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鳳
傍晚,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qū),常能看到一個斯斯文文、戴著黑框眼鏡的中年人,在校園的樹林中慢跑。他就是汪名懷,跑步是這位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的習慣。這位與氣溶膠、云和氣候打了半輩子交道的人,喜歡在跑步時思考科研難題。
“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固體或液體微粒,PM2.5就是一種氣溶膠。我的工作就是通過寫代碼、建模,來模擬氣溶膠、云和氣候相互作用的過程,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參考?!蓖裘麘研ρ裕鋵嵶约壕褪莻€靠天吃飯的“碼農(nóng)”。
24年前,汪名懷高考時誤打誤撞考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到北京大學讀研后才體會到科研的樂趣,從此投入科研,一發(fā)不可收拾。
不久前,201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評定結果正式公布,汪名懷的研究課題“氣溶膠、云和氣候相互作用”位列其中。
“科研就像馬拉松,拼的是耐力,我只不過花了很多時間做好一件事而已。”汪名懷說。
1976年,汪名懷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桐城縣的一戶農(nóng)家。小時候,他常鉆到田里割稻子、插秧。數(shù)學成績一直不錯的汪名懷,被初中班主任帶著四處參加數(shù)學競賽,心里想著“如果將來能做個數(shù)學家就好了”。
汪名懷將好成績保持到了1995年的高考,填報志愿時他選擇了南京大學,誤打誤撞考進了該校的大氣科學系。4年后,他考入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攻讀碩士學位。
汪名懷坦言,自己對大氣科學并非“一見鐘情”。“原本我以為這個專業(yè)就是研究天氣預報的,但讀研后,我對這個專業(yè)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說。
汪名懷的求學之路一帆風順,但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導師一般不會給我提供具體的研究課題,只給我一個大致的研究方向。當時的我,有點像飄在大海上的船,沒有燈塔,不知該去向何方?!彼貞浀?。
此后,汪名懷花了3年時間,建立了可用于研究污染物和天氣氣候相互作用的氣溶膠-氣候模式。他本以為以此寫論文就能順利畢業(yè),但導師的回復卻是:只有模式是不行的,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中要有新的科學知識。
碰壁后的汪名懷,頂住巨大壓力,開始閉關讀文獻、找靈感。就在最焦灼的時候,2008年,汪名懷的大兒子誕生了。
那時的汪名懷,常常一邊寫代碼、建模,一邊給孩子換尿布、哄孩子睡覺,還承受著畢業(yè)求職壓力,一時間心力交瘁。
汪名懷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兩個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突破,最終在博士論文中細致分析了氣溶膠新粒子的生成過程對云凝結核和云輻射效應的影響,以及氣溶膠對冰云形成的影響。汪名懷的導師贊嘆道:“你這相當于寫了兩篇博士論文,拿了兩個博士學位?!?/p>
“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專注、堅持。”汪名懷不止一次提到這兩個詞。
2014年,汪名懷回到母校南京大學任教。
如今,氣溶膠、云和氣候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成了汪名懷主要研究的課題。為了弄清它們的變化過程,他需要用建模的方法來完成研究工作。
但對于氣候變化研究來說,傳統(tǒng)的建模方法難以同時考慮小范圍天氣過程和大尺度大氣環(huán)流的相互作用。為補足短板,汪名懷歷經(jīng)多年研發(fā)出了更精細的全球多尺度模式。
“以前的全球模式,只能粗略地模擬100公里尺度上氣溶膠和云的相互作用,現(xiàn)在的全球多尺度模式,可精細模擬1公里尺度上氣溶膠和云的相互作用,包括氣溶膠的數(shù)量、大小等?!蓖裘麘蜒a充道,這好比以前只能觀測到一座城市的氣候,但現(xiàn)在可以觀測到該城市小區(qū)的氣候了。
建立新模式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多尺度模式建立初期,汪名懷發(fā)現(xiàn),新模式中極地區(qū)域氣溶膠的量,比傳統(tǒng)模式高兩個數(shù)量級。為弄清原因,他花了三個月時間反復核對代碼,卻依舊未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汪名懷換了種思路,用觀測到的氣溶膠數(shù)據(jù)去直接驗證,結果問題迎刃而解。
如今,這一模式已被國際主流地球系統(tǒng)模式CESM2.0所采納,可為國內(nèi)外科研機構研究氣候變化提供技術支撐。
2019年1月,汪名懷和以色列、美國、德國及國內(nèi)的學者共同在《科學》雜志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該文介紹了這支國際團隊借助衛(wèi)星觀測技術,發(fā)現(xiàn)氣溶膠導致云區(qū)覆蓋范圍擴大,并且氣溶膠的冷卻效應比此前預計得要更強。
汪名懷
汪名懷時常會回想起自己的初中班主任,“可以說,他是為我打開未來之門的人。當年,是他帶著我參加比賽,給我講解美術畫,教給我做人的道理?!?/p>
如今,汪名懷也想做“打開未來之門的人”,讓每位學生走好他們的科研路。
汪名懷的學生們,共享著一個名為“分享”的文件夾。
“每個人畢業(yè)離開時,都會把自己寫出的代碼留下來,供后面的師弟師妹參考、使用。我們組里有一位大師兄,留下了不少PPT,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蓖裘麘训膶W生張海鵬說。畢業(yè)前把自己的成果留下,這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是汪名懷定下的。
自己編寫的程序和代碼無償共享給大家,不擔心勞動成果流失嗎?
“不會啊,如果有寫好的代碼,我就不用再花時間去了解數(shù)據(jù)結構了,可以直接參考前人的代碼,去解決自己的學術問題,這樣科研進度會快很多?!蹦贤ù髮W智能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白鶴鳴曾跟隨汪名懷讀博士研究生。在他看來,汪名懷此舉是鼓勵大家大膽合作、善于分享。
鼓勵合作的同時,汪名懷也十分尊重每個學生的科研成果。白鶴鳴曾接續(xù)一位師弟的論文初稿做課題。在研究過程中,他不斷豐富研究數(shù)據(jù)并改進研究方法。相比師弟,白鶴鳴對這項研究作出了更大的貢獻。汪名懷獲悉此事后,主動與初稿作者溝通,經(jīng)同意后,將白鶴鳴的署名從第二作者提前到第一作者。談及此事,白鶴鳴十分感動。
去年,張海鵬申請去海外高校讀博,但因張海鵬的托??荚嚦煽儾焕硐?,該校招生委員會質(zhì)疑其英語水平。得知此事后,汪名懷將張海鵬曾經(jīng)用英語寫成的論文初稿發(fā)給對方,以證明他的語言能力。同時,汪名懷還為其精心寫了一封推薦信。
“帶學生的成就感不亞于做科研,二三十年以后,你做出的科研成果或許未必有人能完全理解,但你對學生們的付出卻是實實在在的?!蓖裘麘颜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