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生 獨正元 段銳芃
【摘 要】 國有上市公司普遍由集團控制的現狀根植于國有企業(yè)部分上市模式,而整體上市模式下國有上市公司的非集團控制體現著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jiān)管新思路。以2013—2017年滬深A股國有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分析集團控制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影響,并基于多種可能發(fā)生利益侵占和利益輸送的情景,考察集團控制的影響機制。研究發(fā)現,相較于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集團控制損害了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并且國企集團會通過利益轉移行為(主要是利益侵占行為)影響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研究結論可為我國推進國有企業(yè)整體上市改革、國資監(jiān)管以“管資本”為主提供證據支持,并對優(yōu)化國企會計信息生成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集團控制; 國有企業(yè); 會計信息可靠性; 利益轉移; 國企改革
【中圖分類號】 F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0)02-0020-07
一、引言
會計信息是投資者和監(jiān)管者關注的重要信息。可靠的會計信息對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資本市場效率具有關鍵作用,但在我國國企改革進程中,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普遍存在,關聯交易、資金占用、利益轉移等成為影響會計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1 ],究其根源,這些因素都與國企集團控制密切相關。在我國,大部分國有上市公司來源于原國有企業(yè)中部分資產的剝離,成為國企集團優(yōu)質資產的集中代表,這種部分上市模式導致了國有上市公司由集團控制的現狀,最終形成國資監(jiān)管機構——集團公司——國有上市公司的三級體系,因此,集團公司總是利用其控制地位與控股國有上市公司保持緊密聯系[ 2 ],由此帶來的權責不對稱和行政化管理傾向不可避免地影響國有上市公司經營治理效率和公司價值。
增強國有企業(yè)活力、提高國資監(jiān)管效率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目標。2015年印發(fā)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大國有企業(yè)集團層面公司制改革力度,減少國企集團對國有上市公司的集團控制,推動國企集團整體上市。2017年印發(fā)的《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要求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jiān)管,并加大整體上市力度,形成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新格局。那么在現階段,相較于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集團控制是否損害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研究清楚這一問題,可為我國推進國企整體上市改革、國資監(jiān)管以“管資本”為主提供證據支持。與此同時,已有研究認為集團公司對其控制的上市公司施加影響存在兩種不同的利益轉移行為:掏空[ 3 ]和支持[ 4 ]。前者是指集團公司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為,后者則指集團公司向上市公司輸送利益的行為。這兩種利益轉移行為都扭曲了上市公司的真實狀況,并伴隨著盈余管理活動[ 5 ]。相較于民企集團,由于所有人缺位和預算軟約束等原因,國企集團利益轉移行為更嚴重[ 6 ]。那么,國企集團是否會通過利益轉移行為影響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這對厘清集團控制影響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形成機制,并提出相關應對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2013—2017年滬深A股國有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分析集團控制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影響,并基于利益轉移視角(利益侵占和利益輸送)考察集團控制的影響機制。研究發(fā)現,相較于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集團控制損害了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并且國企集團會通過利益轉移行為(主要是利益侵占行為)影響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
本文可能的研究貢獻在于:一是在現有文獻研究關聯交易、股權結構等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且尚存爭議的基礎上,研究了集團控制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影響的總效應,豐富了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因素相關文獻;二是從會計信息可靠性角度研究了集團控制與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對國有上市公司的不同影響,為我國推進國企整體上市改革、國資監(jiān)管以管資本為主提供證據支持;三是基于利益轉移視角考察集團控制的影響機制,有助于深入理解集團控制與會計信息可靠性的關系,并對優(yōu)化國企會計信息生成具有啟示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集團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
關于集團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已有研究主要是從集團內部市場以及集團股權控制兩個方面進行的。
從集團內部市場看,大部分學者認為集團內部市場不利于會計信息質量,這是因為集團公司復雜的組織架構加劇了集團內部信息不對稱[ 5 ],使得集團內部市場憑借其便利性和隱蔽性成為輸送利益或集團避稅的工具[ 7 ],主要表現為集團內公司通過資金占用、關聯交易等直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1 ],其中,集團內部資金占用或關聯交易比重較大時,會計信息質量較低[ 6 ];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集團內部市場通過減少交易費用、避免信息不對稱等促進集團內部信息/知識交流共享并優(yōu)化資源配置[ 2 ],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從集團股權控制看,大部分學者認為集團股權控制不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這是由于集團控股股東獲取控制權收益后有動機去管理盈余、粉飾公司業(yè)績以向外部人隱藏[ 5 ],并且當投資者保護環(huán)境較差時,集團控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更低[ 8 ],而其他股東的制衡能力越強,會計信息質量越高[ 9 ],進一步地,集團股權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大股東持股分散和集中都會降低公司會計信息質量[ 9 ];但也有部分學者發(fā)現集團股權控制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出于集團內協(xié)同效應帶來的長期業(yè)績增長,集團控股股東會更少采取機會主義方式報告會計信息[ 10 ]。
(二)集團控制與利益轉移行為
關于集團利益轉移行為,現有研究認為集團公司與上市公司的代理沖突尤為明顯[ 9 ],進而導致集團利益轉移,并且集團公司與上市公司間的利益轉移在國有企業(yè)中更為嚴重[ 6 ]。與此同時,學者普遍認為集團利益轉移行為本身就構成了真實盈余管理,并會引起進一步的盈余管理動機[ 5 ],扭曲了上市公司的真實狀況,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11 ]。具體來講:從集團利益侵占行為(掏空)看,在我國長期施行審批制和額度制的發(fā)行監(jiān)管制度下,大量國有企業(yè)通過分拆實現部分上市,這使得企業(yè)集團為了維持母公司的存續(xù)天生具備從上市公司轉移資源的掏空動機[ 12 ],而集團控制下復雜的組織架構更是為集團公司掏空上市公司提供了“天然屏障”[ 9 ];從集團利益輸送行為(支持)看,我國上市公司“殼資源”具有稀缺性[ 11 ],證監(jiān)會以公司業(yè)績?yōu)榛A的監(jiān)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團公司的掏空行為[ 12 ],因此,為了“保殼”,集團公司會向上市公司進行利益輸送以提高業(yè)績,并給長期掏空保留機會[ 10 ]。
(三)研究述評
其一,關于集團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現有研究主要是從集團內部市場和集團股權控制兩個方面進行的,涉及關聯交易、股權結構等影響因素,但尚未達成一致結論,鮮有學者探討集團控制這一因素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影響的總效應,從而分析集團控制與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不同影響。其二,關于集團利益轉移行為,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集團利益轉移的動機和方式,雖然普遍認為集團利益轉移行為伴隨著盈余管理活動,存在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經濟后果,但針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尚無學者從利益轉移視角深入考察集團控制的影響機制。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國企集團總是利用其控制地位與控股國有上市公司保持緊密聯系,包括參與被控制公司的重大事項決策,向被控制公司委派高管任職,與被控制公司進行關聯交易等,這種聯系改變了國有上市公司的經營目標、決策行為和業(yè)績價值,進而對其會計信息可靠性產生重要影響。
第一,從制度背景上看,作為國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國企集團被政府賦予多重經濟和非經濟目標,包括實現國企資產保值增值、完成相關經濟考核指標、選拔任用政府干部、履行社會責任等。但集團公司中與實現這些目標相關的主要或優(yōu)質資產已經通過部分上市進入了其控制的上市公司。因此,集團公司會憑借其控制地位把多重目標的實現成本轉移到國有上市公司[ 2 ],這種權責不對稱和行政化管理傾向會影響國有上市公司經營和治理效率,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第二,從集團內部市場上看,國企集團具有復雜的組織架構和行業(yè)結構。這不僅使集團公司易于安排集團內各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也加劇了集團內部信息不對稱。因此,集團內部市場的這種便利性和隱蔽性往往被集團公司利用為利益轉移的工具,不但直接破壞了會計信息質量[ 1 ],而且集團公司會通過盈余管理活動來掩蓋和粉飾利益轉移行為,使得會計信息可靠性進一步降低。第三,從集團股權控制上看,國企集團金字塔式和交叉持股的股權結構加劇了控制權與現金流權的分離,放大了集團公司的控制權收益,集團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間的利益沖突成為集團內部更加普遍的代理問題[ 5 ]。由此帶來了頻繁的利益轉移行為,并且集團公司獲取控制權收益后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活動以掩蓋利益轉移,導致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同時,集團公司存在廣泛的兼任和交叉任職,抑制了其他董事、高管的監(jiān)督作用[ 9 ],進一步降低了會計信息可靠性。由此提出假設:
H1:相較于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集團控制損害了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
進一步地,集團公司對其控制的上市公司施加影響存在兩種不同的利益轉移行為:掏空[ 3 ]和支持[ 4 ]。為了實現多重目標,處于控制地位的集團公司會利用資產出售、關聯交易等方式對其控制的上市公司進行利益侵占(掏空)或利益輸送(支持)。雖然上述兩種利益轉移的資源和利潤流向相反,但實質上都是集團內部的資源再配置,會影響上市公司真實業(yè)績和公司價值,不利于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集團利益轉移行為本身就構成了真實盈余管理,并且集團公司會展開新一輪盈余管理活動來掩蓋利益轉移行為[ 5 ]。因此,無論國企集團施加何種利益轉移行為,均會扭曲國有上市公司的真實狀況,隨之帶來的盈余管理活動則進一步損害會計信息可靠性。以下將結合多種可能發(fā)生利益侵占和利益輸送行為的情景具體分析。
一方面,國企集團可能通過利益侵占(掏空)行為損害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結合具體情景來講,當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高、信息透明度低和行業(yè)景氣度高時,集團公司傾向于采取利益侵占行為對上市公司“掏空”:其一,股權集中度的提高提升了集團公司按照自身意愿對上市公司進行利益侵占的能力,并且隨著現金流權的減少,集團公司的利益侵占動機進一步提高,利益侵占現象更嚴重;其二,集團控制上市公司的低信息透明度增強了利益侵占行為的隱蔽性[ 6 ],由于被發(fā)現和處罰的可能性減少,集團公司獲取控制權收益的成本也隨之降低,變相“鼓勵”集團公司進行利益轉移;其三,國企集團大多將優(yōu)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實現部分上市,因此,當上市公司所處行業(yè)景氣度高時,上市公司成為國企集團主要的利益來源,集團公司有動機獲取上市公司資源以實現多重目標。
另一方面,國企集團也可能通過利益輸送(支持)行為損害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結合具體情景來講,當上市公司陷入困境和面臨融資約束時,集團公司傾向于采取利益輸送行為對上市公司“支持”:其一,我國長期采用審批制和額度制相結合的發(fā)行監(jiān)管制度導致“殼資源”的稀缺性,使得集團公司在獲取控制權收益的同時還需要維護“殼資源”,當上市公司陷入困境時,集團公司出于“保殼”動機會向上市公司進行利益輸送;其二,由于外部投資者可以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保護自身權益,因此,當上市公司面臨融資約束或有融資任務時,集團公司會用集團資源支持上市公司以取信于外部投資者,進而緩解融資約束或完成融資任務[ 4 ]。
綜上,集團控制損害了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這可能是由于不同情景下國企集團的利益侵占行為或是利益輸送行為。由此提出假設:
H2:國企集團會通過利益轉移行為(利益侵占和利益輸送)影響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3—2017年滬深A股國有上市公司為樣本,并按如下標準進行篩選:(1)剔除金融業(yè)公司;(2)剔除ST、PT公司;(3)剔除研究期間相關數據缺失的公司;(4)剔除異常值公司。最終得到國有上市公司936家,形成公司—年度樣本4 680個,同時對連續(xù)型變量進行1%縮尾處理以避免極端值影響。本文的相關指標來源于CSMAR數據庫。
(二)主要變量定義
2.回歸結果分析
表3給出了集團控制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影響的檢驗結果(模型1)??梢钥闯?,集團控制(Group)與會計信息可靠性(DA)顯著正相關,這表明相較于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集團控制損害了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驗證了假設1。從控制變量的結果來看,回歸結果與以往文獻基本相符。
(二)集團控制影響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形成機制
表4和表3給出了利益侵占情景(模型2)和利益輸送情景(模型3)下,集團控制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影響的檢驗結果??梢钥闯?,在股權集中度高、信息透明度低和行業(yè)景氣度高組中,集團控制(Group)與會計信息可靠性(DA)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在發(fā)生利益侵占的情景下,集團控制更大程度地降低了會計信息可靠性;而在融資約束高和虧損狀況組中,集團控制(Group)與會計信息可靠性(DA)正相關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在發(fā)生利益輸送的情景下,未發(fā)現集團控制更大程度地降低了會計信息可靠性。故國企集團會通過利益轉移行為(主要是利益侵占行為)損害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驗證了假設2,并為假設1提供了進一步證據支持。
(三)穩(wěn)健性檢驗
1.替換會計信息可靠性變量
本文借鑒吳秋生和田峰[ 14 ]的研究,選取異常性營運資本(AWC)作為會計信息可靠性的替代變量,重新進行了檢驗,結果如表3模型4所示。異常性營運資本的計算如下:
其中,AWCt為異常性營運資本,WCt為營運資本(WCt=流動資產-現金-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流動負債+短期借貸),St為營業(yè)收入,At-1為上一年年末總資產。
從表3的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模型4)來看,集團控制(Group)與異常性營運資本(AWC)顯著正相關,仍然支持了前文的結論。
2.重新對樣本數據分組
依據利益轉移行為情景分組變量將樣本數據重新排列為三分位組,剔除中間分位組后重新進行回歸分析,所得結果與本文結論均不存在實質性的重大差異。
3.替換利益轉移行為情景分組變量
(1)替換股權集中度分組變量,將公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作為股權集中度分組標準;(2)替換行業(yè)景氣度分組變量,將每年各行業(yè)內樣本公司總資產利潤率(ROA)作為行業(yè)景氣度分組標準;(3)替換融資約束程度分組變量,以股利支付率作為融資約束程度分組標準。替換變量重新進行分組回歸分析,所得結果與本文結論均不存在實質性的重大差異。
六、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2013—2017年滬深A股國有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分析集團控制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影響,并基于多種利益轉移情景考察集團控制的影響機制。研究發(fā)現,相較于非集團控制(整體上市),集團控制損害了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并且國企集團會通過利益轉移行為(主要是利益侵占行為)影響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
本研究的政策啟示主要有:其一,積極推進國有企業(yè)整體上市改革。從會計信息可靠性角度看,集團控制對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存在負效應,不利于高質量會計信息生成。目前,加大國有企業(yè)集團層面公司制改革力度,積極推進國有企業(yè)改制上市,特別是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整體上市,已成為政府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重要舉措,本文研究結果可為這一改革提供證據支持。其二,積極推進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jiān)管改革。在國資監(jiān)管機構——集團公司——上市公司的三級體系之下,國資委通過國企集團對國有上市公司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的監(jiān)管模式,這種行政化管理傾向損害了會計信息可靠性。因此,國資委應在推進整體上市改革的基礎上,按照管資本的要求進行監(jiān)管,側重于“資本運營”而非“業(yè)務經營”,從而提升國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BEYER B, DOWNES J, RAPLEY E T.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nefficiencies,shareholder payout,and abnormal leverag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7,43(4):39-57.
[2] 錢婷,武常岐.國有企業(yè)集團公司治理與代理成本:來自國有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16(8):55-67.
[3] JOHNSON S,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et al.Tunnel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22-27.
[4] FRIEDMAN ? E, JOHNSON S,MITTON T.Propping and Tunneling[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4): 732-750.
[5] 胡志穎,孫力.企業(yè)集團、所得稅改革和公司真實盈余管理[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4):25-40.
[6] 王蓉,陳希暉.基于結構觀的終極股東利益輸送行為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16(23):40- 46.
[7] 張先治,王兆楠.企業(yè)集團、內部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財經問題研究,2017(10):63-71.
[8] KIM ?J B, YI C H.Ownership structure,business group affiliation,listing status,and earnings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Korea[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23(2):427- 464.
[9] 王兵.大股東控制、產權安排與公司盈余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9):67-72.
[10] 杜勇,謝志華.資產注入、公司績效與股東支持行為的理論分析[J].會計之友,2015(10):12-17.
[11] 陸正飛,王鵬.同業(yè)競爭、盈余管理與控股股東利益輸送[J].金融研究,2013(6):179-192.
[12] 李增泉,余謙,王曉坤.掏空、支持與并購重組: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05(1):95-105.
[13] 姜付秀,石貝貝,馬云飆.信息發(fā)布者的財務經歷與企業(yè)融資約束[J].經濟研究,2016(6):83-97.
[14] 吳秋生,田峰.第三層次公允價值運用與會計信息質量[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8(6):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