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慧 莫瑞東 黃燕 賴榮陶 蔡偉 王暉 謝青 湯偉亮
由于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臨床表現的異質性,缺乏特異性診斷標志物,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常出現致病藥物識別困難、疾病漏報和臨床結局的不確定[1]。藥物性膽汁淤積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肝損傷,無肝移植的死亡率約為10%,其中膽汁淤積型DILI的病死率為5%~14.3%,混合型DILI的病死率為2.1%~5%[2]。
脂肪酸結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4,FABP4)主要由脂肪細胞和巨噬細胞表達, FABP4對炎癥反應和糖脂代謝均有影響,是一個炎癥及代謝介導因子,在很多免疫相關性疾病和慢性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如慢性腎炎、II型糖尿病等[3-6]。近年來研究報道,DILI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臨床結局也與機體本身代謝等因素密切相關[7]。本研究納入DILI患者,以損傷類型及臨床結局為切入點,探討血清FABP4水平在DILI中的表達及其與DILI的關系,從而為DILI的診斷和評估提供新的思路。
一、研究對象
收集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感染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DILI患者158例,平均年齡(52.4±14.2)歲,其中<60歲95例(60.1%),≥60歲63例(39.9%);女性111例,男性47例。藥物性肝損傷因果關系評分(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6分,收集其人口學資料和臨床數據,收集血清保存在-80 ℃冰箱。并根據2015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對DILI患者根據損傷類型分為肝細胞損傷型、混合型和膽汁淤積型。對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根據患者情況將其臨床預后分為3組:(1)恢復,定義為肝臟生化值恢復正常并持續(xù)超過6個月;(2)慢性,定義為停藥后超過6個月的持續(xù)生化學檢查或影像學檢查異常;(3)在6個月內接受肝移植或者因為DILI死亡的患者。本研究經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并告知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檢測方法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檢測血清FABP4水平(Antibody and Immunoassay Services,香港大學)試劑盒測定;使用Beckman COULTER ACT 5 diff AL System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生化指標。
三、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血清FABP4在三組間的比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或Kendall相關性分析,探討血清FABP4水平與DILI患者生化指標、臨床特點和預后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一般資料
158例患者中,肝細胞損傷型79例,男24例,女55例;年齡<60歲55例,≥60歲24例;混合型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齡<60歲16例,≥60歲11例;膽汁淤積型52例,男12例,女40例;年齡<60歲30例,≥60歲22例。隨訪6個月以上,100例(63.3%)患者恢復正常,42例(26.6%)在6個月后仍存在生化學檢查或影像學檢查異常,16例(10.1%)發(fā)生由于藥物性肝損傷的肝移植或者死亡。
二、各型肝損傷患者血生化指標及血清FABP4比較
不同損傷類型患者的生化指標和FABP4表達情況見表1。發(fā)現相比較于肝細胞損傷型, FABP4在混合型、膽汁淤積型患者均顯著增高(P<0.01)。
三、不同臨床結局患者血生化指標及血清FABP4比較
通過長達6個多月的DILI患者的隨訪發(fā)現,存在肝功能異?;蛴跋駥W提示慢性損傷患者中,膽汁淤積型比例高達42.9%,顯著高于急性損傷后恢復患者(29%)。血清FABP4水平在DILI的不同臨床轉歸患者中表達也有所差異,相比較于6個月內恢復的患者,FABP4在慢性化患者有所增加,而死亡/肝移植較前兩者均顯著增高(P<0.05),提示血清FABP4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DILI的臨床結局和轉歸。見表2。
四、FABP4與DILI患者的生化指標及臨床特點相關性分析
進一步相關性分析表明,在藥物性肝損傷中,血清FABP4分別與基線血清總膽紅素、損傷程度及臨床結局均顯著正相關,而與基線血清ALT顯著負相關。見圖1。
表1 各種損傷類型的DILI患者臨床特點
表2 各種轉歸的DILI患者臨床特點
圖1 FABP4和DILI患者生化指標、損傷及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DILI的嚴重程度及臨床結局因患者而異,并取決于藥物類型和宿主因素[2]。FABP4作為一個脂肪代謝和炎癥介導因子,在多種內分泌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均有報道[9]。本研究表明,血清FABP4與DILI患者ALT、總膽紅素、臨床預后及損傷程度顯著相關。
DILI的肝臟損傷類型分為肝細胞型、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目前認為膽汁淤積型DILI約占DILI總數的30%,然而有觀點認為此估算可能偏低[10]。一項基于法國人口學研究顯示,DILI的年發(fā)生率約為13.9/10萬例,其中47%是膽汁淤積或混合型[11]。本研究結果顯示,膽汁淤積或混合型肝損傷高達50%,相關性分析提示FABP4與DILI的損傷類型相關,并在膽汁淤積型DILI中顯著增高。膽汁淤積型DILI多伴有多藥耐藥蛋白(MRP)家族的小管轉運蛋白、膽汁鹽輸出泵(BSEP)等促進膽汁外排蛋白變異或損傷,造成肝內膽汁淤積伴黃疸升高產生炎癥刺激[12]。FABP4的升高也可能與持續(xù)炎癥反應密切相關[4],其具體機制需要進一步探索。并且FABP4與ALT顯著負相關,也高度提示FABP4與膽汁淤積型肝損傷密切相關。
研究報道,慢性DILI的相關危險因素除去特定的致病藥物,宿主因素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西班牙DILI注冊研究表明,年齡較大的女性DILI患者具有較高的慢性傾向[13],并且更易患急性肝衰竭[14],這表明女性可能在衰老及肝臟損傷修復方面難度更大。從臨床角度觀察,高齡、女性、脂質代謝異常等,均與慢性化密切相關。由于本研究納入患者均為本中心住院患者,數據較少,暫未發(fā)現高齡、女性、脂質代謝異常等危險因素,與慢性化、死亡/肝移植結局顯著的相關性。本中心將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探討血清FABP4與這些危險因素的相關性,深入了解FABP4與DILI患者轉歸的相關性。
既往關于DILI診療的生物指標,多關注肝細胞損傷模式及宿主特異的SNP多態(tài)性[15],本研究從機體的免疫及糖脂代謝介導因子FABP4為切入點,探討DILI患者的慢性化及損傷類型,初步分析了血清FABP4水平與DILI的關系,從而為DILI的診斷和評估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