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群星何止閃耀,一代新人勝舊人,往往更新迭代,被后人趕超,被時光蒙塵。但也有極少數(shù)的人,以卓越的成就光澤萬代,比如列奧納多·達·芬奇(以下簡稱達·芬奇)。
達·芬奇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巨大,但他并非從小自帶天才光環(huán)。
[完美主義]
達·芬奇出生于1452年4月15日,小時候生活在農(nóng)村,沒有學校教育的束縛,保護了他對于自然的熱愛,也保持了他超乎尋常的敏銳觀察力。
但達·芬奇絕非天才,少年時代的他資質平平,懶散,不愛上學,沒有長性,數(shù)學奇差,拉丁文更是一塌糊涂。
12歲時,達·芬奇離開故鄉(xiāng)來到佛羅倫薩。因為從小喜歡畫畫,并且表現(xiàn)出相當?shù)奶熨x。14歲時,父親送他到當?shù)刂牡袼芗摇嫾翼f羅基奧那里當學徒。
達·芬奇一待就是十幾年,從剛開始接受訓練、充當模特,到后來技藝逐漸成熟,能夠協(xié)助老師創(chuàng)作,直至后期獨立創(chuàng)作。
學徒時期的達·芬奇,在一些繪畫技法上就已超過了老師,比如他更青睞薄而透明的油彩,而非老師擅長的蛋彩(一種古老的繪畫技法)做畫,也更擅長表達細膩的情緒和動感。
25歲時,達·芬奇有了自己的畫室。不過從商業(yè)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因為接下來的五年時間,他只接到三個訂單。
畫畫訂單少,并非因為人們不欣賞他的藝術,而是因為他有個壞名聲:幾乎從來完不成訂單。在那僅有的三個訂單里,一個壓根就沒有開始畫,另外兩個只有草稿,分別是《荒野中的圣杰羅姆》和《三王來朝》。
這兩幅草稿里,已經(jīng)充分展現(xiàn)出達·芬奇卓越的才華,但離他自己期待的成品還相距甚遠,這也是他之所以無法完成訂單的原因——他是一個極端的完美主義者。
達·芬奇一生都不喜歡受人委托進行創(chuàng)作,故留下了很多未完成的作品。他會接受訂單,但很少把作品交給客戶,他喜歡把草稿或者接近完成的作品帶在身邊,不斷打磨修改。
在他看來,它們都還不夠完美。他還沒有準備好,還有新的東西需要學習、新的技法和表現(xiàn)方式需要了解。
達·芬奇后期最杰出的那幾幅作品,都是帶在身邊長達十幾年,不斷修改完善的。比如《抱銀鼠的女子》,達·芬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進行了兩次修改。最初版本,女子手中沒有銀貂,隨后加上了一只小而灰的銀貂,最后銀貂才改成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樣子。
有些作品甚至直至達·芬奇去世都沒有最終完成,因此現(xiàn)在全世界只有15幅達·芬奇的真跡。
達·芬奇當然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總是不能如約完成作品,所以得不到貴族青睞,更無法獲得成就和金錢。
有時候這一點也讓他備感郁悶,甚至好幾次在筆記本上表達過絕望的情緒,質問自己:我到底做出過什么嗎?改掉這懶散的毛病吧!
不過,這也只是想想而已。實際上,他一直在拖稿,一直在分心。甚至有人說,畫畫只是他的業(yè)余愛好。
[大師大作]
達·芬奇因為同時從事多方面的活動,所以經(jīng)常陷于忙亂之中。他會剛剛將一尊大型的騎馬雕像做完,又想著去建造一尊新型的攻城大炮。大炮的制造剛剛開始,他又想要對市場上出售的佛蘭德式的油畫顏料進行改進。達·芬奇的腦子永遠處于高度運轉之中,讓他永遠無法完成很多要干的事。
這個時期達·芬奇最著名的作品,是為圣瑪利亞感恩教堂創(chuàng)作的壁畫《最后的晚餐》。這幅壁畫耗時三年多才完成,也為達·芬奇贏得了至高榮譽。這幅畫甚至改變了歐洲繪畫史,因為此前從沒有畫家在二維平面上,創(chuàng)造出如此卓越的三維效果。
不過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真是讓達·芬奇煞費苦心,他不斷嘗試新的繪畫技法,調整透視效果。他有時從早到晚都在腳手架上作畫;有時好幾個小時只是靜靜觀看陷入沉思;有時又會突然沖進大廳,在畫上補上幾筆,然后又匆匆離去。
那時,油畫技法已經(jīng)被引進意大利七十年了,達·芬奇卻用蛋清加顏料的老辦法來畫壁畫,這種技法相當不穩(wěn)固。果然不到半個世紀,這幅畫就開始褪色,最后,墻上僅剩下一層蒼白、發(fā)霉的顏色。
達·芬奇從未將自己的配料方法告訴任何人,17—18世紀被請來對壁畫進行修補的專家打算采用油畫的辦法,讓油滲透墻壁,希望可以恢復原畫的顏色,使之重獲新生,但就像事前所估計的一樣,原作被油弄得更糟了。直到1908年,卡文納吉教授才將達·芬奇使用的顏料成分分析出來,這才讓《最后的晚餐》恢復了原貌。
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最后的晚餐》這幅畫的一些特色:
1.從構圖上看,達·芬奇把十二門徒畫在耶穌兩側,這種排列方式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其他畫家是把耶穌放在一端,十二門徒畫成一排。
2.人物有著不同的表情、神態(tài)和動作,表現(xiàn)出強烈的戲劇性。坐在中間的耶穌,由于窗外的光線照射,顯得格外突出。
3.從空間的角度來看,畫的立體透視使人感覺自己在畫中,尤其是窗外的景色,為畫增加了更多的深度。
達·芬奇所畫的《最后的晚餐》給人留下了無數(shù)想象的空間,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幅好作品。
[全才專項]
達·芬奇除畫家之外,還擁有形形色色的身份——建筑師、哲學家、詩人、作曲家、雕刻家、運動員(他擅長跳遠、跳高)、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和解剖學家;他還會自己動手制作樂器,玩各種樂器(尤其喜彈奏魯特琴);他還善于安排各種聚會和外事活動,可以讓賓主盡歡。此外,他還精通機械工程,能建造可以澆灌大片土地的水利工程,而工程中所用的水車和水閘也是他發(fā)明的。
作為文藝復興最杰出的全才,達·芬奇不僅繪畫技藝在整個藝術史上數(shù)一數(shù)二,而且每個領域都達到極高水準,有很多甚至足以改變世界的發(fā)現(xiàn)。
達·芬奇雖然對科學有著很高的熱情,但研究的初衷還是藝術,他要用科學為藝術服務。
最讓人驚異的是,達·芬奇甚至還研制過飛機和潛水艇!
1489年,達·芬奇在米蘭貴族面前,與飽學之士展開辯論,討論幾何、雕塑、繪畫和詩歌,哪一項才是人類最高成就。他從科學和美學的角度,為繪畫做了精彩辯護,認為繪畫才是人類最高的成就。因為這門藝術同時包含了幾何學、光學等科學成就,而且還需要在這些理智成就之上,加上想象的成分。真正的畫家需要完美地結合現(xiàn)實和幻想。
在達·芬奇看來,當時擁有很高文化地位的音樂、詩歌和雕塑都不如繪畫。音樂不如繪畫,是因為聲音稍縱即逝,而繪畫則擁有更為持久的魅力。
詩歌不如繪畫,是因為繪畫的信息量極大。在一幅畫里可以描繪開天辟地,也可以展示歷史長河,而詩歌需要用很多詞句,才能描繪出一幅畫的內容。
繪畫也比雕塑高貴,因為畫家需要綜合考慮光影和色彩,但這些復雜的要素從來都不在雕塑家的考慮之列。
到底哪種藝術才是人類文化最高成就,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達·芬奇在辯論里雄辯地表達了自己作為畫家的自信和自尊,這種姿態(tài)也促進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
[“暈染法”與《蒙娜麗莎》]
說起達·芬奇超出前人的藝術成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畫畫技法“暈染法”。那個時候繪畫一般會用清晰線條勾勒輪廓。達·芬奇則反其道而行,不畫輪廓,因為他堅信在自然之中,沒有什么東西有確切的輪廓,都是跟背景逐漸融為一體的。
早在達·芬奇還在學畫的時候,就意識到這種技法的重要性,所以他不再用明確線條直接勾勒,而是用朦朧的過渡、層疊的油彩,用光與影的對照,讓對象從背景中浮現(xiàn)出來。
達·芬奇甚至提出了哲學理由來解釋這種技法的意義。他認為點和線是想象出來的,用來劃定界限的東西,它們是抽象的。而自然是連續(xù)的,在任何事物的表面,都沒有“點”和“線”這種東西切實存在。
抽象的點和線,無法真實地刻畫具體而連續(xù)的自然,陰影和光線應該像消散在空中的煙霧般,沒有輪廓和界限。
這種畫法對后世西方繪畫影響極其深遠,甚至成為整個古典技術的基礎。
“暈染法”正好可以解釋,為何《蒙娜麗莎》的微笑如此迷人。它的面部輪廓沒有任何切實的線條,只有柔和的色調和陰影過渡。達·芬奇還故意使用不規(guī)則的筆法,讓皮膚紋理更加逼真。這樣的筆法和上色,使畫作隨著光線和觀看角度的變化,產(chǎn)生細微變化,讓人物更加活靈活現(xiàn),增加某種神秘的魅力。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替扎諾比·德爾·喬貢多先生可愛的夫人所畫的肖像。這張舉世聞名的畫像呈現(xiàn)了一種永恒的女性之美,是一幅理想之作。畫面中的蒙娜麗莎展現(xiàn)著微妙的笑容,眉宇間透出內心的歡愉。畫家以高超的繪畫技巧,表現(xiàn)了這位女性臉上掠過的微笑,特別是微翹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麗莎的笑容平靜安祥而又意味深長。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產(chǎn)階級有教養(yǎng)的婦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現(xiàn),不少美術史家稱之為“神秘的微笑”。
關于這幅畫,我們唯一知道的具體情況是,它的價格是四千金幣。后來,這幅畫被帶往巴黎,從此一直留在法國。
達·芬奇的作品幾乎從不給人一種僵死感,即便看似靜態(tài)的畫,也能通過各種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深處的靈魂。他曾經(jīng)在筆記本上寫下:“肖像畫的創(chuàng)作,要讓觀者通過他們的態(tài)度,輕而易舉地辨認出他們靈魂中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