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蘇東坡和蘇轍,老哥倆都是人丁興旺,子孫綿長。蘇東坡生了四個兒子,其中一個沒滿周歲就夭折了,所以算是三個。蘇轍也是三個兒子。蘇東坡沒有女兒,蘇轍卻有七個女兒,其中兩個不幸夭折,五個女兒長大成人。
當代人也許很羨慕蘇轍,足足有五個“招商銀行”兼貼心小棉襖??!比蘇東坡幸福太多了。
在宋代,可不是那么回事。
蘇轍的五個女婿分別是文務光、王適、曹煥、曾縱、王浚明,都來頭不小。其中文務光是著名畫家文與可的兒子,王適是比部郎中(刑部三司之一,相當于司局級)王正路的兒子,曹煥是光州知府曹九章的兒子,曾縱是中書舍人兼著名文學家曾鞏的侄子,王浚明是虢(音同國)州知府王廷老的兒子。
在蘇東坡和蘇轍哥倆中進士之前,眉山蘇家的結(jié)親對象不出四川,而且以平民為主。例如蘇東坡的祖父蘇序娶的是平民之女,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娶的也是平民之女程氏(程家在蘇洵婚后多年才飛黃騰達,從平民變成官宦)。蘇東坡的發(fā)妻王弗是王方之女,王方的身份是“鄉(xiāng)貢進士”,就是沒考中進士的舉人,一輩子沒能做官。蘇轍的發(fā)妻史氏是一個小地主的女兒,家產(chǎn)與蘇洵或許相當,中產(chǎn)而已,終究也不是官宦。蘇東坡的姐姐蘇八娘倒是嫁入官宦之家,公爹程濬官至轉(zhuǎn)運使(相當于副省長),老公程之才也中了進士。但她作為平民之女,在程家備受虐待,過門兩年就香消玉殞,蘇程兩家因此成為世仇。
自從蘇家兄弟雙雙考中進士,先后出任地方官,又逐步躋身于權力上層,蘇家的結(jié)親對象變了,從平民變成了士大夫,無論是兒子娶妻,還是女兒出嫁,甚至包括遠房侄子和遠房侄女的婚配,都離不開官場小圈子和文學藝術圈。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蘇東坡一個堂姐的女兒出嫁,由蘇東坡親自做媒,嫁給了一個前途遠大的新科進士。蘇東坡的堂姐和堂姐夫都是平民,但是有蘇東坡這棵大樹在,堂侄女豈能再與平民結(jié)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做官,親族長臉,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蘇東坡對親戚很照顧,拍胸脯打包票要包辦堂侄女的嫁妝??墒碌脚R頭,才發(fā)現(xiàn)錢不夠,只得向朋友們借錢,總算從駙馬都尉王詵(音同申)那里借了二百貫(參見蘇東坡《與駙馬都尉王晉卿第六書》)。
王詵是宋英宗第二個女兒魏國公主的老公,身為皇親國戚,財大氣粗。他在開封西郊擁有一座大別墅,經(jīng)常在那里招待蘇東坡、文與可、黃庭堅、李龍眠(李公麟)等文藝大腕,一起品茶論畫。繪畫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園雅集圖》,就是李公麟以王詵在別墅里舉辦的文藝沙龍為題材繪制的。對王詵來說,二百貫銅錢就是毛毛雨!
在北宋中后期的和平年月,銅錢購買力一直堅挺,一貫銅錢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人民幣800元,二百貫銅錢即16萬元。蘇東坡借這些錢為堂侄女辦嫁妝,說明整個嫁妝絕對不止16萬元,可能會是20萬元、30萬元,或者更多。
嫁一個堂侄女而已,蘇東坡為啥要花這么多錢呢?因為宋朝流行厚嫁,且越是夫家地位高,越要陪嫁豐厚。
南宋初年,跟隨宋高宗南渡的大臣李光生了個女兒,朋友寫信祝賀,李光回信道:“家有五女,賊盜不過其門。”你們就別祝賀了,我發(fā)愁還來不及呢!家里有五個女兒,連小偷都不屑于光顧我們家。這是為啥呢?因為僅是陪送嫁妝這一項,就能讓這個家庭走向破產(chǎn)。
蘇轍的孫子蘇籀(音同皺)著有《欒城先生遺言》一書。據(jù)該書記載,宋徽宗即位那年,蘇轍為了嫁小女兒,不得不賣掉早年在開封購置的田地,售價九千四百貫,全部作為陪嫁。按照購買力,這些錢相當于現(xiàn)在人民幣750多萬元。
蘇轍晚年寫過一首《買宅詩》,開頭就說:“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蔽移呃习耸娜肆?,竟然還沒有房子,搞得幾個兒子一直抱怨。事實上,蘇轍早年是有房子的,但是為了嫁女兒,把房子賣了。蘇東坡則在寫給朋友章惇的一封信里幫蘇轍哭窮:“子由有五女,負債如山積?!?/p>
宋朝家訓經(jīng)典《世范》寫道:“當早為儲蓄衣衾、妝奩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費力。若置而不問,但稱臨時,此有何術?不過臨時鬻田廬?!蹦闵伺畠?,就要早早地準備嫁妝,假如等到出嫁時才去準備,怎么來得及呢?恐怕只能賣房子賣地了。
北宋名臣范仲淹俸祿優(yōu)厚,一個人把叔叔、大爺、堂叔、堂伯、哥哥、兄弟、堂兄、堂弟……整個家族都養(yǎng)了起來,家族里不管誰家辦紅白喜事,都是范仲淹出錢資助。為了做到不偏不向,他定了個規(guī)矩:凡是族里男孩娶親,按照二十貫的標準送彩禮;凡是族里女孩出嫁,按照三十貫的標準辦嫁妝。很明顯,就是再簡樸的婚禮,女孩辦嫁妝也要比男孩送彩禮更費錢。
南宋名臣呂祖謙也定了一條族規(guī):“嫁一百貫文省,婚五十貫文省?!眳问洗蠹易宓墓媚锍黾?,嫁妝按一百貫的標準操辦;小伙子結(jié)婚,彩禮按五十貫的標準操辦。還是女孩出嫁更費錢。
連皇帝宋神宗都抱怨:“嫁一公主,至費七十萬緡!”嫁一個公主,竟然要花費七十萬貫!那可是皇帝嫁閨女,用不著高攀吧?用不著巴結(jié)男方吧?但是照樣要厚嫁。查《宋史·禮志》,宋朝皇子娶妻,平均花銷一萬兩;而公主下嫁,平均花銷十萬兩。也就是說,皇帝為兒子娶媳婦花的錢,只是為女兒辦嫁妝花費的十分之一。
宋朝為什么會刮起一股厚嫁風呢?因為在宋朝,婦女是有獨立財產(chǎn)權的。為了女兒婚姻生活的安全和幸福,宋朝的父母給女兒辦嫁妝,一定不惜血本?;闀竺娑家幸粡埫苊苈槁榈呢敭a(chǎn)清單,注明陪嫁了多少首飾、多少衣服、多少房子、多少土地。
然而,豐厚的嫁妝有時仍然買不來女兒幸福,反而帶來了嚴重的問題。蔡襄在任福州(福建)州官時,發(fā)布文告指出:“娶婦何,謂欲以傳嗣,豈為財也?!笨梢姰敃r以娶媳婦來獲取財物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蔑視傳統(tǒng)的司馬光則堅信,新娘不會因嫁資受到保護;相反,還會為此陷入險境:“愛其女者,務厚資裝,以悅其舅姑,殊不知彼貪鄙之人,不可盈厭……故婚姻之家往往終為仇讎矣。”那些心疼女兒的父母,準備了豐厚陪嫁來取悅男方父母,殊不知人都是貪得無厭的,為了這些錢,婚姻通好之家往往最終變成了仇人,何苦呢?
的確,在一些家庭,嫁妝一旦送到新郎家,“朝索其一,暮索其二……至有割男女之愛,輒相棄背”。說家里(把嫁妝)今天要點,明天要點。能完全置身事外,絕不讓公婆家動用嫁妝的媳婦,在這個家庭里也會過得非常艱難。夫妻間的那點情義,都叫錢給毀了!
無論在古代還是今天,人們總想拿金錢買來幸福,但現(xiàn)實總是難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