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突然爆發(fā),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齊心協(xié)力,采取了各種切實有效的防控措施,終于取得了控制疫情的階段性勝利。高校具有人數眾多、人群聚集、人員流動大等特點,一旦出現(xiàn)個別新冠肺炎病例,極容易造成新冠肺炎的快速傳播。自2020 年4 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大多數地區(qū)已經趨緩。盡管我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從國際新冠肺炎疫情看,形勢非常嚴峻。一些國家新冠肺炎疫情呈現(xiàn)出井噴式暴發(fā),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以萬計,許多國家對新冠肺炎的防控不力,甚至有些國家放任不管,搞所謂的“群體免疫”。由于我國與世界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近來我國幾乎每天都有少量的輸入性病例。前段時間,黑龍江、吉林、北京、新疆等地區(qū)曾一度又出現(xiàn)了令人擔憂的新冠肺炎傳播疫情,目前我國香港地區(qū)的疫情仍然嚴峻。
從目前國內外的新冠肺炎疫情來看,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從一些高校返校復學后的后期情況看,有些高校放松了對新冠肺炎傳播的防控工作,許多學生、教職工、勤雜人員在教室、食堂、實驗室、會議室、圖書館、大型性群體活動場地幾乎不戴口罩,有的教職工外出聚餐已逐漸常態(tài)化,等等。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應引起人們的重視,高校是重要的特殊單位,倘若新冠肺炎在高校暴發(fā),將對廣大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并破壞高校的教學科研秩序,給社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在疫情趨緩后,我國高校還應加強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研究,防止新冠肺炎在高校的蔓延。
高校要有效防控新冠肺炎,必須首先搞清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征、傳播特點和控制原理。
新冠肺炎是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引起的疾病,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原名2019-nCoV)是B 屬的新型冠狀病毒[1],該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含氯消毒劑、75%乙醇、乙醚、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都可以有效地滅活該病毒,在56℃30min 的情況下也可有效滅活該病毒,但氯已定不能有效滅活該病毒①國家衛(wèi)生委辦公廳、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辦公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7 版)》,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3/46c9294a7dfe4cef80dc7f5912eb1989.shtml,訪問日期:2020 年6 月18 日。。
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后,人將患上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是一種急性的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有:發(fā)熱、干咳、乏力,少數病人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癥狀。危重型病人病程中可以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fā)熱;病情輕的患者表現(xiàn)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xiàn)②同上。。目前,新冠肺炎診斷的金標準仍然是SARS-Cov-2 核酸檢測陽性。研究表明,絕大部分新冠肺炎的潛伏期在1-14 天,多為3-7 天,最長的潛伏期為24 天[2]。
目前研究表明,新型冠狀原始宿主為蝙蝠,通過中間宿主擴散,在人際間傳播并引發(fā)疾病,至于該病毒通過何種中間宿主從蝙蝠傳播到人類的尚不清楚。也有研究表明,穿山甲也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動物宿主。從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況看,目前疫情的最主要傳染源是新冠肺炎患者,包括已確診的發(fā)病患者和處于潛伏期的患者,無癥狀的感染者也可能是傳染源[3]。
健康人群感染新冠肺炎主要是通過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傳播而發(fā)生的,因而要了解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一是呼吸道飛沫傳播。新冠病毒往往通過感染者咳嗽、打噴嚏、講話、呼吸等方式經過口鼻產生飛沫而傳播。二是密切接觸傳播。例如,通過手接觸被新冠病毒污染的物體后,病毒傳播到人體,當感染了病毒的手觸摸食物并送入口中時被感染,也可能因揉眼睛或摸嘴巴和鼻子而感染。三是氣溶膠傳播。這種傳播方式是新冠肺炎患者的飛沫與空氣混合形成氣溶膠,健康人吸入后導致病毒感染。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下,如果人長期暴露于含有高濃度病毒氣溶膠的空間里,健康人就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在前述三種傳播途徑中,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另有研究表明,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尿液標本中可分析出新冠肺炎病毒[4]89,這說明糞便、尿液也可能是一條傳播新冠病毒的途徑。
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fā)的烈性傳染病,人群普遍容易感染。如何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爆發(fā),應掌握其控制原理。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有效地控制傳染源、有效的切斷傳播途徑和增強廣大人群避免傳染的免疫體質,從而實現(xiàn)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長久有效地控制。具體而言,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
1.控制傳染源
新冠肺炎主要是通過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者不斷傳播和蔓延的,因而若要控制住新冠肺炎的疫情,首先要將所有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的確診者和無癥狀感染者查找出來,并予以隔離治療或隔離觀察。在查找過程中,應根據新冠肺炎的臨床癥狀、發(fā)病機理等方面進行判斷,并采取防控措施。同時,追蹤、查找所有與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并隔離觀察。由于野生動物是新冠肺炎病毒的原始宿主,因而全面禁止捕殺、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可減少人類與新冠肺炎病毒的動物傳染源的接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
2.切斷傳播途徑
切斷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途徑也是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重要手段。例如,為了防止呼吸道飛沫傳播,健康人群和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均應佩戴合格口罩,以阻斷這種傳播途徑。又例如,為了阻斷密切接觸的傳播,人們應經常進行規(guī)范的洗手、對各種場所設施、設備、物品用消毒劑消毒、少出門、減少人群聚集、注意社交距離。再例如,為了防止氣溶膠傳播,應經常開窗通風,減少與人群接觸,注意社交距離。對于糞便尿液傳播途徑,應采取對廁所、化糞池等相關場所進行經常性的消毒措施加以阻斷。
3.注射疫苗保護廣大民眾
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人群普遍容易感染,因而注射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是預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發(fā)展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我國多種新冠肺炎疫苗已進入臨床實驗,有的新冠肺炎疫苗已在特定人群中使用。
高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陣地,它具有知識傳授、文化傳承、科研創(chuàng)新和社會服務等職能。高校人數眾多,是流動性大的人群聚集區(qū)。目前高校在防控相關肺炎疫情時,面臨著以下重要問題。
隨著疫情緩和,一些低風險地區(qū)的高校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讓師生有序返校復學或讓學生異地實習,由于師生分布在全國各地,而各地的疫情風險等級不同,因而師生的異地流動就極有可能出現(xiàn)與傳染源接觸的風險,交通工具的相對封閉空間極容易出現(xiàn)新冠肺炎病毒的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外國留學生返校將容易出現(xiàn)境外輸入疫情的風險[5]26。
高校涉及的人群多種多樣,聚集性活動頻繁。在高校里,學生人群是主要群體,還有教師、行政管理人員、食堂的廚師、服務人員、保潔人員、保安、外來施工人員、各種訪問人員等人群,另外還有教職工家屬人群。各種人群基于不同原因頻繁進出校園,給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各種難題。高校的許多場所具有人群聚集常態(tài)化的特點。高校各種場所的人群流動頻繁,各種設施、設備、物品被各種人群頻繁交叉接觸,一些空間相對封閉,這些情況給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難度。
由于條件所限,一些高校的醫(yī)務室或醫(yī)院,是由公共用房改造而來的,有些醫(yī)療場所沒有嚴格按照衛(wèi)生行政管理部門的規(guī)定來建設,沒有設置診察室、治療室、觀察室和傳染病隔離區(qū),有的高校的整個醫(yī)務室就是一個大房間[6]。在目前新冠肺炎防控期間,一些高校專門設置的隔離區(qū)也存在著設置地點不合適、隔離宿舍不足、隔離安置所需的設施、設備、防疫物品不足等問題。此外,一些高校的衛(wèi)生機構存在人員不足、培訓學習提高機會少等問題。上述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
自2020 年初新冠肺炎在我國突然暴發(fā)以來,各高校都重視對廣大師生進行防控新冠肺炎的宣傳教育,他們通過學校的網站、公眾號、宣傳欄進行防控新冠肺炎的知識宣傳,班主任和輔導員通過主題班會講授防控疫情的知識,借助微信群,QQ 群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教育。應該說,一些高校在新冠肺炎暴發(fā)后的前面階段的宣傳教育是比較到位的。但是,隨著疫情的緩和,許多高校在防控新冠肺炎方面的宣傳力度逐漸減弱,從而使廣大師生防控新冠肺炎的警惕性大為減弱,這將使防控疫情的發(fā)展帶來隱患。
對于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大學生會產生恐懼焦慮、抑郁、悲觀、迷茫的心理。有的學生害怕自己及家人、同學被感染;有的大學生在得知疫情嚴重后,其心理超過了自身的耐受極限,產生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7];被確診或疑似為新冠肺炎的學生害怕年輕的生命就此結束,在病痛折磨下?lián)募胰恕⑴笥?、同學、老師疏遠自己;在長期居家期間,有的大學生無法自控,無節(jié)制地玩手機和電腦的游戲,之后逐漸產生無聊空虛,沉悶之感[8]。返校后,由于高校封閉管理和嚴格的防疫管控,使一些學生心理受到刺激,從而將加重原有的不良心理或產生新的不良心理。有的學生對來自曾經的疫區(qū)的學生過度恐懼,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一些學生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xiàn)體溫升高、咽喉腫痛、流鼻涕、腹瀉等癥狀時就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qū)疫情已經緩和,大學生出現(xiàn)的前述心理已逐漸改變。但是,一旦新冠肺炎在其高校所在地又出現(xiàn)病例,這些心理現(xiàn)象也會重現(xiàn)。疫情緩和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會發(fā)生變化,原先的恐慌、悲觀、焦慮的心理將減弱或消失,但由于在校園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學生仍然不能夠隨意出校門,因而一些大學生會出現(xiàn)煩悶、無聊、壓抑等消極心理,面臨就業(yè)、升學壓力(報考研究生)的學生,則會產生憂慮、渺茫和渴望實現(xiàn)目標的心理。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暴發(fā)以后,各高校紛紛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并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建立了疫情防控體系,但隨著疫情的緩和,一些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在一些方面出現(xiàn)了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例如,一些學生和老師不遵守戴口罩的規(guī)定和保持社交距離的規(guī)定,在教室、食堂、會議室、圖書館和集體性集會等場合均不戴口罩,不注意保持社交距離,并時常參加社會各種聚餐活動,高校的教室、食堂、廁所、電梯等場所的消毒工作逐步放松,等等。一些高校的疫情防控體系不夠健全,如一些教學場所通風效果不好而沒有加以改進,一些隔離區(qū)設置的地點不合適,隔離區(qū)面積和隔離房數量不足,防控物資欠缺,門衛(wèi)制度存在漏洞,等等。
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傳播速度快、潛伏期長、極容易普遍傳染人的特點,而高校具有人數眾多、流動性強、活動具有聚集性等特點。因此,高校應根據防控新冠肺炎傳播的原理,采取各種有效對策,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好高校各種人群。
在關鍵時間采取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做好人群自我保護的工作,是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重要方面。在高校,防控疫情的關鍵時間主要有:開學前后的14 天和開學時;在教室上課時;人數眾多的集體性活動時;就餐時;開會時;師生外出活動回來時。其中,尤為重要的是開學前后14天和開學時的時間段。
開學前,高校應快速、準確地排查每個學生的基本信息、健康情況、行程及居住所在地[9]。學生返校學習應實行分批錯峰返校,不符合返校要求的學生,要嚴格居家觀察,符合要求后才可返校。學生處要根據返校計劃做好安排,并將畢業(yè)年級學生返校通知和非畢業(yè)班學生返校預通知發(fā)到每個學生手中。開學前,班主任、輔導員要摸清排查本班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和返校前14 天可疑接觸經歷、旅行經歷,符合返校學習條件的學生需關注“健康卡”微信公眾號,開學時學生需提交家長簽字的《學生報到前14 天新冠肺炎防控健康卡》報到,有發(fā)燒、咳嗽癥狀等不宜返校原因的學生一律暫不返校,高校在學生返校前應提前做好防控物資儲備準備及發(fā)放工作,給每位學生配發(fā)口罩,每個宿舍發(fā)紅外線體溫儀和手消毒液,確保學生入校后第一時間領到口罩等消毒物品。學生要按照通知要求做好返校準備,確保安全有序返校,學生返校后要抓好學生晨午檢體溫監(jiān)測,如顯示體溫高于或等于37.3 度,重測用水銀體溫計測10分鐘,經重測仍高于或等于37.3 度的,應立即向有關部門匯報并及時聯(lián)系學校專用防控車司機馬上送到定點醫(yī)院就診,并做好《發(fā)熱學生登記表》進行登記。
開學后14 天,每天需要進行體溫測試,如有發(fā)熱、干咳等癥狀,要安排到隔離觀察區(qū)域,同時安慰學生不必過分擔心,因為有發(fā)熱、干咳癥狀不一定是感染了新冠病毒,讓其回憶自己在發(fā)病前14 天的各種活動,如是否到過疾病流行地區(qū),是否接觸過新冠肺炎病人,并做好登記工作,必要時安排學生及時到定點醫(yī)院就診,派學校專用防控車送診,校醫(yī)提前穿好防護服,護目鏡及帶口罩帽子等做好個人防護,送診司機也要穿防護服。如果排除新冠肺炎,仍要按醫(yī)院醫(yī)生的建議進行隔離觀察。一般返校后14 天,如果學校沒有確診的病例,就說明學校開學的防控工作已做得比較到位[4]89。
高校在疫情防控中應重點做好關鍵場所的防控工作。高校的關鍵場所主要有校園的各個大門、教室、學生宿舍、食堂、實驗室、圖書館、廁所、隔離區(qū)。
高校師生人數眾多,有幾千人至幾萬人,新冠肺炎疫情極易在校內傳播暴發(fā)。在學習生活中,一個宿舍往往有4-8 名學生住宿,一個教室有數十名學生或一兩百名學生聽課,一個飯?zhí)猛猩锨司筒蚚10]570。根據高校人群的特點,學??刹扇∫粋€班分兩部分,一部分在教室現(xiàn)場每個人間隔一米以上的座位上課,另一部分在宿舍上網課或在旁邊另一教室上網上視頻課。飯?zhí)脩粑痪筒?,圖書館應減少人員流動。針對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廁所、圖書館等關鍵場所,應做好經常性的通風、消毒等工作,并建立完善的消毒監(jiān)督制度[10]570。
高校開學時以及開學后應對關鍵人員進行嚴格的防控,這些關鍵人員主要是:(1)有發(fā)燒、干咳等癥狀的人員;(2)與新冠肺炎確診者有密切接觸的人;(3)從高風險疫區(qū)或境外回來的人員。
高校應設立一定數量的發(fā)熱觀察點、隔離間,并準備好口罩、體溫計、防護服、帽、護目鏡、75%酒精、手消毒液、移動紫外線消毒燈等醫(yī)療設備,配置醫(yī)療專用垃圾桶,隔離區(qū)執(zhí)行封閉管理并拉警戒線、張貼封條,安排醫(yī)護人員24 小時值班。未經允許,外來人員不準進入隔離區(qū)。對一般發(fā)熱學生、持續(xù)高熱學生和密切接觸者及一般接觸者進行分類處置。
返校后學生在學校的醫(yī)務室或醫(yī)院就診時,若有出現(xiàn)異常(咳嗽、發(fā)燒、腹瀉、全身乏力)等癥狀的學生,應做好防護措施,由校醫(yī)協(xié)助轉到就近定點醫(yī)院就診。校醫(yī)根據醫(yī)院的建議,對發(fā)熱等呼吸道感染學生進行校內隔離。隔離期間,指導學生在隔離室內通風換氣,讓其做好體溫測量、消毒、生活垃圾和醫(yī)用垃圾分類等工作。集中隔離區(qū)應配備專業(yè)醫(yī)務人員,實行24 小時值班制,密切觀察學生動態(tài),制定《醫(yī)學觀察登記表》,按接觸方式不同對隔離學生進行編碼建檔。解除隔離后的學生,校醫(yī)做好跟蹤隨訪工作并及時上報學校和轄區(qū)衛(wèi)健委[11]。
高校的醫(yī)務室或醫(yī)院,是校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場所,校醫(yī)是校園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醫(yī)務人員除了做好日常的基本衛(wèi)生醫(yī)療工作以外,在疫情期間還具有實施緊急救護、防疫檢查、健康檢查、向地方防疫部門匯報防疫情況等工作[5]27。針對目前高校醫(yī)療基礎建設存在的問題,應采取措施予以解決。高校的醫(yī)務室或醫(yī)院應嚴格按照衛(wèi)生行政管理部門的規(guī)定來建設或改建,單獨設置診察室、治療室、觀察室和傳染病隔離區(qū),加大對醫(yī)療機構的建設投資,根據防控疫情的需要,配置足夠的醫(yī)療設施、設備和防疫物品,增加醫(yī)療人員,對醫(yī)務人員進行疫情防控的培訓,提高專業(yè)能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高校醫(yī)療機構應建立學校疫情報告制度,廣泛做好新冠肺炎防疫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學校衛(wèi)生的各種制度,配合有關部門實施衛(wèi)生監(jiān)督,做好學生因病缺課的病因排查、晨檢、午檢、晚檢、預防性消毒、通風等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建立學生健康卡管理工作制度,加強健康指導和心理咨詢,做好學校新冠肺炎疫情報告工作。指導學校食堂、物業(yè)、保潔等人員的消毒工作,對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等異常情況的師生進行臨時隔離觀察,并按規(guī)定進行上報。
由于高校醫(yī)務人員力量普遍薄弱,因而高校醫(yī)療機構應與當地的衛(wèi)健委、疾控中心和就近的大醫(yī)院建立起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加強與這些機構的溝通聯(lián)系,并時常邀請這些醫(yī)療機構的專家指導學校的防控工作,共享疫情信息并協(xié)調防控策略。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不同時期,各個大學生的心理變化是有區(qū)別的。為了維護疫情防控秩序,保證大學生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和研究等工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疫情心理疏導和心理援助工作,各高校應建立疫情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團隊,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幾個層級的心理健康服務機制,通過電話熱線、網絡平臺(如QQ 群、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疏導工作。
在疫情期間,高校要加強疫情的監(jiān)測和通報,準確掌握疫情動態(tài),及時發(fā)布疫情情況,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在疫情期間,輔導員、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xiàn)有苗頭,應及時快速地給予幫助及心理疏導,努力幫助學生度過疫情期的心理危機,切實維護大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心理健康。
對于被隔離的特殊學生,更應重視心理疏導工作,可通過電話、視頻、網絡平臺等方式進行心理干預。必要時,在做好有效的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對其進行面對面的心理疏導,確保這些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師生對新冠肺炎防控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疫情防控的態(tài)度,將影響著高校疫情防控的效果。因此,不論是在疫情嚴峻期間,還是在疫情緩和期間,高校都應該加強對師生進行新冠肺炎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在宣傳教育中培養(yǎng)師生的社會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意識,堅定抗疫的信心,通過宣傳疫情防控中涌現(xiàn)出的好人好事,傳播社會的正能量。
在宣傳教育中,高校應將應急處置流程圖和相關防控知識貼在學校宣傳欄上。學生開學3 天內應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和健康教育。在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中,首先要宣傳個人保護性防護方法,要反復提醒師生正確的洗手方法。在觸摸各種設施、設備和物品后要洗手,揉眼睛前要洗手,打噴嚏、擤鼻涕后要洗手,飯前便后要洗手,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使用七步洗手法即內、外、夾、弓、大、立、腕[4]90。告知師生要正確選擇和使用口罩,一般人員佩戴醫(yī)用外科口罩即可,不必過度防護。此外,要宣傳保持社交距離的防護知識,以及返校前后的各種防護知識。
此外,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健康營養(yǎng)知識的宣傳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讓大學生懂得合理的膳食結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綜合性工程,因而應建立健全的防控體系,各高校應根據疫情發(fā)展情況重新審視本校的防控體系,并對存在的問題予以完善。例如,高校對其建立的學校、二級院系、班級和宿舍小組四個層級的防控體系、健康排查制度、全封閉式管理模式、接送師生的車輛的疫情防控工作、儲備防疫物資工作等,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查找其防控體系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