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作品簡析:這首詞作于1925年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nóng)運動浪潮迭起。此時,毛澤東正準備從韶山前往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途徑長沙,重游橘子洲頭,面對湘江的動人秋景,回憶起往昔的歲月,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澎湃之情,于是便寫下了這首詞。
詞的上闕著重寫景。開頭幾句表明了時間、地點,深秋時節(jié),詞人站在橘子洲頭,落霞飛鳥,秋水長天,奠定了全詞開曠高遠的基調(diào)。接下來詞人運用多種視角帶讀者步入深秋全景圖中。遠看層層山巒,嫣紅如火,“染”字運用了擬人手法,將大自然比作一位色彩大師,把滿山的楓林染成紅色。近觀秋水澄澈,碧波蕩漾,江上百舸爭渡,一片生機勃勃,紅林綠水,相映成趣,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與審美愉悅?!苞棑糸L空”,向高處望去,雄鷹翱翔于萬里晴空,“擊”字凸顯出了雄鷹揮翅的力度。“魚翔淺底”,俯瞰江水,魚兒在其中自在擺尾,“翔”字凸顯了魚兒的自由愜意。萬物都充滿生機,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著。在這等壯美秋色之下,詞人的心胸也隨之開闊,不禁發(fā)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道出了詞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沉思考,增加了詞作的厚重感。
詞的下闕著重抒情。詞人從回憶往昔著筆,遙想自己當年與同學攜手同游的場景,那時的中國正在時代洪流中裹挾前行,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新文化運動、中國中產(chǎn)黨成立等,樁樁件件都影響著時代的發(fā)展進程,也難怪詞人會說出“崢嶸歲月稠”之語?!扒 弊挚傤I兩組短句,不僅展現(xiàn)了青年們的精神面貌,也對他們當時的活動進行了生動的描寫。青年們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他們以筆為刃,用文字激濁揚清,針砭時弊,視當時的反動軍閥如糞土。毛澤東曾主編《湘江評論》,發(fā)表長短文二十余篇,對當時的黑暗勢力進行了猛烈抨擊,展現(xiàn)了革命青年昂揚奮進的戰(zhàn)斗姿態(tài)。最后詞人描繪了游泳時在水深流急處劈波斬浪的場景,采取象征手法,表現(xiàn)了詞人爭當革命中流砥柱的豪情壯志與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同時也間接回應了上闕的疑問,未來主宰國家命運的正是這些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的有志青年們。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杜甫曾吟出“萬里悲秋常作客”之句,但是這首詞卻洋溢著豪邁樂觀之情,原本蕭瑟的秋景在詞人的筆下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全詞以雄奇?zhèn)惖南娼锞盀榈咨?,融情入景,抒發(fā)革命豪情,氣勢磅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