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少才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jīng)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但是,去漢堡你不必刻意講究穿戴,因為漢堡乃至德國人的穿衣戴帽都是很隨意的,不是很講究。在漢堡你要是像在我們國內那樣就餐要滿桌子菜,人家反而瞧不起你,說你不會過日子,不是正經(jīng)人。這就是漢堡消費觀的新鮮所在。
在德國,衣、食、住、行這四項基本生活開支中,衣、食占的比例極小,而住、行卻占了很大的比例。以中等水平的家庭為例,即使只有男主人一人工作,月工資也可達2500歐元(1.9萬人民幣),而要維持一個三四口人之家,其衣、食花費僅需幾百歐元就綽綽有余。因此比吃比穿絕不是衡量德國人窮與富的標志。如果在二、三十年前,人們把大量的錢主要用于購買住房、豪華汽車上,而最近十多年,德國人的主要家庭投資放在購買私人游艇及外出度假等方面。住房從普通公寓到花園別墅,越有錢的人越不住市中心的高樓大廈,而是向郊區(qū)無污染的地方去,這是富裕人家的標志。
在德國,窮也好,富也好,人家似乎都過得很瀟灑自如,無憂無慮??床坏饺藗兡樕峡倰熘某钊荩@除了與國家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分不開以外,究其原因還是一個觀念問題。就一個家庭而言,消費觀念及人際觀念足以起到壓抑或解脫人們精神壓力的作用。在我國,就經(jīng)常聽到有人叫苦,“活得累得慌!”窮人累,富人也累,女人累,男人也累,單身累,成家立業(yè)還累,一輩子似乎總是奮斗,一時也沒有輕松的時候,更不用說享受了。
在德國,人們是該奮斗時就奮斗,該享受時就享受。給人的印象是默默地奮斗,悄悄地享受,無所謂窮與富,無所謂單身與結婚,過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這里掙錢別處花,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一面去銀行存款,一面節(jié)衣縮食,精打細算,勒緊褲帶過日子的家庭是很少的。而買房貸款,買汽車貸款,買游艇貸款的人卻是比比皆是。無論是出售汽車和房屋,還是其他大宗固定財產(chǎn)的廣告中,都明碼標價一次付款多少,分幾年還清,貸款利息多少,人們可以摸著自己的口袋辦事,三思而行,人人平等,老少無欺。
20世紀90年代初,筆者當海員時船行漢堡。有一位去德國定居沒幾年的上海人,他得知船到漢堡,特意到船上來會老鄉(xiāng),談及他花50萬馬克(當時貨幣,約等于78萬美元)買下一幢三層樓的小花園別墅,據(jù)他本人形容,花園內綠草紅花、丁香、草莓、兒童秋千及滑梯。室內地下室為健身房、儲藏室,一樓為客廳、餐廳、廚房,二樓三間臥室,三樓為書房,客人臥室及兒童游戲室,每室都配有衛(wèi)生間。我們聽后都驚訝他哪來的這么多錢?
原來,在德國買房都是貸款,還清這50萬馬克,也要三、四十年。其實這也是很合適的,連本帶利每月扣除2000馬克。如果租用這么一套房子,每月租金也要這么多錢,這樣貸款買房三、四十年下來,等于白住了房子,且又得到一套房子。聽他這么一解釋,也覺得不無道理。不過像這種買房也不是家家都有勇氣做到的。因為買房還有一定風險,如果在這三、四十年內,你失業(yè)了,沒有經(jīng)濟來源,支付不起銀行的貸款,銀行可隨時有權把房子低價拍賣,到那時兩手空空如也,也就悔之晚矣。所以說德國人奮斗是為了享受,享受時也不忘奮斗。
據(jù)說德國政府還采取一系列限制富人高收入、維護窮人低收入及提高社會福利的政策,大大地縮短了貧富之間的差距,使那些即使靠救濟金過日子的失業(yè)者及孤獨老人也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社會秩序也相對比較穩(wěn)定。走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乞丐或衣衫襤褸者,偶爾看到乞求人們布施的,不是藝人,就是團體搞什么募捐。但這些人并不失體面,藝人靠自己的付出,使人們在百忙中精神放松一下,心安理得地掙了別人的錢,募捐者也多半是年輕人或學生在學習走向社會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