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容
不試講四遍不上臺
蒙曼是天生的好老師。
講臺下或者屏幕前,從幾十個學生,到幾百個學生,到成千上萬、上百萬、上千萬人……蒙曼永遠談笑風生,鎮(zhèn)定自若,故事百轉千回,觀點一語中的。個子不高,年紀不大,卻有指揮十萬雄兵的氣場。
蒙曼不講“無意義”的話,要講就講“要害”。
她講毛主席詩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這首詩你可以從任何地方講起,而我會講在毛主席心目中,中國就是一個大十字構架,‘茫茫九派流中國,是長江;‘沉沉一線穿南北,是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對歷史使命,他抒發(fā)一種舍我其誰的豪情。這是這首詩的精髓。我不會從登黃鶴樓講起,告訴你毛主席登的不是歷史上的黃鶴樓,那個黃鶴樓早毀了……你講這些有什么用?他登的哪怕是他家門前的一個土堆,他想的也是中國的問題?!?/p>
這是蒙曼研究歷史的觀點,要有大眼光,有“籠罩性”看法。
而她在講臺上的自信,則自稱是練出來的。
2002年,從北大歷史系博士畢業(yè)后,蒙曼回到她讀本科和碩士的母校中央民族大學當老師。第一學期學校排了3門課,蒙曼每天備課到凌晨兩點。“我在教案上精心標注,這個地方我要講一句什么話學生們愛聽,那個地方要說一個什么笑話大家會笑?!彼踔两o同宿舍非歷史專業(yè)的朋友試講,“看見她笑了,我就知道這個笑話成了?!睂W生聽她的課輕松快樂,沒人知道那些笑話都是她對著鏡子練好的?!芭R場發(fā)揮有,但不能全指望臨場發(fā)揮?!?/p>
對蒙曼來說,在教室里講課和在電視上講課并無實質的不同。最初上《百家講壇》,她每一集都要先在父母面前排練,哪怕錄制前夜才寫好教案,也要趕在早晨四五點鐘先給父母試講三四遍,然后“才敢出門”。
第一次上《百家講壇》,蒙曼32歲,是這個欄目最年輕的講師?!拔也⒉槐葎e人強,事實上人家先天會覺得你不如人,而你不能坐實這種想法,必須要超出他們的預期。因為介意,所以努力。”
蒙曼喜歡講臺上的自己看上去自信而輕松,就像她的爸爸。他因為熱愛文學,從教英語轉到教語文,上古文課從來不拿課本,因為“全部都背下來了”。只有家人知道他瀟灑的背后下了多大的功夫。
蒙曼的父母都是教師,他們深刻地影響了她的教學風格。
在她的家鄉(xiāng)河北省平泉縣,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除了縣城中學有英語課,鄉(xiāng)下的中學是沒有英語教師的,這意味著當地學生高考要比外地學生少一門課的分數。蒙曼的父母被緊急抽調出來培訓鄉(xiāng)村英語教師。“我爸爸當班主任,我媽媽負責講課?!弊约壕幗滩?,一天8節(jié)課,學生們都是鄉(xiāng)下中學年輕的代課教師,他們從ABC學起,學半年回去教初一,1年后再回來學初二英語,明年再學初三英語……5年輪訓了5期,媽媽不敢請一天假,因為覺得“一節(jié)課也耽誤不起”。
蒙曼記得那些年媽媽身體不好,但總不肯去醫(yī)院。有一次牙疼,就在教室里放了兩只大水桶,一只裝涼水,疼的時候漱口,相當于冰鎮(zhèn),然后吐到另一只空桶。每天回到家,媽媽累得只能躺在床上,話都說不出來,爸爸和哥哥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學生離開的時候,總是哭著說舍不得老師?!拔覀兛h的英語師資就是從這些人開始的,他們改變了學生的命運,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多年后,他們是各個崗位的佼佼者。有時候想,真應該給我們家老太太樹碑立傳,但她不圖這個。”
媽媽備課的認真程度讓蒙曼至今記憶猶新。后來媽媽又接到培訓鄉(xiāng)下教師學習大學英語的任務,她認為自己的水平不足以教大學課程,就找來各種英語廣播教材天天學習,不斷提高。
還有一次,學生來請教課文里關于坐飛機的內容,媽媽沒坐過飛機,沒有感受,不知道怎么向學生解釋,正好一個熟人的女兒是當空姐的,“那個年代沒電話,她竟專門跑到人家家里去請教?!?/p>
這樣的家庭教育對蒙曼影響至深。有段日子,蒙曼在《魅力中國城》做嘉賓,盡管她只需做文化方面的點評,卻將各個城市的全部信息包括旅游、生態(tài)乃至水文都了解個遍。即便如此,她仍然認為自己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趕不上父母那一代人”。
最易被人品高貴的人打動
蒙曼喜歡與認真嚴謹的人共事,更易被人品高貴的人打動。當她還是一個提前兩年上學的一年級小學生時,有一天放學下大雨,老師脫下自己的藍外套披在她的頭上,然后把她抱回家?!袄蠋熈艿脻裢?,厚重的褂子把我遮得嚴嚴實實啥事沒有。”
那件藍外套,溫暖蒙曼到今天。在她后來的人生中,類似的溫暖始終伴隨左右。
她剛回中央民族大學工作時,學校條件艱苦,年輕教師只能以工棚為宿舍,“耗子在房間里竄來竄去,冬天夜里在桌上放一杯水,早晨起來是凍上的?!彼拇T士生導師徐庭云教授有一次去她宿舍,很心疼,說,這里不行啊,你到我家去住吧。竟把她和她的室友雙雙接到了自己家,一住就是兩年半,直到姑娘們各自買房才搬出去?!艾F在想想誰愿意家里住個外人哪,我當時不懂事,從沒想過是不是該給老師點兒租金,哪怕買一次菜。我們跟老師的兒子媳婦同住,人家媳婦賢惠,經常做飯給我們吃?!?/p>
多年以后想起來,當時能那么坦然地把老師家當自己家,實在是因為老師太寬容,不曾給過學生們一點兒臉色,以至于她很久都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臉色這回事”。“徐老師人品高貴!”
人品高貴也是蒙曼擇友的第一原則。
她考北大博士時覺得自己英語答得不理想,擔心考不上。她的碩士生導師建議說,你可以報考民族大學,牟鐘鑒先生今年要招一個哲學思想史的博士。
蒙曼的室友正是牟先生的碩士,也在備考牟先生的博士,蒙曼對她講,我導師把我推薦給了你導師,咱倆公平競爭吧。沒想到室友回答,你是學歷史的,考哲學可不容易,我有筆記,咱倆一起看,我考不上沒關系,可以回老家,你不是不想回去嗎?咱倆要分數一樣,你上就得了。
蒙曼大吃一驚,“這個人不得了!”后來,英語成績出來了,她的分數還挺高,如愿上了北大,室友也順利考上了牟先生的博士。蒙曼卻因此得一知己?!拔矣X得她是最靠得住的,她也覺得我是最靠得住的。她出國后,國內的第一聯系人都是我的名字?!边@樣的一對朋友,性格卻大相徑庭。一個慢性子,難以做決定,講一件小事,“描述性的解釋鋪天蓋地”;另一個干脆利落一針見血,喜歡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
朋友工作以后沒有宿舍,蒙曼一直勸她買房,還陪著到處去看。看一處不滿意,看兩處不滿意,看三處還是不滿意??吹降谒奶幍臅r候,蒙曼說,夠了,就買這個!朋友回答,再看看吧。蒙曼急了,你買我也買,我跟你住鄰居!她現場交了兩萬元首付,朋友這才跟著把房子買了。
背道而馳的性格并不影響友誼?!肮湃酥v,君子和而不同,這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越到后來越發(fā)現不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鳥和魚相同了,這個世界不就沒有多樣性了嗎?那多沒意思?!?/p>
讀書讓人敢于孤獨
蒙曼把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歸功于讀書。讀書讓她敢于孤獨,不跟潮流,不湊熱鬧。
小時候流行歌曲走紅大陸,人人熱衷于抄歌本,從小熟讀古詩詞的蒙曼覺得那些歌詞“很啰唆,一點兒都不美”,怎么也喜歡不起來。當人家討論歌星的時候,她一句也插不上嘴,也不想插嘴,寧可拉開距離?!拔覐男【筒幌矚g逆著自己的天性做事,別人覺得怎樣,與我有什么相干?!?/p>
她生在一個崇尚讀書的年代,又非常幸運地生在一個讀書人家。連新華書店的人都知道這家人肯買書,“書店進了新書,會直接拿著書單到我們家讓我父母勾選,然后把書送來?!彼浀米约汉苄【蜁訉W回家看小說——書是那個年代“最不可思議的東西”。
今天,當越來越多的人不用再通過文字來想象世界,而能親身接觸世界的多彩,蒙曼仍然信任文字的奇妙?!澳窃趺茨芤粯幽??不讀書的人,思維不是更開闊,而是更狹窄了,就比如你從電視劇里看到陳曉旭塑造了一個林黛玉,一想起林黛玉就是陳曉旭的樣子。但是,如果你沒看過陳曉旭,對林黛玉可以有一億種想象。人永遠不能喪失想象的空間,無論創(chuàng)新還是發(fā)展,沒有想象就沒有一切?!?/p>
直到今天,她的父母依然書不離手。退休后,老兩口來到北京,住在離蒙曼不遠的地方,見面總要跟她探討“學術問題”。最近媽媽在看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同時還在讀企業(yè)家馮侖的書。“格非的書字非常小,我媽媽七十好幾了,戴著老花鏡,可讀得特別快,還老跟我交流她的觀點?!?/p>
至于爸爸,不僅讀紙質書,也讀電子書,還動不動就看通宵。
蒙曼在喜馬拉雅講唐詩,爸爸天天聽,有一天他對女兒說,你講“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為什么不讀“驅車登古yún?卻讀成yuán?這屬于十三元,你這樣讀不押韻,整個詩的感覺都錯了”蒙曼回答,我知道,當年科舉考試有多少人就栽在這個十三元韻上,是很難押的。但現在小學課本上都讀yuán,喜馬拉雅的工作人員說,讀yun會給孩子們造成迷茫,講清楚太復雜,所以我就沒有強調。爸爸說:“那不對,以后你寫書的時候一定要把這一點說明白?!?/p>
這也是為什么蒙曼總是強調,家長自己多讀點兒書比什么都重要?!袄峡可鐣ヒ龑Ш⒆?,還不是人云亦云,你怎么知道社會引導一定就是對的?只有你自己注重看書了,慢慢才會形成自己的判斷,你的孩子也一樣?!?/p>
張甫卿薦自《戀愛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