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一些大型連鎖超市開始推出“末日食物包”,顧名思義,就是到了世界末日也可以求生的食品儲備?!澳┤铡笔且环N夸張的說法,是部分商家為了營銷產(chǎn)品所想出來的廣告詞,意在表示產(chǎn)品的儲備豐富,可以應對大型的自然災害和突發(fā)事件。美國的許多大型商家都推出了此類產(chǎn)品,可以在實體店購買或者網(wǎng)上訂購。
這些食物包的價格從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記者在網(wǎng)上看到一款售價157美元的食品包,上面寫著“兩周應急食品補給”。食物裝在一個黑色的塑料桶里,里面按照不同的食材分為一個個黑色密封袋,商家的描述顯示這些食物的保質期為25年,黑色密封袋一共四層,并且建議在斷電、自然災害、疫病流行期間食用。食物的內(nèi)容包括奶酪通心粉、炒飯、薄煎餅、燕麥粥、土豆?jié)鉁取?/p>
最讓人驚訝的是那些價格高達四五千美元的超大食品套裝,里面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不僅有真空包裝的糧食、肉類,還有脫水的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等搭配齊全,能夠滿足全面的營養(yǎng)需求,這五六百罐食品的體積也蔚為壯觀,放在一起堪比一個集裝箱,商家宣稱可以供四五個人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吃上一年,保質期也有二三十年之久,可以瞬間把家里變成一個“食物銀行”。
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小題大做的“末日食物包”在美國如此受歡迎?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英美等國家就已產(chǎn)生了對“世界末日”的憂慮,主要的恐懼來源于核戰(zhàn)爭、宗教沖突、經(jīng)濟崩潰等,這種擔憂的心理在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也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那時候的人們就有修建防空洞、避難所、儲備生活物資的習慣?!袄鋺?zhàn)”和“大蕭條”的出現(xiàn)更是堅定了人們應該隨時為意外事件做好準備的心理。上世紀60年代,“生存主義”一詞誕生,主要是指用儲備生存物資、學習生存技能等方式來防備以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災難。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美國這個國家從立國至今,并未在本土遭受過太大的災難,因此美國人普遍認為自己對大型危機的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強。另外,出于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許多人也有一種“與其等待救助,不如依靠自己”的思想,這些都是造成“末日食物包”脫銷的原因。
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大多數(shù)美國人即使不進行過分的食品儲備,也很喜歡在颶風、暴雪等自然災害或者流行病感染季節(jié)搶購一些食物和日用品。如果仔細觀察,超市里最先被搶購一空的都是罐頭食品、冷凍食品和瓶裝飲料。與中國人鐘愛生鮮食品不同,美國人從飲食習慣上本就不排斥食用大量的罐頭食品,也不會認為“末日食品”不夠美味。家家戶戶常備的食品大都是午餐肉、速凍培根、真空沙拉醬和意面醬、盒裝的麥片等干燥、速凍、抽真空的半成品,甚至連雞湯和骨頭湯都有量產(chǎn)之后的軟包裝商品,加熱后就可食用,而這些食品的內(nèi)容本來就和“末日食品”極為相似。所以“末日食品”從某種程度上只是把他們熟悉的食品換了名字而已。
(據(jù)新浪網(wǎng) 3.12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