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屬于禾本科大麥屬,在植物的譜系里,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土著。青稞產于西藏、青海,以及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正好和青藏高原的地域吻合。據資料介紹,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種植歷史在3500~4000年,這個時間幾乎和中華文明同時。學術界研究認為,青藏高原是中國最早的農業(yè)發(fā)源地之一,青藏高原的青作農業(yè)和長江中下游的稻作農業(yè)、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yè)被看作是古代中華農耕文明起源的三大模式。高粱屬于粟類作物,青稞是青類作物的主要代表,這樣看來,青稞種植在青藏高原具有原生文化的意義。以筆者之見,青稞之“青”有兩層含義,一是顏色,二是地域,青稞是青藏高原的特有作物。
在中國的地形圖上,青藏高原屬于第一階梯,黃土高原屬于第二階梯,這兩個階梯之間平均海拔落差在兩千米以上。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青稞是名副其實的高寒作物。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宜農地區(qū)只占0.9%左右,其余的地方是草原、森林、山峰、戈壁和沙漠,青稞在2000米以下的地區(qū)種植很少見,3000~4000米海拔區(qū)域內種植比較普遍。青稞的壽命比較短,生長期為5~8月份,青稞的生長條件可謂十分苦寒,生長空間也十分有限,往往是青稞在地里生長,不遠處的山上白雪覆蓋,雪峰、草甸、森林、青稞地相互交織,是青稞生長時期青藏高原的一種特殊景觀?;蛟S是由于氣候或地域的緣故,高粱成熟的時候顏色是紅的,所以電視劇《紅高粱》的主題曲里有“高粱熟了紅滿天”的歌詞;成熟的青稞則是黃顏色,所以青稞成熟的時候,農民們有一句很質樸的表達——莊稼黃了。與頭顱高昂的高粱不同,成熟的青稞總是低著頭,沉甸甸的穗頭拖著修長的麥芒,有點害羞的樣子,在氧氣稀薄氣候寒冷的環(huán)境里頑強地生長,即使風吹雨打、雪壓霜殺也無所畏懼。青稞為荒涼貧瘠的青藏高原增添了幾分生機,是青藏高原的一抹溫暖的底色。
在長期的農業(yè)生產過程中,青藏高原各族人民有一套成熟的種植青稞的勞動程序,青稞的種植大致包括播種、田間管理、秋收、打碾、收藏等環(huán)節(jié)。如果再加上揀種換種、晾曬、篩選、加工等環(huán)節(jié),針對青稞的勞動貫穿著高原人民一年四季的光陰。有學者提出,青藏高原的農業(yè)先于畜牧業(yè),經過漫長的歲月,青藏高原的農業(yè)盡管具有原始、粗放、手工、低效等特點,但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成熟的農業(yè)形態(tài),就其生產方式而言,有二牛抬杠、手工撒種、手工鋤草拔草、手工收割、作坊式磨面等等,就勞動工具而言,有馬車、犁鏵、碌碡、掃把、叉揚、鏟子、鐮刀、簸箕等等。千百年來,青稞已經融入了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從青?!盎▋骸敝幸姷接嘘P青稞生產和勞動的蛛絲馬跡,如:
青稞大麥我不種,我種個大豌豆哩。
新媳婦阿姐我不要,我要個大丫頭哩。
白布的涼圈要做大,恐怕是南山的雨來。
天大的決心我倆下,栽倒了還要起來。
青稞的稈稈玉麥的草,吹著(哈)點燈盞哩。
湊的端來遇的巧,活該是成婚姻哩。
青稞和大麥穗搭穗,小豆兒開下的對對。
我你的身上心牽碎,功夫兒嫑叫它枉費。
燕麥穗穗三吊兒,焜青稞再嫑折了。
你不是維人的材料兒,把阿姐再嫑哄了。
八棱的碌碡滿場轉,尕馬兒拉出個汗來。
日子多了心嫑淡,瞅空兒把你(哈)看來。
青稞燕麥熬酒哩,麥麩子熬成個醋哩。
四化的大路上我走哩,人前頭爭一口氣哩。
雙扇的石磨單扇轉,磨道里淌下的青稞面。
頭對頭兒臉對臉,辨不清陰間嘛陽間。
如果我們不去管這些“花兒”表達的思想感情,僅從簡單的描述中可以知道一些關于青稞的信息,從而得到青稞生產的大致輪廓。比如“白布的涼圈要做大,恐怕是南山的雨來”, 這首“花兒”表現的是婦女們在地里拔草的情景。“涼圈”是圓形的白布涼帽,婦女們從早到晚在地里拔草,戴著涼帽可以遮擋高原紫外線的輻射,這首“花兒”是婦女們在風雨中辛勤勞動的形象概括。還有如“八棱的碌碡滿場轉,尕馬兒拉出個汗來”,這表現的是碾場的情景,碌碡是碾場用的一種生產工具,用花崗巖打制而成,用牲口拉動碌碡,以重力碾壓青稞使其脫粒。在機器還沒有普及的年代,碾場全靠牲口和人力,是農業(yè)生產中最辛苦的一道工序,要很早攤場,很晚收工,早晚勞作,一刻不停,這樣的勞動要持續(xù)一個多月,有的地方一直持續(xù)到臘月。再如“雙扇的石磨單扇轉,磨道里淌下的青稞面”,這表現的是磨面的情景,在電力磨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高原人民一直用水磨磨面。水磨在青藏高原的歷史十分悠久,據說從西漢開始,水磨已經出現在河湟谷地,青海土族作家鮑義志寫過一篇小說,名為《最后一盤水磨》,記述的就是水磨的歷史及圍繞水磨發(fā)生的故事。水磨磨面,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隔面,水磨上最初磨出來的面是麩皮面粉和在一起的,需要用面籮過濾一遍,把面粉和麩皮隔開,所以在磨坊里專門有一塊地方是用作隔面的。這個工作大多由婦女完成,她們在磨坊昏暗的光線下,不斷地搖動面籮,一坐就是一天,直到青稞磨完,面粉和麩皮也就截然分開,人吃面粉,麩皮喂牲畜。這樣,青稞的生產過程也就圓滿了。
青稞作為青藏高原的主要農作物,過去是高原人民居家過日子的重要支撐,藏族人民將青稞做成糌粑,其他各族人民則做成各種面食?,F在,一提起青稞,人們就想起蕁麻口袋、攪團、麥索爾、焜青稞、搓魚、甜醅等以青稞為原料的風味美食,把青稞看作是餐桌上的點綴,其實,把青稞當作稀罕物,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在過去的漫長歲月里,青稞一直是高原人民最主要的食物來源。生活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及之前的人,都是吃青稞面長大的,攪團、蕁麻口袋、搓魚、麥索爾等只是偶爾改善生活或在年頭節(jié)下才做,平常日子,則是喝巴羅、吃椽頭兒(青稞面饃饃)。青?!盎▋骸崩锍摹翱尴碌难蹨I(倆)和成的面,給阿哥烙下些盤纏”,這個“盤纏”就是青稞面干糧,它是高原人出外謀生的必要維系。巴羅則是農業(yè)區(qū)各族人民的一種家常面食,這種面食做法非常獨特,先將青稞面揉成面團,再用搟面杖搟開,形成又薄又大的面餅,在鐵鍋里燒開水,放入蘿卜、青菜、洋芋等蔬菜類食物,沸水煮綿,再將青稞面餅切碎放入沸水中,滾開即食。這種半干半稀的飯叫巴羅或巴羅湯。巴羅有淀粉,有植物性食物,簡單易做,又省面,所以營養(yǎng)比較全面,是一般人家的家常飯。青稞稱作粗糧,根據檢測,青稞營養(yǎng)豐富,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利。青稞養(yǎng)育了高原人民健康而又有點粗獷的體格。
青稞不僅是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支撐,也是他們的精神酵母。青藏高原自古就有釀酒的歷史,河湟地區(qū)的青稞酒更是馳名中外。據《青海通史》一書介紹,“著名的互助青稞酒釀造業(yè)起步于明代中后期,據口碑資料,約明末清初,在青海經商的山西商人延聘了家鄉(xiāng)工匠,引進杏花村釀造工藝和配方,釀造出清澈透明、香氣撲鼻的‘威遠燒酒。該地釀酒業(yè)至今盛而不衰”。除此之外,在青藏高原廣大農牧區(qū),普遍釀造酩餾酒,酩餾酒也以青稞為原料,這種土法釀造的青稞酒度數較低,適宜人群更多,比威遠燒酒的歷史更久,地域范圍更廣大。酩餾酒的釀造方法和《紅高粱》里酒坊釀酒的方法頗為相似,青海省湟中縣攔隆口鎮(zhèn)慕家村每年二月二舉辦酩餾酒文化系列活動,其場面和《紅高粱》里酒坊的開壇儀式也很相似,這說明青藏高原也有根植于民間的對于酒文化的宗教式的崇拜。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漢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普遍喜愛喝酒,他們不僅喝酒御寒,也以喝酒為樂,甚至將喝酒作為消解人生愁苦的一種方式。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盆上那些五人一組踏歌而舞的圖案,莫不就是先民們喝了酩餾酒之后快樂心情的生動表達?土族的安召舞和藏族的鍋莊,與這一情景何其相似!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秉承了這種浪漫氣質,在漢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節(jié)慶、祭祀上,酒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喝酒也很常見,他們遵守自己的喝酒禮儀,有敬酒曲,有特殊的喝酒方式,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酒文化。在飲酒狀態(tài)下,他們一改平日的沉默,精神高昂起來,唱“花兒”、唱曲子、吼秦腔,甚至大哭一場,暫時卸下負擔,忘記煩惱,心胸敞亮了,膽氣開闊了,把苦澀的歲月化解在氤氳的酒香里。青稞養(yǎng)育了高原人民直爽豪放的性格,使高原人民除了內斂隱忍甚至茍且之外,仍有樂觀奔放的一面。青稞里蘊含著青藏高原的酒神精神。
由于生活閱歷所限,我沒有參與過關于青稞的勞動過程,但我對青稞有著無限的感念,因為我就是吃著青稞面長大的。在現代農業(yè)視角下,青稞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它的價值也日益被人們發(fā)現和重視。每當看到黃燦燦的青稞,我的心里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我真希望青稞像莫言筆下的紅高粱一樣,成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精神的象征,也希望看到青稞熟了黃滿天的神奇景象。由于青藏高原長期封閉落后的原因,青稞的文化內涵未能得到應有的詮釋,但我絲毫不懷疑青稞與高原人民密切的聯(lián)系,青稞作為青藏高原原生文化的特質什么時候也不會改變,它依然故我,只待來者。
作者簡介:趙元奎,青海省大通縣人,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1989年開始學習寫作,199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先后在公開刊物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作品多篇?,F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