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吳昌碩田黃自用印章拓片
2020年是上海浦東新區(qū)開發(fā)開放30周年,也是近代海派繪畫大師吳昌碩與浦東結(jié)緣13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浦東金橋碧云美術館舉辦了“弄·潮”——吳昌碩與浦東結(jié)緣130周年金石書畫特展,匯集上海吳昌碩紀念館、浙江安吉吳昌碩紀念館以及部分私人藏品一百余件,全面展示吳昌碩與上海浦東結(jié)緣、與海上師友唱和以及對海派書畫藝術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破荷亭長、五湖印丐等。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吳昌碩熱心提攜后進,齊白石、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吳昌碩1911年正式定居上海,1913年任西泠印社社長,1915年繼任海上題襟館書畫會會長,1927年,病逝于上海寓所。
吳昌碩的長孫吳長鄴在其所著的《浦東建吳昌碩紀念館散記》中寫道:“吳昌碩先生與浦東真有不解之緣。”在吳昌碩的手稿中,有一首題為《庚寅十一月奉檄赴嚴家橋粥廠給流丐棉衣》的詩,所謂“庚寅十一月”當為1890年農(nóng)歷十一月,至今恰逢130周年。1890年,吳昌碩東渡黃浦江,在浦東嚴家橋(今屬塘橋)為浦東災民行善。吳昌碩在《缶廬集》之《黃浦》一詩中寫道:“風雪渡黃浦,勞勞愧此身。堅冰破船腹,百浪卷河唇。盡日遮書眼,殘年酒放春。天池應未遠,獱獺漫窺人?!?/p>
130年前的浦東,交通閉塞、土地貧瘠、環(huán)境荒寂,吳昌碩先生在浦東爛泥渡居住,全家擠在一間陋屋中,生活非常艱苦,他自稱是“一耕夫來自田間”,對貧苦農(nóng)民的處境和不易感同身受。他在另一首詩《浦東農(nóng)家》中寫道:“貧瘠有徐樂,來日漫興悲?!?/p>
吳昌碩居浦東時,見到艷如牡丹的芍藥花,欣然畫成《浦東芍藥花圖》,畫中三朵芍藥花似迎風傲立,枝葉繁茂,有一種動態(tài)搖曳之美,畫上題句:“紅藥當階翻,送春歸何許。春歸人不歸,舟聽一蓬雨。上海浦東田家遍地皆是,好事者移以接牡丹,其色絕艷。乙未暮春,吳俊卿?!痹摦嫗榇舜握褂[的開篇之作。吳昌碩曾孫、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執(zhí)行館長吳越介紹,經(jīng)多方考證,這是吳昌碩現(xiàn)存已知唯一一幅落款有“浦東”的書畫作品。此外,吳昌碩在浦東期間還創(chuàng)作了《浦東立雪庵圖》《浦東雪景圖》等,與浦東的海派大家錢慧安多有合作作品。
據(jù)載,1913年,吳昌碩入住閘北山西北路吉慶里923號,但他對于浦東依然念念不忘,常懷情義。1920年,由浦東鄉(xiāng)賢王一亭、陳桂春等人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上海浦東醫(yī)院(現(xiàn)浦東東方醫(yī)院),以解決整個浦東地區(qū)缺醫(yī)少藥、時疫流行的問題,吳昌碩對此大力支持和推動。這是中華民族真正自辦的第一家醫(yī)院,陳桂春出任第一任院長。因辦醫(yī)院需要大量經(jīng)費,吳昌碩不顧自己年邁多病,多次來到陳桂春的府上“潁川小筑”(今浦東吳昌碩紀念館),和王一亭、高邕、蒲作英等共同創(chuàng)作書畫,然后義賣捐助浦東醫(yī)院籌建和發(fā)展。1909年,吳昌碩在上海豫園與錢慧安、王一亭、高邕、楊逸、蒲作英等發(fā)起成立了“上海豫園書畫善會”,積極投身書畫慈善事業(yè),為浦東乃至整個上海的社會發(fā)展貢獻一名藝術家的重要力量。
本次特展中有一幅花鳥圖軸,乃吳昌碩、任伯年、王一亭三人合作而成。事實上,吳昌碩落足上海,在海上畫壇崛起,與任伯年、王一亭兩位交游有密切關系。該畫中,吳昌碩題記:“竹石為任山陰所作,雨華女士珍重乃翁遺墨,乞一亭王君續(xù)成之。綴以牽牛花,棲以水鵓鳩,點錯生動,后先各出一手,出藍之譽,信不虛也。展讀欽佩,為書數(shù)語。甲寅秋七月,吳昌碩老缶。”
“任山陰”,即為任伯年,浙江山陰人,幼年畫承家學,后從仁熊、任薰學畫,除山水外,尤以花卉翎毛為著。雨華女士,即任雨華,乃任伯年之女,善畫,人物、花卉得父傳,幾可亂真。
吳昌碩與任伯年的交往始于1883年,其時,任伯年已接續(xù)胡公壽成為海上畫壇最具號召力的畫家,吳昌碩則是一個攜篆刻之藝而意欲在海上書畫市場打開局面的“新人”。從年齡上看,任伯年僅比吳昌碩年長4歲,大致屬于同齡人,但其三十出頭即已聲名鵲起,而吳昌碩定居上海時已經(jīng)68歲。所以,在海上畫壇的譜系中,任伯年的輩分和資歷都比吳昌碩要老,應屬第一代海派領袖,而吳昌碩則屬于第二代海派領袖。
陳半丁《富貴受考圖》
吳昌碩 任伯年 王一亭《花鳥圖》
吳昌碩雖然成名晚,遷居上海也晚,但大器晚成。任伯年從吳昌碩尚不為時人所重的畫作中看到了其筆墨功力,特別是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篆法入畫拍案叫絕,并預言其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尊任伯年為“畫圣”,他曾刻“畫奴”印相贈,邊款曰:“伯年先生畫得奇趣,求者踵接,無片刻暇,改號‘畫奴,善自比也?!?/p>
“一亭王君”,即為王一亭,號白龍山人、梅花館主、海云樓主等,祖籍浙江吳興,生于上海周浦。清末民國時期海上著名書畫家、實業(yè)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與宗教界名士。他早年學畫得徐小倉指點,后師從任伯年,畫藝大進,繼承任派風格。
王一亭與吳昌碩是一見如故的摯友。吳昌碩在1921年為王一亭寫的《白龍山人小傳》中說:“余于辛亥秋,橐筆至滬,書畫交獲一吳興王君,名震,號一亭,別字白龍山人?!睋?jù)此可知,吳昌碩認識王一亭于1911年。當時,吳昌碩在蘇州,王一亭從上海發(fā)信到蘇州邀請他到上海來鬻畫,初時書畫賣不出去,王一亭就暗中收購,給予藝術上極大的贊助,對吳昌碩藝術的推廣可謂功不可沒。當然,王一亭與吳昌碩亦師亦友,他的畫風受到吳昌碩的影響而趨向闊筆寫意,設色濃艷,筆墨酣暢,氣勢雄闊而不失寫實本色。吳昌碩贈詩王一亭曰:“天驚地怪生一亭,筆鑄生鐵墨寒雨。”
唐吟方先生認為:“缶廬門墻,王一亭最能畫,凡人物、走獸、山水、神仙之屬,無一不能,且筆墨極傳缶翁風神,氣勢磅礴。后來學缶翁者,多借徑白龍山人。一亭敷色亦有特色,若白粉、西洋紅等色,取之與水墨互為表里,時有佳致。惜其用筆縱肆有余,稍乏內(nèi)斂。若論海上吳派聲勢,不能輕忽一亭貢獻,非其人,無吳派今日煊赫?!?/p>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