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琴,董文靜,張偉偉
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多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改變,患者極易發(fā)生冠心病、腦卒中[1]。脂聯(lián)素(adiponectin,ADPN)和抵抗素(resistin,RSTN)為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脂肪因子,已證實ADPN、RSTN與糖尿病、腦卒中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及病情進展密切相關(guān)[1-4]。但關(guān)于ADPN、RSTN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代謝情況以及其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群體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影響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本研究對60歲以上老年高血壓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中ADPN、RSTN水平的相關(guān)性進行分析,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ADPN和RSTN的代謝及其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guān)性提供直接的研究證據(jù),為早期預(yù)測及防治老年高血壓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出現(xiàn)冠心病及腦卒中等終點事件提供研究基礎(chǔ)。
1.1 對象 選擇2016-01至2017-12在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三醫(yī)學中心住院診斷符合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且病程在10年以上的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入選標準:112例,男58例,女54例,年齡60~82歲。年齡大于65歲,血壓值持續(xù)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過標準血壓診斷標準,即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
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嚴重心、肝、腎、腦疾病,惡性腫瘤,各種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根據(jù)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為正常組(IMT<0.90 mm)、內(nèi)膜增厚組(0.90 mm≤IMT≤1.20 mm)、斑塊組(IMT>1.20 mm,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突起,但未造成管腔狹窄)。正常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70.52±7.81)歲;內(nèi)膜增厚組42例,男20例,女22例,平均(69.87±9.95)歲;斑塊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平均(71.32±10.50)歲。
1.2 方法
1.2.1 臨床資料收集 由專人收集記錄各組對象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吸煙、飲酒、身高、血壓及計算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mass index,BMI)等。血壓采用汞式標準袖帶血壓計測量右臂肱動脈的血壓。
1.2.2 IMT的測量 在安靜、室溫恒定的檢查室內(nèi),采用西門子C51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10MHz,由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科醫(yī)師對所有受檢者進行檢查?;颊呷∑脚P位,頭部盡量后伸,偏向需檢查部位的對側(cè),從頸動脈起始部開始對頸總動脈全段及頸內(nèi)外動脈起始段進行縱向及橫切面掃查,于頸總動脈分叉近端 1 cm 處后壁或頸動脈IMT最厚處進行測量,左右頸總動脈各測量3次,取平均值,同時觀察有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1.2.3 血液生化指標檢測 受檢者空腹至少12 h后,于次日清晨收集肘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HDL-C)。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中ADPN、RSTN的含量,ELISA試劑盒購自安迪生物技術(shù)上海公司。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空腹血糖(FPG),采用化學發(fā)光法/固相放射免疫法測定空腹胰島素(FINS),采用穩(wěn)態(tài)模式評估法(HOMA Model)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HOMA-IR=(FPGA-IR抗)/22.5。
2.1 各組臨床資料對比 正常組、內(nèi)膜增厚組、斑塊組組間性別、年齡、病程、吸煙、飲酒、SBP、DBP、 BMI等一般臨床資料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項目正常組 (n=32)內(nèi)膜增厚組 (n=42)斑塊組 (n=38)男/女 (n)18/1420/2218/20年齡 (歲)70.52±7.8169.87±9.9571.32±10.50病程 (年)11.57±4.6513.49±6.2314.01±7.52吸煙(n;%)7 (21.88)9 (21.43)10 (26.32)飲酒(n;%)6 (18.75)8 (19.05)9 (23.68)SBP (mmHg)150.47±9.25154.25±6.31158.34±7.65DBP (mmHg)92.37±8.0596.98±5.9097.00±8.79BMI (kg/m2)26.45±2.1627.19±5.3628.29±7.51
2.2 生化指標對比 正常組、內(nèi)膜增厚組、斑塊組的血清TC水平依次升高(P<0.05),內(nèi)膜增厚組TG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P<0.05),而斑塊組TG水平與內(nèi)膜增厚組TG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之間的血清LDL-C水平、HDL-C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正常組、內(nèi)膜增厚組、斑塊組的血清ADPN水平依次降低,RSTN水平依次升高(P<0.05)。三組的血清FPG水平無顯著差異,F(xiàn)INS水平依次升高,HOMA-IR水平也依次增加(P<0.05),見表2。
項目正常組 (n=32)內(nèi)膜增厚組 (n=42)斑塊組(n=38)TC (mmol/L)4.04±0.694.70±0.99①5.00±0.77②TG(mmol/L)1.57±0.231.87±0.57①1.85±0.66LDL-C(mmol/L)3.13±0.453.21±0.673.21±0.55HDL-C(mmol/L)1.23±0.071.17±0.151.06±0.11ADPN(mg/L)18.58±3.45 15.47±2.21①9.99±2.32②RSTN(mg/L)16.02±1.4617.98±3.12①22.53±3.67②FPG(mmol/L)4.51/0.564.57/0.564.60/0.56FINS(mU/L)8.97L±0.9510.27±1.53①15.64±2.15②HOMA-IR1.55±0.343.86±0.77①5.24±0.65②IMT (mm)0.89±0.051.07±0.10①1.22±0.15②
注:與正常組比較,①P<0.05;與內(nèi)膜增厚組比較,②P<0.05
2.3 IMT與ADPN、RSTN的相關(guān)性分析 IMT的值與血清中ADPN含量呈負相關(guān)(r=-0.562,P<0.05),IMT的值與血清中RSTN含量呈正相關(guān)(r=0.621,P<0.05)。
2.4 IMT的危險因素分析 以IMT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病程、吸煙、飲酒、SBP、DBP、BMI、TC、TG、 LDL-C、HDL-C、FPG、FINS、HOMA-IR、ADPN、RSTN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HOMA-IR、RSTN為老年高血壓患者IMT的危險因素,而ADPN則是其保護因素,其他IMT的危險因素分別是性別、吸煙、飲酒、BMI、TC、FPG,而HDL-C也是IMT的保護因素(表3)。
表3 老年高血壓患者IMT危險因素分析
ADPN、RSTN均為脂肪因子,但兩者在動脈粥樣硬化改變中卻發(fā)揮著截然相反的作用[5]。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性反應(yīng),在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有多種炎性因子的參與,且與血管內(nèi)皮功能損傷密切相關(guān)。ADPN能夠保護內(nèi)皮細胞功能、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黏附及炎性反應(yīng),還可抑制單核細胞向泡沫細胞轉(zhuǎn)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抑制細胞外基質(zhì)降解,進而起到穩(wěn)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6-8]。RSTN能夠促進炎性因子的表達,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炎癥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9],還能夠引起血管內(nèi)皮功能紊亂,進一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10]。因此,同樣作為脂肪因子,ADPN、RSTN可以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中相互作用,同時ADPN、RSTN的平衡決定血管炎癥的狀況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11]。
高血壓患者本身存在抗炎和促炎機制的平衡失調(diào),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ADPN與動脈粥樣硬化呈負相關(guān),RSTN與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相關(guān)。體內(nèi)胰島素抵抗(HOMA-IR)、RSTN是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而ADPN則是其保護因素。之前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ADPN水平的男性較ADPN中低水平的男性發(fā)生心肌梗死的危險性下降,這種關(guān)系獨立于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險因素而存在[12]。關(guān)于ADPN與冠心病的研究認為,ADPN是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冠脈嚴重程度的重要預(yù)測因子[13,14]。王欣[15]研究則認為冠心病的炎性反應(yīng)標志物之一就是血清RSTN水平。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早期監(jiān)測ADPN、RSTN水平對預(yù)防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ADPN可以保護心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進展,而RSTN則有致病作用,因此ADPN可以作為心腦血管的保護劑。研究ADPN、RSTN代謝的影響因素以及尋找安全有效的提高ADPN、降低RSTN的方法也是防控心腦血管疾病值得研究的新領(lǐng)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