菈媽
“聰明”這個詞,讓人有種優(yōu)越感
前兩天,鄰居被老師約談了。原因是她兒子調皮搗蛋,不僅上課不認真聽講,還老是打擾別人。
“你說說,這孩子能不能讓人省點兒心!”鄰居一臉恨鐵不成鋼。但隨即又話鋒一轉:“連老師都說,這孩子挺聰明的,但就是不努力?!?/p>
這話聽起來像在抱怨孩子,但語氣中更多的,卻透出一絲小得意。
類似的話我們還真聽過不少: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心思沒用在學習上;孩子腦子非常靈,要是再努力一點兒,考個好大學肯定沒問題……雖然被批評了,但是與批評相比,“聰明”這個詞,還是會讓人有些沾沾自喜。因為,它更像是高級別的贊揚,讓人有一種優(yōu)越感。
《奇葩說》中有一集的話題是:他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話?選手龐穎說:“回憶小時候,我們從老師和家長那邊得到的最高贊揚是什么?是‘這個孩子真聰明,而跟聰明比起來,努力更像是‘低人一等?!?/p>
沒錯,我們哪怕是刻苦到懸梁刺股,在別人面前也要故意裝得云淡風輕:熬夜?不存在的;我就上課聽聽講,下課了該玩就玩;我從來不上補習班……這些潛臺詞的背后,其實都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天資聰穎”。
聰明,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可以一下子讓人有種優(yōu)越感。而努力,則更像是“笨人”的專屬詞。
夸孩子“聰明”,是一劑麻醉藥
“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更像是一劑麻醉藥,容易讓孩子故步自封。
表妹的兒子從小就很聰明。上初一那會兒,不管是老師還是身邊的人,都覺得他以后上重點高中肯定十拿九穩(wěn)??珊髞恚@個經(jīng)常被夸的孩子變得驕傲,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不及時完成,每天不是玩游戲,就是看電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些太簡單了,我稍微用點兒功就趕上了?!比缃褚呀?jīng)初三了,他的成績早已從班里的前幾名滑到中下游了。表妹為此焦急得要命,可兒子仍然不當回事。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讓兩組孩子分別完成難度逐漸升級的拼圖游戲,完成第一輪拼圖之后,一組孩子被評價為“有天分,很聰明”,而另一組孩子被評價為“很努力,表現(xiàn)很出色”。結果被稱贊聰明的那組孩子,在之后的表現(xiàn)大多差強人意,而被鼓勵的那組孩子,則顯得更自信,勇于接受挑戰(zhàn)。整組實驗完成之后,兩組孩子又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結果,“聰明組”的孩子分數(shù)退步了20%,而“努力組”的孩子進步了30%。
為什么“聰明”的孩子反而退步了?這是因為被贊聰明的孩子,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的天賦如此,想要突破可能很難;另一方面,他們會想要繼續(xù)維持自己“聰明”的形象,如果努力了,卻沒有成功,那不是很丟臉?所以,他們寧愿懶一點兒。
阿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一書中說:懶惰,其實是人們害怕自己不能出色完成任務而找的借口。因為,它可以掩蓋自己的無能,別人也不會因此指責自己能力不足。而愿意努力的人,則相信一切都可以通過自身來改變。這種成長型的思維模式,讓他們更樂于迎接挑戰(zhàn)。
夸獎孩子聰明,并不能真正地激勵孩子上進。
應該如何正確激勵孩子
要拼“天賦”,堅持才是硬道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在演講中,提到她和她的團隊曾跟蹤調研過數(shù)以千計的學生,并且在西點軍校、全國拼字比賽,以及國內(nèi)一流的大學中,進行過觀察和分析。她發(fā)現(xiàn),那些學霸和最終成功的人,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而是他們都懂得努力和堅持,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會選擇迎難而上。所以,與智商以及一些外在因素相比較,堅持才是成功的關鍵。孩子如果不能堅持,即使天資再如何具有優(yōu)勢,最終也會回歸平庸。
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與結果相比較,過程才是能讓孩子成長和進步的重要因素。演員吳尊的女兒,在一次亞洲級的芭蕾舞比賽中遺憾落敗,在后臺忍不住哭了起來。為了這場比賽,她非常用心,沒日沒夜地苦練。吳尊知道女兒太想贏了,所以才會這么傷心。他先是肯定了女兒在備賽期間的付出和努力,然后分析了原因,并且安慰她,輸贏只是一時的。在爸爸的肯定和開導下,女兒很快就放下了不愉快。
父母引導孩子注重過程,關注他們的閃光點,并且鼓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挑戰(zhàn),才能讓他們更好地自我成長。
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堅持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模仿家,他們眼中的父母是什么樣子,未來也會成為什么樣子。好友說,她和七歲的女兒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參加家庭親子馬拉松了。一開始,女兒嫌累,基本上都是走下來的,還會鬧情緒,但現(xiàn)在,女兒已經(jīng)漸漸喜歡上了這項運動。親子馬拉松給孩子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她感受到,一件事情只要堅持做下去,她就會有成就感。
英國作家約翰生曾說:“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堅持多久?!毕麓危儆腥丝浜⒆勇斆鞯臅r候,不妨說:“不,他只是很努力!”聰明不一定能成功,但努力和堅持,卻能讓孩子離目標更近一步。
我們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設立目標,陪他一起努力。讓孩子在堅持中,慢慢學會自我管理,也讓他們從中體驗到努力所帶來的成就感。與“聰明”相比,這才是我們能為孩子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邱寶珊薦自《家庭主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