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曌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開封 475000)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民經濟也開始集中到少數大公司或大財團的手中。國家對經濟領域的干預越來越多,壟斷組織也操縱著大量產品的生產及其價格,由此導致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高度集中化、組織化。
20世紀40年代,隨著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資本主義社會開始進入電子時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得到迅猛發(fā)展,福特制開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福特制與泰勒制相比,在機械化、自動化領域得到了全面提升,它通過大規(guī)模的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標準化產品的勞動生產率。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得到迅速發(fā)展,物質產品也得到極大的豐富,這樣就更加需要有大規(guī)模的消費與之匹配,資本主義社會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消費社會。在消費社會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一切東西都可以被消費,都可以成為商品,審美、藝術甚至整個文化領域都在消費主義的沖擊下變成了人們的消費對象?!拔幕瘎?chuàng)作成了文化生產,文化享受成了文化消遣和消費”[1],文化喪失了自身的本真性。正是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以及整個法蘭克福學派展開了對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工業(yè)現(xiàn)象的批判。
《啟蒙的概念》一章是整本書的理論基礎,它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對大眾文化進行批判的出發(fā)點。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xiàn)的大眾文化現(xiàn)象,正是啟蒙精神延伸到文化領域的最生動的表達,資本主義大眾文化的出現(xiàn)展現(xiàn)的是啟蒙精神的倒退。
《啟蒙辯證法》中的“啟蒙”一詞,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眼中指的并不是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更多的是泛指資本主義社會在近現(xiàn)代化歷程中的以理性和技術為核心的思想解放進程。《啟蒙辯證法》中的“辯證法”,也不是特指平常意義上的關于事物聯(lián)系和變化發(fā)展的辯證法內涵,在這里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指的是啟蒙精神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過程。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啟蒙的根本目標是要把人類安頓成主人,讓人類從恐懼、懼怕中解脫出來,正如在書中談到的:“啟蒙的根本目標就是要使人們擺脫恐懼,樹立自主?!保?]1啟蒙的目的就是要祛魅,“啟蒙的綱領是要喚醒世界,祛除神話,并用知識替代幻想”[2]1。所謂啟蒙,就是要為世界解咒除魔,為世界祛魅,用理性的正義戰(zhàn)勝神話的非正義,從而實現(xiàn)作為主體的人的自由與本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始終表現(xiàn)為一種權力關系。在人類社會早期,大自然的強勢以及人類的弱小導致人與自然形成了一種非對稱的關系,人類面對大自然時內心充滿著恐懼。而啟蒙則能夠讓人們借助知識和理性的力量,擺脫自然在神話的籠罩下對人類的束縛和統(tǒng)治,從而確立人的主體性地位。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知識和理性為人類贏得了平等的話語權,“知識就是力量,它在認識的道路上暢通無阻:既不聽從造物主的奴役,也不對世界統(tǒng)治者逆來順受”[2]2。知識就是權力,知識和權力幾乎是一組同義詞,知識就是人類統(tǒng)治大自然的中介。通過啟蒙,人們可以擺脫傳統(tǒng)等級、尊卑關系的桎梏,獲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啟蒙源自神話,因為絕大多數的神話故事都將神還原成人類主體本身,把神和人融為一體,所以說神話故事是啟蒙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人類只有在神話的庇佑下才能從自然的控制中掙脫出來,成為真正的主人。啟蒙總是用“神人同形論”來投射自然界,這恰好體現(xiàn)了主體意識的覺醒,神與人之間的主體區(qū)分已經變得不再明顯了,自然界的萬物都可以用人類主體來反映,超自然物比如精靈和鬼神等,都是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畏懼的鏡像。
啟蒙在摧毀神話的過程中也將自身卷入其中,并逐漸顯示出神話的特征,所有神話也是啟蒙自身的產物。人類社會發(fā)展初期,人的力量非常弱小,面對無限未知的自然界每個人都會心生畏懼。加之很多現(xiàn)象人類無法用科學準確的解釋,便只能虛構出各種神靈,希望能夠得到神靈的庇佑,使自己恐懼的心靈得到寄托。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開始破除神話,逐漸對自然有了認知,于是展開對大自然的野蠻征服,文明開始倒退為野蠻?!霸臼菫榱私夥湃说膯⒚衫硇裕F(xiàn)在卻變成了人類主體奴役自然和自我奴役的工具。”[3]啟蒙試圖希望用知識替代想象,破除愚昧和迷信,把人們從神話中解放出來;但實際上,啟蒙又陷入了新的迷信當中,人類對自然的野蠻統(tǒng)治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破裂,人與人之間陷入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異化關系,科學技術變成了一種新的神話,人變成了科學技術的奴役。雖然人類在啟蒙的過程中逐漸擺脫了愚昧無知的狀態(tài),但是人類又非常不幸的受制于工具理性之下。
“大眾文化”一詞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這里指的并不是受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它是一種經濟的派生物,是被控制的文化,是被刻意制造出來的文化?;艨撕D桶⒍嘀Z為了避免引起誤解,第一次在書中用“文化工業(yè)”一詞取代“大眾文化”。但是,法蘭克福學派關于兩者內涵的解釋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看來,文化工業(yè)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被商品化了的文化產品通過現(xiàn)代科學技術、大眾傳媒技術等被大規(guī)模的傳播和復制出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發(fā)達工業(yè)國家會借助各種傳播媒介,廣播、電影、報紙、雜志等等來操縱文化,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本真性、獨特性,由豐富多彩的文化變成了標椎化、齊一化、程式化的文化?!拔幕I(yè)拋棄了藝術原來那種粗魯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藝術提升為一種商品類型。”[2]121如此一來,文化顯然已經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資產階級通過使用各種娛樂媒介來欺騙大眾,并在無形之中達到了奴役大眾的效果。
啟蒙精神倡導的是技術理性至上,它提倡通過技術和理性把人從愚昧混沌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知識就是權力,人類可以運用知識對大自然進行征服和統(tǒng)治。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眼中,知識的真諦是用金錢買不到的,而技術正是知識的本質所在。啟蒙精神通過使用數學符號和數學思維,將理性變成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在技術理性的控制下,人類已經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技術理性導致人的物化,每個人都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喪失自我,成為技術的奴隸,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變成了金錢關系?!皢⒚稍噲D消除迷信,反而在技術理性的支配下不斷為自己設置禁區(qū),陷入神話。拜物教便是這樣的禁區(qū),技術理性不斷將人束縛在自己設的禁區(qū)中?!保?]人類顯然被物化了,人類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本真與自由,開始為了金錢、名聲、榮譽而活。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工業(yè)現(xiàn)象導致文化變成虛假文化,文化變成了欺騙大眾和統(tǒng)治者進行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真正的文化應該是本真文化,應該是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活動的真實的體現(xiàn),展現(xiàn)的是人的自由與個性,表達的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超越。
1.大眾文化的標準化、程式化、齊一化
大眾文化使得文化表現(xiàn)出標準化、程式化、齊一化的特點,機械化的復制代替了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凡是能夠迎合市場需求的、能夠產生大量利潤的文化,都會被程式化的批量復制出來。人們一旦看到有大量利益可圖的文化作品,就會去生搬硬套、復制模仿,很少會再像從前的文藝工作者那樣用畢生心血去創(chuàng)作作品了?!拔幕o一切事物都貼上了同樣的標簽?!保?]107“老一套地照搬舊的東西,甚至把沒有經過考慮的東西也硬塞入機械上可以再生產的東西的模式。”[5]文化工業(yè)導致所有文化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形成統(tǒng)一的模式,千篇一律、僵化陳舊,其實它們的實質是一樣的,都缺乏個性與創(chuàng)新性,文化內在的藝術性已經喪失。在文化工業(yè)的籠罩下,所有的娛樂活動都變得無趣,它們侵蝕了消費者的主觀意識,并且使消費者與自身的本質相背離。
2.大眾文化的商品化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個性被商品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更多的呈現(xiàn)出物與物的關系。他們的這一觀點與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所談一致。在文化工業(yè)的籠罩下,文藝工作者們?yōu)榱俗非笊唐返睦娌胚M行文化創(chuàng)造,他們更多的是關心作品的市場效益,而不再去注重作品的藝術價值?!霸谖幕I(yè)中,廣告已經取得了勝利:即便消費者已經看穿了它們,也不得不去購買和使用它們所推銷的產品。”[2]152廣告的出現(xiàn)無疑加快了人們認識商品、了解商品的速度,人們會在無形之中受到宣傳廣告的影響而淪為商品的奴役,“廣告無疑是獲取巨額利潤的助推器”[6],它只會加快文化商品化的節(jié)奏。
3.大眾文化的欺騙性和操控性
大眾文化將整個文化變成一種平面化的運作模式。這種平面式的營造使我們喪失了對文化現(xiàn)象背后真正意義的追問。文化失去了本應具備的風格和象征,更失去了對現(xiàn)實秩序之間的一種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張力。大眾文化是具有欺騙性和操控性的,它在潛移默化地控制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大眾文化展現(xiàn)出來的是表面上的溫和,它看似具有非強制性色彩,實則無孔不入,它在無形當中對人們的精神進行麻痹和操控,從而帶給人們愉悅感和滿足感。
在資本主義的控制下,所有的文化形式都被工業(yè)化了。大眾文化被統(tǒng)治者精心裝扮并且生產出來,大眾所看到的內容正是統(tǒng)治者想讓其看到的。大眾文化營造的更多是一種虛假的幻象,人們在娛樂消遣的同時也被大眾文化所欺騙和奴役?;艨撕D桶⒍嘀Z在書中寫的那樣:“看電影時,我們只要看了開頭,就能夠想到這個電影的結局;聽音樂時,對于經常聽音樂的人來說,聽到歌曲的第一句,就會猜到接下來的旋律;就連短篇小說的篇幅格式都是大致一樣的?!保?]12這些都是大眾文化在無形當中對人們思想進行控制的結果,大眾文化壓制了人的個性,人們喪失了自我反思、自我控制的能力,大眾已經被大眾文化重新塑造了。大眾文化顯然變成了意識形態(tài)工具,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文中所寫的那樣:“今天,受騙的大眾甚至要比那些成功人士更容易受到成功神話的迷惑。他們始終固守著奴役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保?]120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看來,大眾文化的欺騙性和操控性已經破壞了“文化”的本質,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具的大眾文化已經完全將“商品”替代了“文化”。
通過對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對啟蒙精神的批判也正是對技術理性主義文化精神和工業(yè)文明弊端的批判。大眾文化的齊一化、商品化、欺騙性和操控性的特征,不僅導致了文化原有的本真性的喪失,還導致人們失去了自己的自由與個性。由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過分夸大了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沒有看到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使該理論具有一種悲觀主義色彩。而且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場上去審視大眾文化的,也不可避免帶有局限性。盡管如此,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無疑是深刻的,而且對我國當下的文化建設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需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尋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與我國文化建設的契合點,為我國大眾文化未來發(fā)展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