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
也許有人會那么說:“一個作品的成功,有許多原因。其一是文字經(jīng)濟、不浪費、自然,能親切而近人情,有時雖有某些夸張,那好處仍然是能用人心來衡量,用人事作比較。至于矯揉造作,雕琢刻畫的技巧,沒有它,不妨事?!闭垎栭w下:能經(jīng)濟,能不浪費,能親切而近人情,不是技巧是什么?所謂矯揉造作,實在是技巧不足;所謂雕琢刻畫,實在是技巧過多。是“不足”與“過多”的過失,非技巧本身過失。
文章徒重技巧,于是不可免轉(zhuǎn)入空洞、累贅、蕪雜、猥瑣的駢體文與應制文產(chǎn)生。文章不重技巧而重思想,方可希望言之有物,不作枝枝節(jié)節(jié)描述,產(chǎn)生偉大作品。所謂偉大作品,自然是有思想、有魄力、有內(nèi)容,文字雖泥沙雜下,卻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的作品。技巧被詛咒、被輕視,同時也近于被誤解,便因為,一,技巧在某種習氣下已發(fā)展過多,轉(zhuǎn)入空疏;二,新時代所需要,實在不在乎此。社會需變革,必變革,方能進步。徒重技巧的文字,就文字本身言已成為進步阻礙,就社會言更無多少幫助。技巧有害于新文學運動,自然不能否認。
唯過猶不及。正由于數(shù)年來技巧二字被侮辱、被蔑視,許多所謂有思想的作品企圖刻畫時代變動的一部分或全體,在時間面前,卻站立不住,反而更容易被“時代”淘汰忘卻了。一面流行觀念雖已把技巧二字拋入茅坑里,事實是,有思想的作家,若預備寫出一點有思想的作品,引起讀者注意,推動社會產(chǎn)生變革,作家應當做的第一件事,還是得把技巧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