蛹喚€中纖維間的抱合力和摩擦力,同時減少纖維間游移滑動的可能,降低起毛起球的風險。但過高的捻度會降低織物強力,影響織物手感和風格。
2.2.4 紗線的結構
紗線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紗線的耐磨性。在現(xiàn)代紡紗技術中,賽絡紡、纜型紡、緊密紡等通過紡紗機理的改變使紗線獲得新的結構[2]。這些紗線表面毛羽少、纖維間抱合緊密,與傳統(tǒng)工藝所得紗線相比,耐磨性和抗起球性能明顯增加。不同紡紗工藝獲得的紗線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紡紗工藝的紗線
2.3.1 織物密度
織物組織是疏松還是緊密直接影響紡織品起毛起球性能[3]。組織結構密度大的織物受到外力摩擦時,不易產生毛絨;即便產生了毛絨,因纖維排列緊密,纖維之間的摩擦阻力較大,毛絨不易滑移至織物表面發(fā)生起毛起球現(xiàn)象。
2.3.2 織物表面的平整性
通常情況下,表面凹凸不平的織物較表面平整的織物更易起毛起球??傮w而言,針織物相比機織物易起毛起球;粗針距織物比細針距織物易起球;斜紋、緞紋織物比平紋織物易起球;低機號織物比高機號織物易起毛起球;輕薄織物比厚重織物易起球;同一類織物,組織結構越緊密越不容易起毛起球。
紗線或織物經染色及整理后,抗起毛起球性能將產生較大的變化,這與染料、助劑、染整工藝條件等有較大的關系,具體影響如下。
——添加整理助劑。整理助劑中平滑劑確保織物表面平滑、柔軟,使紡織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會由于反復摩擦而引發(fā)起毛起球現(xiàn)象[4]。
——添加柔軟劑。為了改善織物的手感和彈性,一般會選擇添加柔軟劑,但過多的柔軟劑會使纖維或紗線間的摩擦減小,纖維之間更易滑移、抽拔,織物更易起毛起球。
紡織品服用及洗滌的程度也是影響織物的起毛起球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面料在穿著使用時所經受的摩擦力較大,摩擦的次數(shù)越多,起毛起球越嚴重。在洗滌過程中,衣物與衣物之間,衣物與洗滌容器的器壁之間等都存在持續(xù)摩擦作用,摩擦會導致織物表面起毛,并使一些纖維被磨損、抽拔出來。此外,有些材質的纖維在浸泡水洗后表面溶脹,致使紗線蓬松而導致纖維端露出織物表面,從而加重織物在干摩擦時的起球程度。
客觀、合理地評價紡織產品起毛起球,對廣大紡織企業(yè)開發(fā)和生產消費者滿意的產品至關重要。目前行業(yè)中檢測紡織品起毛起球性能的方法很多,這些測試方法主要是通過模擬消費者在實際穿著與洗滌過程中,經受外力的摩擦,織物表面出現(xiàn)起毛起球的現(xiàn)象而設計出來的。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使用不同的測試標準,如美國使用ASTM標準、歐洲使用ISO國際標準、中國使用國家標準或企業(yè)標準,因此需根據出口地、產品類型或買家要求等選擇合適的測試標準及方法。目前中國起毛起球性能的檢測標準為GB/T 4802《紡織品 織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測定》,該標準規(guī)定了4種檢測方法:圓軌跡法、馬丁代爾法、起球箱法及隨機翻滾法。根據產品的用途,每種方法規(guī)定了不同的測試條件。不同檢測方法及不同測試條件下的檢測結果無可比性。
不同的檢測方法要求配備相應的檢測設備。各檢測設備的設備參數(shù)、工作原理、運動軌跡等均不同,滿足各類不同用途紡織產品的測試需求。與圓軌跡法、馬丁代爾法、起球箱法、隨機翻滾法4種檢測方法對應的檢測設備如圖3~圖6所示。
圖3 圓軌跡法織物起毛起球儀
圖4 馬丁代爾法織物起毛起球儀
圖5 起球箱法織物起毛起球儀
圖6 隨機翻滾法織物起毛起球儀
分析紡織品起毛起球原因,有助于企業(yè)在開發(fā)設計新產品時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及制造加工工藝,并綜合考慮產品各方面的實際需要,使產品的設計、使用性能、品質和生產成本達到最佳。
針對上述起毛起球的產生原因及影響因素,為減少織物起毛起球,建議如下。
——纖維原材料選擇。在進行紡織品設計時要根據成品的最終用途及品質要求進行原材料的選擇。在符合設計要求的前提下,選擇不易起毛起球的纖維材料。在進行紡紗之前合理配棉,綜合考慮纖維的細度、長度、卷曲度等各項因素,選取適宜的配棉比例。
——紡紗織造工藝的選擇。改善紡紗織造工藝,選擇噴氣紡工藝制得的紗線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比環(huán)錠紡工藝制得的紗線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好。在精梳之前,應對棉花或棉條進行充分的梳理,減少棉花或棉條中的雜質和棉結。根據面料最終品質要求,設計合適的捻度,選擇緊密的組織結構等可提高織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
——染色后整理工藝的選擇。根據紗線材料選擇不同的改善起毛起球的后整理工藝。對于棉織物,可采用燒毛、生物拋光或樹脂整理。對于毛織物,可采用氧化法、氯化法、蛋白酶法拋光處理,絲蛋白整理及納米溶膠-凝膠整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