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曹知白《雪山圖》"/>
□語 蘋
《雪山圖》元·曹知白 絹本墨筆 97.1cm×55.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字又玄,貞素,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元代畫家。曾任昆山教諭,后辭官隱居,讀經(jīng)書,好道教。曹家為江南富族,莊園寬敞豪華而清幽,曹氏結(jié)交趙孟、鄧文原、虞集、王冕等名流,與倪瓚、顧瑛并稱為“江南三名士”,與倪瓚、黃公望交往最密,常以書畫相唱和。且其家富收藏,“所蓄書數(shù)千百卷,法書墨跡數(shù)十百卷”。
雪景題材歷來受到畫家們的推崇,由于其創(chuàng)作難度較高,要使用空白來表現(xiàn)雪的厚度和質(zhì)感,能自如駕馭雪景題材的多是藝術(shù)功力深厚的名家。傳統(tǒng)山水畫通常以“留白”來表現(xiàn)白雪,僅偶爾使用白粉。雪山是雪景山水畫的主體,它的塑造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整幅畫的成敗,在基本畫法上,它所使用的勾、皴、染等方法與畫普通山水是一致的,只是因為山頂積雪,山體上使用的皴擦數(shù)量大為減少,造成了疏朗空曠的效果。雪山輪廓通常以中墨或淡墨勾勒,也有不勾而外染天空,借天的重色襯出山形的。山頂用重墨點苔或勾畫密林,以黑映白,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出積雪的光彩奪目。皴擦多施用于山體下端,沿著層巒的內(nèi)側(cè)面向上皴起,到山腰中上段徐徐陷去。也有反其道而行的,只在山體中上部略施勾皴,山腳空出,以淡墨烘染,造成水霧空蒙的迷幻景象。遠山往往空勾無皴,與近山在質(zhì)感上區(qū)別開來。
雪景寒林是曹知白擅長的描畫題材之一,不同于傳統(tǒng)的“鹿角”“蟹爪”等模式化的繪畫手法。他在描繪雪景時大多在觀察后融入自己的想象、理解,能賦新意于筆線之中。其筆下的景致往往于俊秀疏朗中不乏遒勁挺拔,儒雅中洋溢著濃重的書卷氣。
這幅《雪山圖》畫的是深山雪景,圖中白雪皚皚,江山銀裝素裹,曲折的寒江兩岸,巖崖逶迤,山巒延綿,老樹槎砑,蒼松傲然。江岸樹石間點綴著緊閉門窗的房舍,靜守孤舟的漁翁和身著寒裝冒雪而行的挑擔(dān)者,給畫面增添了寒荒蕭瑟的氛圍;山石以老硬簡率的筆法勾皴,以禿筆濃墨點苔,形成濃淡交錯、疏密有致的韻律;林木則用雙勾法,以淡墨皴染其中,全以北宋郭熙筆法出之;構(gòu)圖宏闊,筆致挺勁凝練,豪放雄逸,形成渾厚之勢;前景有空曠感,后景有幽深感,高景有崇高感,師郭熙法猶明。
元代山水畫放棄對南宋傳統(tǒng)的直接繼承,轉(zhuǎn)從五代及北宋的傳統(tǒng)中尋找發(fā)展依托。以紙本為主,以書法性線條令畫面形象情韻俱盛的畫風(fēng),使元畫面目一新。曹知白的書法造詣相當(dāng)精深,年屆八旬尚能“手書細字,精致可憐”。他的山水畫,從早期到晚期,其間風(fēng)格變化比較明顯。早年,他的筆墨傾向于粗實腴潤,頗有李成、郭熙的痕跡和味道,而他后來的作品雖然仍不免有前賢遺影,但基本上確立了自家面目,用筆施墨講究細、淡、枯、疏,富于簡凈蒼秀的意蘊,也就是說,與元畫的總體風(fēng)貌相融共通。何良俊認為:“吾松善畫者,在勝國時莫過曹云西。其平遠法李成,山水師郭熙。蓋郭亦本之李成也?!焙问现?,客觀地道出了曹知白對后世松江畫家的影響。曹氏的風(fēng)格、技巧及其文人氣質(zhì),藉著整個有元一代畫風(fēng)的嬗變因素,襲領(lǐng)著強烈的地方色彩,開松江畫派之風(fēng)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