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通過文物探析絲綢之路對朝陽地區(qū)佛教的傳入與輸出

        2020-03-10 09:49:58馬文濤
        關鍵詞:佛教文化朝陽佛教

        □馬文濤

        遼寧省朝陽市是我國絲綢之路東端的匯聚點,也是東北地區(qū)佛教傳播重地,曾先后發(fā)現釋迦牟尼和錠光佛兩佛舍利,被譽為“東方佛都”。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多民族基礎,使得朝陽地區(qū)佛教在原有的祖先崇拜、神靈崇拜、圖騰崇拜、薩滿教等信仰基礎上得到迅速發(fā)展和崛起。佛教文化隨著絲綢之路的東傳從朝陽地區(qū)又向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區(qū)傳播。佛教的傳入與輸出在朝陽地區(qū)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與遺跡,如建筑、舍利、造像、墓志、石窟、摩崖石刻等。本文從三燕佛教在朝陽地區(qū)官方傳播開始,通過文物的佛教因素來探討絲綢之路對朝陽地區(qū)佛教的傳入與輸出。

        一、三燕時期

        佛教傳入朝陽地區(qū)是有明確紀年的,官方年代應從前燕開始。慕容皝于公元345年在龍山修建龍翔寺,標志著佛教正式傳入東北地區(qū),這也是正史中有明確記載的東北第一個佛教寺院。由于三燕時期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篤信,信仰民眾逐漸增加,不乏大量的高僧追求佛法經典并沿絲綢之路赴西方取經的記載。如《高僧傳·釋曇無竭傳》中記載,后燕時期龍翔寺曇無竭等一眾25位沙門大僧于北燕太平十二年(公元420年)從龍城出發(fā),沿絲綢之路先后到河南國 (今青海省黃河以南一帶)、海西郡、高昌郡(今新疆吐魯番東)、龜茲、沙勒、罽賓國(今巴基斯坦),最后抵達天竺取經學法,成為中國最早西行求法學佛的僧人之一。北燕時期,朝陽已經成為當時北方地區(qū)的佛教文化中心。后燕建興五年(公元390年),僧人與民眾謀反,“北平人吳柱聚眾千余,立沙門法長為天子,破北平郡,傳寇廣都,入白狼城(即今朝陽)”。僧人有實力舉兵造反從另一側面也說明當時佛教勢力的強大。

        這一時期,一些古跡和出土文物也漸漸融入了佛教文化元素。佛教裝飾圖案首先發(fā)現于三燕時期的金屬馬具飾件。北票西溝村和喇嘛洞墓地出土的鎏金銅鞍橋包片、鑾鈴、箭箙銅板、鏤空圓形飾件等十多件車馬具飾件上均刻飾了忍冬紋、蓮花以及龍、鳳、龜甲紋等。忍冬紋和蓮花紋都是佛教文化代表性的紋飾。忍冬紋源于希臘,由于其越冬不死的特性被佛教視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在西亞和中亞地區(qū)一度盛行,是“生命樹”的象征,后在東漢末年隨著佛教在絲綢之路的傳播傳入我國,成為流行的“胡飾”與“佛飾”的結合體。而蓮花紋則是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紋飾。這兩種佛教紋飾在朝陽出土的車馬具飾件中均有出現,表明在三燕時期佛教文化已經與當地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相融合;其與中國的龍鳳等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物一起出現在文物上,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深入。

        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佛像山金鐺整體為山形,一面綴滿步搖葉,另一面鏨刻一佛二脅侍像,佛像結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后有火焰紋背光,二脅侍手捧貢物。金鐺周邊飾蟬紋和忍冬紋。(圖1)此金鐺為步搖冠的裝飾物,步搖本身起源于西亞,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遷徙和征戰(zhàn)傳入中國,后被慕容鮮卑吸收。馮素弗墓出土的佛像山金鐺體現了西亞文化與佛教文化、鮮卑文化的融合,是在絲綢之路影響下的朝陽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圖1 佛像山金鐺

        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朝陽后繼續(xù)東傳,在朝鮮安岳冬壽墓里發(fā)現的大量文物中就有蓮花和蓮座等佛教紋飾。冬壽在前燕慕容皝時期曾任司馬,后逃亡到高句麗。在東晉永和十三年,即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葬于朝鮮。冬壽墓室內的裝飾圖案可見其信仰佛教較為虔誠,其逃到高句麗后將在前燕接受的佛教文化也帶到了朝鮮?!度龂酚洝肪淼谑恕陡呔潲悥|本紀》第六中記載“小獸林王二月夏六月(公元372年),秦王苻堅遣使及浮屠順道送佛像、經文。王遣使回謝”,“五年(公元375年)春二月,始創(chuàng)肖門寺,以置順道。又創(chuàng)伊弗蘭寺,以置阿道。此海東佛法之始”。這段文字說明正史記載高句麗的佛教傳播之始為公元375年,而冬壽墓大量的佛教紋飾說明高句麗民間佛教的傳播早在4世紀中葉就開始了,這也更說明朝鮮半島的佛教在得到官方承認之前,主要是受前燕地區(qū)佛教文化的影響。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經歷了一次浩劫,即太武帝滅佛(公元438年)。在此之前,營州(朝陽)地區(qū)社會動蕩、佛教盛行,導致勞動力減少、經濟衰退,佛教發(fā)展的趨勢逐漸減弱。經歷過太武帝滅佛后,佛教發(fā)展進入谷底。直到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篤信佛教,詔令“諸州郡縣,于眾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qū)”。北魏孝文帝推崇佛教,公元485年,文成文明皇太后馮氏為紀念祖父、北燕皇帝馮弘,在和龍宮的遺址上修建了七級樓閣式木塔,賜名 “思燕浮圖”。這是朝陽地區(qū)北魏修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建筑。它不僅表達了馮氏對祖先的祭奠,而且通過佛教的傳播對當時的營州地區(qū)起到了穩(wěn)定作用。與此同時,龍翔佛寺也因歷代高僧大德的講經布道而在全國名聲大震,前來出家修行者人數之多空前。信眾對佛教文化十分推崇,而且“永恒”和供養(yǎng)觀念形成,所以朝陽地區(qū)在此時出現了大量的佛教文化與自然相結合的文物、古跡,如石雕造像、石窟、摩崖佛龕等。

        在朝陽鳳凰山上有72個摩崖石龕,根據石龕的形狀判斷應開鑿于北魏時期。龕內有陶盆容器,容器內裝有骨灰,為僧人埋荼毗葬(火化)的一種形式。此種喪葬形式最早起源于埃及,是尼羅河沿岸崖葬形式中的巖窟墓,在公元4世紀傳入印度。佛教吸收此種文化后形成了一種建筑雕塑藝術,成為寺院出家人的修行之所,于是逐漸演變形成了石窟。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并在我國的庫車、敦煌、云岡、龍門、響堂山等地形成了著名的石窟寺。北票淌泉子石窟,雖僅有4個洞窟,且只有2號窟內保存有石雕佛像(圖2),但是根據石雕佛像的造型紋飾可以推斷此窟開鑿于北魏時期。在離朝陽不遠的義縣,有北魏馮太后派僧人曇曜修建的義縣萬佛堂石窟。曇曜在此之前主持修建過著名的云岡石窟,因此義縣石窟的風格與云岡石窟相似。東北地區(qū)保存下來的石龕和石窟較少且規(guī)模較小,但它們的開鑿年代可以說明北魏是東北地區(qū)佛教發(fā)展非常重要的時期。石窟藝術也沿著絲綢之路繼續(xù)向朝鮮半島傳播。在朝鮮半島發(fā)現石窟寺的數量也較少且規(guī)模小、相對時間較晚,僅有慶州石窟和軍威石窟等。但這也說明朝鮮半島的石窟藝術受中國東北地區(qū)石窟藝術的阻隔,發(fā)展較為薄弱。

        石雕佛造像也是此時期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ψ竽仙诎l(fā)現的北魏石雕佛造像,佛結跏趺坐于臺上,施無畏印,舉身背光,面相清癯。(圖3-1)同時發(fā)現的還有諸葛熹石造像,坐佛上刻有“大魏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六月十五日諸葛熹為七世父母……造像一鐘區(qū)……”等字。這些北魏時期佛造像的珍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北魏時期佛像在朝陽地區(qū)的興盛。

        圖2 淌泉子石窟

        圖3 石雕佛造像

        佛教文化的代表紋飾蓮花紋從北魏時期傳承了下來,并且出現在佛教建筑的裝飾物中。蓮花瓦當在此時開始流行,并一直承襲使用。北塔出土了多件十六國、北魏、唐蓮花紋瓦當(圖4),這些瓦當不僅記錄了蓮花紋在各個朝代樣式的演變以及在演變過程中佛教文化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且也證明了在文物所屬的年代對北塔進行過修建,從側面體現出了佛教在朝陽地區(qū)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與此同時,北塔和新華路石宮等遺址還出土了北魏時期的泥塑菩提樹、遼銀菩提樹等文物,說明從魏晉開始,越來越多與佛教有關的文化衍生物不斷出現。

        三、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隋文帝修建了大量的塔寺,他本人受法成為菩薩戒弟子,唐高宗鼓勵翻譯佛經,唐玄宗給佛僧特殊待遇,唐肅宗因國難崇佛,唐宣宗一度出家,這些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尊佛崇佛行為促使舉國上下推崇信仰佛教。唐中期以前,經濟的發(fā)達和社會的穩(wěn)定,統(tǒng)治者的崇佛,佛教莊園式寺院經濟的形成,都推動了佛教在朝陽地區(qū)的發(fā)展。隨著安史之亂(公元755—763年)爆發(fā)以及唐武宗滅佛(公元841—846年),使佛教再次受挫,但是自給自足的自耕經濟使得佛教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可以平穩(wěn)度過,暫時休養(yǎng)生息。

        這一時期,隋文帝在“思燕浮圖”的基礎上修建了梵幢寺舍利塔,并派寶安法師敕葬釋迦牟尼的兩顆舍利于此塔內。史書和北塔出土的題記磚都對此事進行了記錄。敕葬舍利于營州柳城(朝陽),不僅說明當時朝陽在隋朝時期的政治地位,同時也說明此地佛教發(fā)展的繁榮狀態(tài),更說明當時朝陽已經成為東北地區(qū)文化交流的中心。梵幢寺塔的修建也受絲綢之路的佛教傳播中心西安的佛教建筑風格的影響,所以與周至縣的法王塔建筑形式相同,為方形中空式疊澀十七級密檐磚塔。

        圖4 北塔出土蓮花紋瓦當

        隋唐時期,從中央到地方都廣建寺院,朝陽也有著名的狼山隋塔遺址、東塔、喀左青云寺、北票龍華宮等。隨之,出家的僧人也逐漸增多,于是不斷向日本和朝鮮半島傳播,朝陽成為東傳佛教的中心。佛寺的修建在這一時期盛行,而佛寺建筑風格也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變化,從南北朝時期的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筑,到隋代塔在殿前,再到唐代佛殿居中,塔居兩側或塔在寺外,中國佛寺的建筑風格在演變,朝陽地區(qū)修建佛寺的風格也隨之演變,而受絲綢之路佛教影響的朝鮮半島和日本也在相應的時間跟隨中國佛寺建筑風格進行演變,如韓國忠清南道扶余軍守里廢寺,日本奈良飛鳥寺和大阪四天王寺,日本奈良川原寺和法隆寺,日本奈良本藥師寺,等等。它們在建筑風格上不同,都體現出佛教沿絲綢之路向此地區(qū)的傳承與發(fā)展。朝陽作為當時東北亞地區(qū)佛教文化傳播的中心,融會貫通的匯集點,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朝陽地區(qū)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也可以對唐朝時期佛教的發(fā)展窺見一斑。在朝陽工程機械廠出土的《蔡須達墓志》中記載,“坐而誦經,酷愛法門,終身未娶,與父暉舍宅造寺”,“所有資材,并入功德”,“尊崇慧業(yè),敬愛法門”,“行坐誦經,不離于口。波若未遍,已悟真空。涅槃不盡,先知佛性”。此墓志銘一方面表現出佛教在唐代已經逐漸平民化,影響著人們的日常飲食起居;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此時民間修建佛教寺院的盛行。

        作為遼西柳城 (朝陽)人的唐代高僧帝示階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独m(xù)高僧傳·帝示階沙門傳》中記載,貞觀年間,帝示階在逃往高句麗的途中撿到一尊小銅佛,然后每日供奉。帝示階到達高句麗后被認為是唐朝派來的奸細而被抓,并將被處死。但連砍數刀后卻不見其有任何損傷,于是高句麗人便問其原因。帝示階回答,可能是每日供奉的佛像保佑,并拿出佛像給大家看。只見佛像背上有三道刀痕,于是高句麗人便認定此佛像為神物。帝示階從此開始出家為僧,到各地宣傳佛法,影響甚為廣大。此段史料的記載從側面說明朝陽地區(qū)佛教對朝鮮半島佛教發(fā)展所起的推動作用。

        四、遼代

        遼代是朝陽地區(qū)佛教最為鼎盛的時期,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佛教,到圣宗、興宗、道宗時達到頂峰,并成為國教。遼代寺院經濟飛速發(fā)展,皇帝、貴族、信眾的自愿布施,官方的“寺院二稅戶”制度,民間的“千人邑社”組織,考選僧才制度,都促使佛院人力、物力、財力得到保障。統(tǒng)治者為了實現政治穩(wěn)定與經濟發(fā)展,還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對外貿易與交流的政策,特別是對中亞和西域地區(qū),如對西州回鶻、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等王朝的安撫管轄,從客觀上推動了佛教在絲綢之路的傳播。朝陽地區(qū)的佛教發(fā)展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時期,迄今可考證的遼代塔寺就有56座,遼代經幢50余個。

        塔原本是古印度埋葬佛祖釋迦牟尼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筑窣堵坡,后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我國。所以塔這種建筑形式,本身就是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產物。遼寧是全國遼塔最多的省份,而朝陽則是遼寧擁有遼塔最多的地區(qū),現存的就有14座。遼塔的最大特征就是精致的浮雕造像,而造像中有藏傳佛教的五方佛、金剛杵、法輪、梵文咒語,也有手持樂器的伎樂俑和飛天,這些造像都有明顯的西域風格。伎樂俑手中的琵琶、豎箜篌、鈸等樂器都是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而飛天的形象與敦煌莫高窟中飛天的風格相似。飛天本源于印度,在我國莫高窟中大量出現,遼塔的浮雕中有飛天和伎樂俑,也說明此種造像藝術是受絲綢之路的影響。

        遼代曾兩次重修北塔,重葬佛祖舍利,并更其名為延昌寺塔。1988年清理朝陽北塔天宮時,出土了大量帶有明顯異域風格或是舶來的佛教文物,其中有釋迦牟尼舍利、薩珊王朝玻璃碗、金蓋瑪瑙舍利罐、波斯琉璃瓶、蜻蜓眼琉璃珠、金舍利塔、七寶塔、鎏金銀塔等。(圖5)這些文物說明佛教文化在遼代是以貿易往來為載體,與歐洲和中亞地區(qū)進行交流的一種傳播方式。同時,北塔大量蜻蜓眼的出現反映了西亞地區(qū)對眼睛的崇拜,以及佛教文化融入契丹少數民族文化的過程。南塔附近遼代石宮出土的18顆錠光佛舍利、3件玻璃瓶、《佛舍利銘記》志石等文物,也都是絲綢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的產物。朝陽地區(qū)大量遼代佛教文物的出土,不僅體現了遼代朝陽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和興盛,更體現了當時中西貿易交流的盛況。

        圖5 北塔出土文物

        除了南北塔出土的舍利外,根據《遼史·道宗本紀》和塔頂石露盤的記載,北京翠微山靈光寺內的佛牙舍利是朝陽北票耶律仁先之母“大遼國公尚父令丞相大王燕國太夫人”鄭氏于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辛巳,置佛骨于招仙浮圖”,此舍利為釋迦牟尼佛靈牙舍利。北塔、南塔、翠微山出土的這些佛祖舍利,都表現了佛教文化在朝陽的傳入與輸出,也體現了朝陽在遼代佛教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信仰的篤定。

        遼代佛教在朝陽發(fā)展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藏傳佛教密宗的傳入。北塔地宮和天宮發(fā)現的大量遼代密宗遺物,諸多遼塔浮雕上的密宗佛像,朝陽縣南雙廟千佛洞的統(tǒng)和二十三年《大悲陀羅尼咒》斷碑,遼墓如趙匡禹墓中出土的密宗法器金剛杵(圖6-1)和西上臺古墓中出土的金剛杵指環(huán)(圖6-2)等,都說明當時朝陽密宗的傳入,且延昌寺即為東北地區(qū)弘傳密宗佛法的中心。

        經幢是隨著密宗的傳入而形成的佛教產物,其起源于西藏和印度等地,是由旌幡演變而來的,原放在寺院附近用于供奉佛祖或消災祈福,傳入中國后逐漸衍生出另外一種功能,即墓葬的陪葬物。朝陽地區(qū)就出土了大量的遼代密宗法陀羅尼經幢。這些墓幢一般為六角或八角形,上面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經文或佛像等,以用于超度亡靈。(圖7-1)此外,部分遼墓中還出土有周元通寶,此種錢幣為五代十國時期后周所造,是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滅佛時將全國的銅佛像熔化后鑄成的錢幣,后佛教信眾認為此種錢幣為佛祖的象征,有辟邪的功效,于是紛紛收藏并葬于墓中。

        圖6 遼代密宗遺物

        圖7 遼代佛教遺物

        在與佛教頗有淵源的西上臺遼墓中,不僅出土有一套刻制精美的石函、14塊刻有佛經的石板(圖7-2),而且還出土了佛教特有的法器——影青凈瓶(圖7-3)和銀扣影青瓷缽。凈瓶亦被稱為“軍持”,源于印度,是梵文的音譯,是大乘比丘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主要用于飲水或盥洗,后演變?yōu)榉鸾坦┓畹钠骶?。凈瓶造型的形成原因是僧侶們在沿絲綢之路取經或傳播佛教時,經常經過沙漠、戈壁,一路上野外水源少且水臟,而凈瓶上面的小孔是飲水口,側部口是進水口,在使用時用手抓住頂部從側口進水,可以保證飲水口的干凈,而且還有利于水中雜質沉淀后飲用,細高頸的設計則是為了防止在行走過程中水向外飛濺。后來凈瓶逐漸成為佛教的一種法器,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也有出現。隨著此種器物的不斷流傳,最后成為平民信眾家中的擺設物。缽也是僧人游走的必帶品之一,主要是一種食器,隨后演變成法器。因此朝陽遼墓中凈瓶和缽的出現,都能從其緣由上體現絲綢之路佛教的傳播以及朝陽地區(qū)佛教文化的傳入。

        五、明清時期

        明代的佛教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世俗化,統(tǒng)治階級雖然也信奉佛教,但是遠沒有遼金元時期那么尊崇,佛教更大的作用是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喇嘛也不再擁有更多的特權,只是在宗教地位上給予優(yōu)待。在此時,受政治經濟的影響,東北地區(qū)的佛教重心開始東移,轉向阜新一帶。而此時則有大量的藏傳佛教喇嘛沿絲綢之路來到朝陽地區(qū)宣傳佛法,使得藏傳佛教的信仰在佛教發(fā)展中占主導地位,同時也帶來了天文、醫(yī)學、哲學、建筑技術、宗教文藝、手工藝等相關知識與技能,推動了朝陽地區(qū)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清代朝陽地區(qū)有一個特點就是佛教寺院眾多,僅可考證的清代藏傳佛教寺院就有200多座,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但是佛教的盛行和大批的信眾也使得朝陽地區(qū)勞動力和生育率銳減,人口急劇減少。

        在明清時期,朝陽地區(qū)從西域來了許多活佛和喇嘛,將藏傳佛教沿絲綢之路傳入,并且隨著他們的到來,朝陽地區(qū)佛教寺院的建筑也明顯帶有西藏、甘肅等地藏傳佛教的風格。明代東部蒙古封建主察哈爾部圖們汗、喀喇沁部昆都倫汗邀請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來到喀喇沁地區(qū)傳法,并修建寺院。乾隆年間,甘肅德瓦胡圖克圖的活佛在七道泉子鄉(xiāng)建吉祥法輪寺。清代喇嘛羅卜僧素納秦格楞在南雙廟千佛洞外石崖下修建佛堂。

        元代土默特部從貝加爾湖、阿爾泰山東歸來到大同一帶,到了清代遷移到遼寧地區(qū),朝陽北票和阜蒙有大批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遺民。他們篤信藏傳佛教,生活習俗、衣著打扮與當地人迥異,并且興建佛教寺院,所以土默特部的到來也推動了藏傳佛教在朝陽的發(fā)展,特別是格魯派的傳入。朝陽博物館藏清代蒙文版《八千頌》經書(圖8)就是蒙古族文化與藏傳佛教文化在朝陽地區(qū)融合與傳播的佐證。經海寺內珍藏的康熙帝賜給陳福喇嘛的 《甘珠爾經》,經卷目錄用藏、蒙古、滿、漢四種文字印成,經文部分全部為藏文刊印,也體現了藏傳佛教與蒙古族文化、滿族文化、漢文化在朝陽地區(qū)的傳播與交融。

        朝陽縣章吉營子村的宏觀寺在清代以喇嘛刺繡而聞名于東北地區(qū),也帶動了朝陽周邊地區(qū)喇嘛刺繡工藝的發(fā)展,促進了佛教經濟的貿易和佛學的交流與宣傳。這些刺繡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刺繡貢品,以藏傳佛教造像為主;另外一種是佛教裝飾品,以佛教日常用品為主。朝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藏經筒,筒為空心,內裝有紅緞地繡護法經幡,針腳細密,質地精良,佛像刺繡栩栩如生。(圖9)此件文物,不僅可以看出當時朝陽地區(qū)喇嘛刺繡技藝的高超,而且也是佛家經濟貿易發(fā)達的證明。

        朝陽博物館館藏佛像近300尊,其中大部分為明清時期的銅造像。這些佛造像的相貌特征、衣著、法器、手勢等,有明顯的印度、尼泊爾、西藏等地的藝術風格,大部分為藏傳佛教造像,可見在明清時期朝陽地區(qū)佛造像風格受西域影響,已經形成非常獨特的藝術模式。

        圖8 清蒙文《八千頌》經書及內頁

        圖9 藏經筒及內裝護法經幡

        上述朝陽地區(qū)的這些歷史文物,反映了在三燕時期,受絲綢之路的影響,佛教開始傳入朝陽地區(qū),并以民間的形式向朝鮮半島等地傳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陽地區(qū)已經成為東北地區(qū)佛教重地,以北塔為中心向東北地區(qū)、朝鮮半島傳播佛教經學的局勢初步形成。在隋唐時期,一方面,朝陽地區(qū)佛教受來自陜西等中原地區(qū)佛教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向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傳播,東傳佛教的中心已基本形成。在遼代,朝陽地區(qū)佛教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時,藏傳佛教沿絲綢之路開始傳入朝陽地區(qū)。在明清時期,隨著東北地區(qū)佛教重心的東遷,朝陽地區(qū)失去了佛教中心的地位,佛教輸出能力開始減弱。藏傳佛教在朝陽地區(qū)的發(fā)展逐漸占主導地位。雖然朝陽地區(qū)的佛教傳入從考古發(fā)現來看要晚于中原地區(qū)近300年,但是從三燕時期佛教發(fā)展狀態(tài)來看應遠遠早于這一時期。同時,可考證的朝陽地區(qū)佛教輸出例證也較為薄弱。因此,朝陽地區(qū)的文博工作者應從考古發(fā)掘中不斷發(fā)現佛教因素,為朝陽地區(qū)的佛教傳入與輸出提供更多佐證。

        猜你喜歡
        佛教文化朝陽佛教
        從佛教文化遺存看天水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性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美是童年朝陽
        迎朝陽
        科教新報(2021年22期)2021-07-21 15:09:05
        阮春黎 迎著朝陽,一直跑
        海峽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04
        佛教藝術
        不許耍賴
        從佛教文化中汲取精進的智慧
        民族大家庭(2016年3期)2016-03-20 14:52:26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佛教文化的內在結構與價值取向提升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蜜桃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诱惑第一页| 91精品国产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区免费看| 黄色av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三区北岛玲|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麻豆| 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色av天堂九九| 男女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天堂自拍|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 香蕉视频一级片|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人妻|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激烈的性高湖波多野结衣 | 日韩无码电影|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夜夜爽| 国产欧美日韩网站| 精品蜜桃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美腿福利一区二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精品成人影院| 四虎影视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欧美色资源| 综合亚洲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 久久午夜伦鲁鲁片免费| 青青草骚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