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欣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國際經貿學院,上海 201209)
中國共產黨史和新中國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奮發(fā)圖強,走向復興的歷史。這部歷史,記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夢想和追求。習近平高度重視黨史國史的學習和研究,并圍繞如何認識和學習黨史國史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其中既包含對黨史國史問題的基本看法,也包含學習和研究黨史國史的基本方法,總體來講就是在準確把握黨史國史基本脈絡的基礎上,以史為鑒,資政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課應準確把握習近平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將黨史國史有效融入課堂,充分發(fā)揮黨史國史的育人作用。
習近平高度重視黨史國史的學習,強調“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1]為進一步汲取歷史經驗,了解黨情,了解國情,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針對黨史國史問題又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并且從黨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就是要通過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深刻認識我們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寶貴經驗,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2]81重視學習研究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思想源泉。早在1942年,毛澤東就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3]399習近平更是將黨史國史提升為必修課,他認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而且進一步指出,“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4]這一論述,體現(xiàn)了習近平鮮明的歷史觀,即在學習與研究黨史國史中立黨治國,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新的高度。
學好這門必修課,習近平著重突出兩個“關鍵點”:一是利用重要時間節(jié)點,如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建黨95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五四運動100周年等,發(fā)表主旨鮮明、具有時代特色的重要講話。例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用“三個深刻改變”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對黨的歷史地位作出新的表達。加強對黨史國史這門必修課的學習,必須要緊緊圍繞習近平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整體把握,注重主題主線。二是利用重要紅色區(qū)域,如井岡山、古田、遵義、西柏坡等等,重溫黨史國史,回顧黨的崢嶸歲月。紅色的土地,滋養(yǎng)了中國革命,為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精神家園,是中國共產黨人一步一步走來的路。例如2015年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指出:“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5]
重視這門必修課,習近平的論述呈現(xiàn)兩方面的特點:一是講話內容貫穿了整個中國共產黨成長、發(fā)展、壯大的歷史。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南昌起義,從遵義會議到中共七大,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今天,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習近平都有論述或提及;二是講話內容緊緊跟隨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足跡。從上海到井岡山,從遵義到延安,無論是陜甘寧抗日根據(jù)地,還是沂蒙革命老區(qū),革命圣地都留下習近平的足跡和聲音。對此,習近平意味深長地指出:“只有體會到革命年代的艱苦,才能使人們真正受到教育”。[6]
習近平指出:“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7]中國共產黨,誕生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透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展現(xiàn)出的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啟迪我們的是執(zhí)政興國的規(guī)律。在近代中國,各種黨派、團體層出不窮,各種主張“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中國的老百姓卻用腳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用小推車將革命推過了長江。共產黨為人民謀解放,人民跟著共產黨走,這是我們黨的精神命脈所在,是我們黨執(zhí)政力量的來源。正如習近平強調:“我們干事業(yè)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8]“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9]黨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才有了“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才有了“乳汁救傷員”的魚水深情。只有讀懂黨史國史,才能深刻理解我們黨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才能憂黨愛黨,憂國愛國。
新時代,我們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更需注重發(fā)揮黨史國史的資政作用,了解黨的偉大成就,學習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總結黨的經驗教訓,關鍵是要把握黨史的精髓。回顧我們黨領導人民走過的歷程,就是一部依靠群眾,艱苦奮斗的歷史。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0]1031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11]5加強對黨史國史的學習,不是躺在功勞簿上,也不是自我陶醉,而是深刻領悟到無論我們取得多么輝煌的成就,無論我們的事業(yè)走向多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11]15
知史明志,砥礪前行。習近平認為:“我們學習黨的歷史,認識黨的光榮偉大,不僅要充分認識她帶領人民取得了光榮偉大的業(yè)績,而且要充分認識她帶領人民在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中披荊斬棘、不斷開辟勝利道路所展示出來的巨大勇氣、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12]當下,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考驗著黨的執(zhí)政能力,只有從黨和國家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本質中汲取營養(yǎng),才能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曾多次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但是我們黨憑借堅定的信仰,經歷幼年的曲折,最終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革命年代的艱難和走出困境的勇氣,都在啟發(fā)著共產黨人要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重,要敢于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打破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將改革進行到底。
知史鑒今,資政育人。學習黨史國史,是破解中國共產黨“何以能”的一把鑰匙。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從石庫門走向天安門,從“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到“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等等,無不昭示著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時代在變,生活在變,唯獨不變的是共產黨人的信仰,是共產黨人的規(guī)矩。習近平指出:“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13]習近平對黨史國史的論述,均把歷史之路、現(xiàn)實之路與未來之路緊密結合,強調以史為基,開創(chuàng)未來。面對新時期的長征路,習近平以“我將無我”的深厚情懷“不負人民”,“不忘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盁o我”就是“有民”。在歷史的發(fā)展脈絡中,毛澤東強調:“為人民服務”;鄧小平講:“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習近平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是對人民的深情告白,是共產黨人的博大情懷,是中國共產黨得以成功的紅色“密碼”,而且這個紅色“密碼”又將是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前行的“營養(yǎng)劑”和“清醒劑”。
習近平對黨史國史的論述,凸顯黨史國史在新時期治國理政和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黨史國史不僅有“人”,有“物”,有“事”,更重要的是有“魂”(紅色基因)。紅色基因凝聚了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象征,更是新時期加強青年學生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肚f子》有言:“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讓信仰之火代代接力,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更需把黨史國史納入到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之中,為青年學生標注人生信仰和前進方向。
中國共產黨史和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歷程的記載,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的真實表達。加強大學生的黨史國史教育,是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一步,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愛黨愛國的重要一步。加強黨史國史教育,要引導學生注重兩個維度,一個是縱向的維度,要完整、準確的了解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成長壯大的歷史,同時還要準確理解中國共產黨史和新中國史的內核,即中國共產黨每走一步,都與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緊密相連。理解我們黨為什么能夠從弱小發(fā)展到壯大,在腥風血雨中絕境重生。習近平指出,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14]二是橫向的維度,要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其實踐活動就與整個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無論是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還是從事新中國的建設,都要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融入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大背景下,結合時代形勢與任務,才能準確理解中國共產黨政策和綱領。
加強黨史國史的教育,同時要堅持兩種史觀:一是唯物史觀,以史為據(jù),實事求是。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15]當前,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關于黨史國史的信息魚龍混雜,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抹黑黨史國史的言論層出不窮,部分西方媒體惡意中傷的論調時而顯現(xiàn)。這些亂象,干擾著主流話語,影響著黨和國家的形象。學習黨史國史,要做到全面,客觀,要從宏觀上把握規(guī)律,從微觀上探究史實,向大學生展現(xiàn)真實的黨史國史。二是辯證史觀,不能斷章取義。我們黨高度重視用辯證史觀評價自身的歷史,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是用辯證史觀客觀、全面評價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范本。習近平提到的“兩個不能否定”,同樣是辯證史觀的再現(xiàn)。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建國以來的歷史分為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和改革開放后的歷史,習近平強調,這兩個階段“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16]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有成就也有失誤。對于這些失誤,要堅持辯證的眼光,正確認識到這是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道路探索過程中的失誤,不能以此來否定黨史,否定黨的領導。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年輕一代正因為年輕氣盛,所以從其天性來說,他們對真理的敏感程度往往比成熟以后更為靈敏”。[17]140青年大學生有對真理追求的熱情,但功利化的傾向也容易致使“工具理性”遮蔽“價值理性”。加強思想引領,培養(yǎng)大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是黨和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黨史國史,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旗幟,具有明確方向,引領思想的作用。以黨史國史為載體,結合思政課建設,將黨史國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積極意義。
講好黨史國史,開展黨史國史教育,要注重“學術無禁區(qū),課堂有紀律”的總體要求,要注重大學生的認知特點,有的放矢。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對許多問題的認識還處在感性階段。課堂講授,要以正面引導為主,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的過程,要認清主流,把握本質。講好黨史國史,要注重分層分類的原則,以問題為導向,根據(jù)大學生的困惑,采取不同的講授方法,增強黨史對問題的解釋力,說服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面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抓住主要問題,把幾個重大理論問題將清楚,就能闡明黨史國史的要義。重大理論問題,如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選擇等等,是涉及到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方向性問題,關系到道路選擇的對不對、好不好的問題。以重大理論問題為依托,將重大問題講清楚,學生聽明白,能夠信服,黨史國史的價值也就得以發(fā)揮。
我們黨是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黨,例如在不同的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等等,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孜孜不懈的追求。這些精神作為凝聚黨心民心的精神力量,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優(yōu)勢。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要注重挖掘黨史國史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共產黨人的精神信念育人,化人。
培養(yǎng)時代新人,應注重從黨史國史中凝練理想信念教育??v觀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信念前赴后繼的歷史。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黨無論是面對敵人的屠刀還是圍追堵截,無論是走過荒無人煙的雪山草地還是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都呈現(xiàn)出一種“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革命樂觀主義。習近平將理想信念視為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并且告誡青年“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18]。時代新人,面向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夢想愿景令人振奮,道路充滿艱辛。能否認準了并勇于實踐,能否破除各種干擾勇挑重擔,首要的是心中的信念。
培養(yǎng)時代新人,應注重從黨史國史中感悟擔當意識。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以舍我其誰的勇氣和擔當,投身于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潮流之中,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這是一種時代責任與擔當意識的高度體現(xiàn)。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習近平寄予青年學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xiàn)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19]青年學生作為黨和國家重要的人才資源,能否擔當時代責任,直接關系到“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從黨史國史中汲取營養(yǎng),要讓青年學生深刻領會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與歷史使命,把個人理想與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緊密結合在一起。
高校加強黨史國史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發(fā)揮著凝人心,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圍繞習近平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深化黨史國史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筑牢意識形態(tài)防線,強化政治方向的現(xiàn)實需要,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必然選擇。將一部厚重的黨史國史融入到高校思政課,要有系統(tǒng)化的頂層設計,要有效的配合思政課的講授,方能達到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目前高校正積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下簡稱“三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我們黨理論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也是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加強黨史國史學習,要以此為契機,推動黨史國史的“三進”工作?,F(xiàn)有的思政課程設置,雖然包含黨史國史的重要內容,但還不夠系統(tǒng),黨史國史教育處于隱而不顯的地位。推動黨史國史“三進”工作,形式多樣,可以獨立設置,例如開設中共黨史課程;可以嵌入現(xiàn)有課程,把黨史國史進一步融入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等課程。這些課程,與黨史國史聯(lián)系密切,在講授時要著重突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進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要突出中國共產黨的擔當與使命。推動黨史國史的“三進”工作,要緊跟時代,承擔新使命。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隨著革命形勢和革命任務的變化,我們黨的政策和策略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例如抗戰(zhàn)時期為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日,我們黨的土地政策是“減租減息”,但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我們黨的土地政策變?yōu)椤案哂衅涮铩?。講授黨史國史,要準確把握時代形勢的變化,要在“變”與“不變”中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政策綱領和不變的初心。當前,中國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面對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中國共產黨的新使命就是如何在世界大變局的背景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謀篇布局,順利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這個新使命,是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一以貫之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在新時期的新表達。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承擔著反帝反封建,實現(xiàn)國家獨立的使命,無論是建國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還是實行改革開放,歸根結底就在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為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上海市在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提出了“三圈三全十育人”的理念。這種理念旨在于,通過緊抓內圈的第一課堂育人,注重中圈的素質教育第二課堂和網(wǎng)絡教育第三課堂,打造外圈的社會資源服務,實現(xiàn)多方資源的整合,落實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格局。從黨史國史教育來講,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起航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發(fā)源地,依托“三圈三全十育人”的理念,借力眾多的紅色資源,滬上部分高校正構建起黨史國史教育新格局。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例如上海大學開設了《開天辟地》這門通識選修課。課堂上,校內外專家聯(lián)袂共同上好一堂課;課堂外,充分利用網(wǎng)絡做好慕課的推廣。在相關單位的支持下,學生還參觀中共一大、中共二大會址以及漁陽里等,體會石庫門里的星星之火。教育資源的多方聯(lián)動,在豐富課堂教學資源的同時,也在深化育人效果,實現(xiàn)思想的碰撞。高校課程改革的經驗表明,僵化的教學教學體系難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固有的知識體系也難以完全抵擋網(wǎng)絡的誘惑。為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實現(xiàn)學生在哪里,我們的教育就在哪里的良好互動,高校需要轉變原有的教育教學思路,廣納各方教育資源,敞開大門辦課堂,不斷探索課程建設的新理念,新方法。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育格局,有效的教育載體,豐富的教育資源,進一步瞄準學生的興趣點,找準教育的切入點,才能達到明理悟道的效果。
網(wǎng)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引發(fā)了新的教育革命。網(wǎng)絡知識獲取的便捷性,使得學生對課堂的依賴不斷降低。但是新媒體的發(fā)展,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也引發(fā)新的價值觀危機。良莠不齊的信息,混淆著大學生的認知,尤其是各種“解密”,用“碎片化”的研究方法,通過所謂的“真相”,制造各種“新奇”話語,其本質是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這種虛假的信息,在滿足大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也在制造著大學生價值觀的裂變,增加正確價值觀融入難度。黨領導下的高校掌握著資源管理的優(yōu)勢,但相比網(wǎng)絡媒體,資源管理優(yōu)勢卻尚未有效轉化為話語輸出優(yōu)勢。同時,對于新世紀出生的“新生代”,網(wǎng)絡已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是融入到了他們的血液。講好黨史國史,應對網(wǎng)絡歷史虛無主義,高校還要掌握新技術,用好新媒體,不斷強化育人陣地。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不是對傳統(tǒng)課堂講授的否定,而是一種補充。要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知識與思想,充分利用新媒體,一方面要掌握新媒體的特點,通過利用圖片、聲音、影像等等,寓教于樂;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打造學生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實現(xiàn)線上線下的良好互動。近年來,高校圍繞易班平臺建設、黨建微信公眾號建設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學習強國APP也在逐漸滲透到黨員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表明,網(wǎng)絡媒體作為一種新技術,還有很大的開發(fā)空間。高校教育者要把握這一變化,主動占領網(wǎng)絡陣地,敢于發(fā)聲,講解真實的黨史國史,在應對錯誤思潮中引導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