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17年前,畢淑敏作為作家代表深入非典一線,走訪醫(yī)生護士、康復的病人以及外交部、國家氣象局、軍事醫(yī)學科學院、衛(wèi)生防疫部門等機構。采訪結束后,她并沒有很快創(chuàng)作,因為她“需要時間,需要思考,需要沉淀,甚至需要夢境?!?年后,畢淑敏的科幻小說《花冠病毒》終于問世?!斑@部小說,將我的思考鑲嵌其中,希望能傳達給更多人以危機意識,竭盡全力防范悲劇重演。”曾做過醫(yī)生、心理咨詢師的畢淑敏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非典后,她清晰地判定出非典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瘟疫并沒有離我們遠去。沒想到只過了17年,新冠肺炎就席卷而來。此次疫情讓畢淑敏印象最深的是,鐘南山院士宣布“人傳人”那一瞬,“以我在非典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知道悲劇大幕頃刻拉開。我看到一名讀者說,鐘南山今年已經(jīng)84歲了,如果17年后再來一次瘟疫,還要等著鐘南山,那時他已超過100歲了。我在想,中華民族需要更多鐘南山式的科學家。不能讓他老人家像佘太君一樣,百歲出征?!?/p>
與病毒相處要講求戰(zhàn)略戰(zhàn)術
環(huán)球時報:《花冠病毒》中提到一個觀點——恐龍可能是因為病毒而滅絕的。您個人是否比較傾向于這一觀點?人類是否也會因病毒而滅絕?
畢淑敏:關于恐龍是如何滅絕的,有各種說法。我對一位古生物學家的這個說法印象深刻——恐龍滅絕很有可能是病毒作祟。我對人類的未來抱有深深的憂慮,但也有堅定的信心和審慎的樂觀。病毒沒有知覺,沒有頭腦;端坐在進化最高階上的人類,是有理智有良知也有智慧的。與病毒的相處之道,要講求戰(zhàn)略戰(zhàn)術。要盡可能地讓病毒安分,恪守界限。對病毒,千萬不要擾動它,不要逼它跑出原有的棲息地,不要將它原來的宿主趕盡殺絕。不能讓它突破多少萬年以來“井水不犯河水”的生存分隔術,為所欲為。一旦它變異后沖出江湖,人類在與它交手初期,缺乏有效抵抗手段。正如近年我們和冠狀病毒這一譜系的歷次戰(zhàn)斗中,形勢被動。
根據(jù)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最新報告,已分類病毒共近5000種,還有大量未分類新病毒。面對如此龐大數(shù)目,你能消殺光嗎?基本沒可能。只能找到與它和平相處的平衡點。就像大禹治水,之前是一味地堵,仍是洪水滔天。只有變堵截為疏導,才最終平息了水患。和病毒的關系,也要取這種戰(zhàn)法,方有可能相處兩安。
環(huán)球時報:在這部小說中,一種靈丹妙藥最終控制住疫情,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靈芝中的核心元素幫助人體提升抵抗力。在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間,中醫(yī)也起到類似功效。在您看來,控制疫情的根本方法是否在于提升人體自身抵抗力而非研制殺死病毒的特效藥?
畢淑敏:中醫(yī)和西醫(yī)對世界、人體、疾病的解釋,語系完全不同。好在殊途同歸,都是為了人體的最終健康。我小說中所談,是我對于醫(yī)學的期待。人都是由元素組成的,如果人體內元素失衡,就會出現(xiàn)病變。在此情況下,補充有益于增強免疫力的元素,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人說這本小說屬于“軟科幻”,恕我稍稍展開介紹一下。硬科幻是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yī)學等科學為基礎的小說,軟科幻是情節(jié)和題材集中于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小說。如按照這個分類,我覺得《花冠病毒》更傾向于“硬科幻”范疇。最起碼,也是偏向半硬的科幻。
對生命抱有積極看法的病患,活下來的概率更高
環(huán)球時報:非典期間您在一線采訪時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畢淑敏:在和康復者的訪談中,我有個重要發(fā)現(xiàn),至今難以忘懷。病情危篤中,誰能戰(zhàn)勝病魔,活下來的概率更大一些?我問詢一線的醫(yī)生護士,他們給出的答案是——那些對生命抱有積極看法、努力接受醫(yī)療、抱持求生本能永不言敗的病患,活下來的概率更高。這次大疫,我發(fā)覺這個規(guī)律依舊有效。很多新冠肺炎康復者,包括醫(yī)療救護人員都在說,信心非常重要。信心從哪里來?你得了重病,孤獨地躺在病床上,你平日心理修為積攢下來的能量,就能化作極為重要的生命支撐點。
環(huán)球時報:中國野生動物非法捕獵問題屢禁不絕,在您看來什么是原因?人類與野生動物應建立怎樣的關系?
畢淑敏:過往人們大啖野味,從今后就再不能吃了,會有嚴格的立法。的確,我們現(xiàn)在盤踞在生物鏈最頂端。但是否身居這個位置的物種,就能夠對其他物種大開殺戮之門?人類若失去其他物種的支撐,就是朝著自己的滅亡之路邁出危險的一大步。世衛(wèi)組織表示,冠狀病毒在某個地方出現(xiàn),是自然史上的不幸事件。我們需要了解病毒的來龍去脈以便于控制它,避免其再度來襲,而不是去責怪誰,或是哪種可憐的動物。
去看看這個世界吧,你會強烈滋生出渺小感
環(huán)球時報:從非典到新冠肺炎,您如何看待兩次疫情及其背后的社會變遷?
畢淑敏:我了解的情況有限,只能嘗試談談自己的感受。首先這次疫情比非典傳播速度和規(guī)模都大得多?,F(xiàn)在更是全世界很多國家都發(fā)現(xiàn)了疫情,也有可能變成侵入人類生活的一種慢性疾病。人類應該認識到,命運共同體是時代潮流的結果,也是大自然的選擇。我們需要改變,世界需要改變,這種改變將滲透到人類領域的方方面面。
環(huán)球時報:面對不可知的疫情或世間其他無法控制的天災人禍,很多人內心焦灼無力、充滿期待又不知所措。我們應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
畢淑敏:中國古老智慧說“兵來將擋水來土屯”,講的就是危難狀況下的應對。你不可能要求萬物皆服從于你,永保太平。你固執(zhí)地非要這樣想,就是幼稚加閉目塞聽罔顧事實。然而,你要在風云突變中從容應對,平日就要儲備足夠的“將”和“土”,才有能力在天災人禍襲來時放手一搏。這個“土”和“將”,就是你的心理健康水準。
環(huán)球時報:兩次疫情對您的人生觀有什么改變?
畢淑敏:非典后,我在理智層面上,判定瘟疫并沒有離我們遠去。沒想到那么快,只過了17年,它又一次席卷而來。涉及的面更廣,死亡的人數(shù)更多。這一次,必須刻骨銘心地汲取教訓?!痘ü诓《尽废M軅鬟_給更多人以危機意識,起到警醒作用,竭盡全力防范災難重演。寫完這部小說之后,我就大踏步地周游世界去了。這是我對自己生命節(jié)奏的一個把握。我已年近古稀,年紀再大一點,旅行就會變得比較困難。所以,我要抓緊。從那時到現(xiàn)在,我大概走過了幾十個國家,包括南極和北極點。我看到人類的脆弱和世界變化如此密切相連的證據(jù)。為了和更多的人分享這些經(jīng)驗與體會,我寫了一系列游記。比如“非洲三萬里”“美洲小宇宙”“破冰北極點”“南極之南”“巴爾干的銅鑰匙”等。
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滿目皆人工制造產(chǎn)物,很易滋生自大自滿自傲情緒。人實在應該常抬頭,仰望星空,才知宇宙無垠??上КF(xiàn)在由于大氣污染和光害,加之現(xiàn)代人實在太忙,連朗空星辰也很難看到了。所以,如果有能力,出發(fā)去看看這個世界吧,你會強烈滋生出渺小感。這種人類渺小感并非導致無能感沮喪感,而是生發(fā)出一種必要的謙虛,和時不我待的緊迫行動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