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文欣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作品簡析:《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編定成書。《詩經(jīng)》按照風、雅、頌分為三類。風即音樂曲調(diào),國風即各地區(qū)的樂調(diào),有十五國風160篇,王風指東周王畿洛陽的樂調(diào)。雅指朝廷正樂,分為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之樂。
《黍離》是王風中的首篇,全篇共三章,每章十句。第一章寫詩人行至宗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路過故國宗廟宮室時,昔日繁華景象不再,如今只剩一片黍稷茂盛地生長著,詩人緩步遲行,心中升起一股悵惘之情。更令人難過的是,這種憂思尚不能被人理解,詩人積壓在心中的憂緒無處抒發(fā),只能大聲質(zhì)問悠遠的蒼天,究竟是何人造成現(xiàn)在這種局面。第二、三章的結(jié)構(gòu)與第一章相同,每章僅替換兩字,體現(xiàn)時間的流逝與詩人情感的遞進。從“稷苗”到“稷穗”再到“稷實”,詩人的心情已從“搖搖”到“如醉”再到“如噎”,詩人的憂思在一次次的回環(huán)往復(fù)中得以加深。
雖然《詩序》中說此篇為東周大夫悲悼故國之作,但另有說法認為此篇抒寫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如曹植在《情詩》中寫到“游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其中的“黍離”即是取世事離亂、游子難歸之意。無論何種理解,全篇因世事變遷帶來的滄桑感以及知音難覓的悵惘之情總會讓人在情感上產(chǎn)生些許共鳴。
藝術(shù)手法上,《黍離》運用了興的手法,詩人觸物起興,由眼前茂盛生長的黍稷聯(lián)想到昔日繁盛如今不在的故國,通過這種反差更加深了詩人的哀思。語言上,重章疊句的復(fù)沓結(jié)構(gòu)使整首作品富有節(jié)奏感,形成了一唱三嘆的曼妙效果。疊字的使用也使詩歌在吟詠時,音節(jié)舒緩悠揚,具有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