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孫亞玲
早上八點半,車子出了商州城,拐上高速公路,向洛南急呼呼地駛?cè)ァ?/p>
公路沿著山勢彎來彎去,好像總有盤不完的道,繞不完的山。兩邊是茂密的山林,郁郁蔥蔥。從車窗望去,那透亮的天,就像望不到邊的藍色海面上漂泊著幾艘潔白如雪的帆船。閉上眼睛,仿佛整個身心都是空的,只有車外那片藍天,純潔、清爽。
下了高速,在鄉(xiāng)間小道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經(jīng)多次打聽,終于來到位于秦嶺深處的洛南縣石坡鎮(zhèn)李河村。
六月天,上午十點已經(jīng)驕陽似火。一行人繞過村民東一戶西一戶的房子,越過房后已經(jīng)結(jié)籽的油菜地,終于看見一條蜿蜒盤旋的小路橫在面前。
這是一條原始山路,路面不足一尺寬,犬牙交錯地鋪滿青色的巖石皮,和被來來往往行人踩得圓溜溜的鵝卵石。路邊幾乎沒有樹木,游人都是無遮無擋地裸露在大太陽底下。倒是路邊的酸棗刺、野藤蔓和狼尾巴草長勢旺盛。
太陽肆無忌憚地烘烤著山谷,也炙烤著我們,空氣中蒸騰著野花、小草的清香,耳邊回響著幽幽的鳥鳴,還有身后那只不知何時跟上來的黃狗。
天熱得難受,擦汗的紙巾都能攥出水來。好不容易走到一排用暗黃色石頭壘成的約一米多高的石墻跟前,上邊是一片平地,崖畔有兩棵正結(jié)著青皮的核桃樹。大家緊走幾步折到樹下,卸下背包,大口喝著礦泉水補充能量。黃狗也走累了,臥在我們面前吐著長舌,可惜沒有食物喂他。我是農(nóng)村長大的,從小愛爬樹,這會兒手腳癢癢,便噌噌噌地如猴子般上了那棵粗點兒的核桃樹。還真是站得高,望得遠。收入視野的是翠油油、綠旺旺的灌木植被,似油畫般展現(xiàn)在對面山間,山下村民白墻紅瓦的房子錯落有致,各居一隅。門前粉的、白的、紅的木槿花也正開得艷麗,即將成熟的麥子如黃毯子般鋪向遠處。這里是韃子梁的第一道山門遺址。
翻過同樣用暗黃色石頭壘的一米多高石墻的第二道山門遺址,已是十二點多了。大家都感覺辛苦,走得比剛才慢了許多,說話的勁頭也減少了許多,只要看到山路邊有遮陰的大樹,就撲過去喝水、歇息。同行的一位攝影朋友喘著粗氣告訴大家:“翻過這座山頭,再往上走200米,就是第三道山門,過了第三道門,韃子梁就到了?!?/p>
喝飽水,擦干汗,剛才濕透的衣服也不再粘在身上,大家又吭哧吭哧地繼續(xù)往上爬。經(jīng)過一個90度的拐彎,進入一堵2米多高的石頭墻,眼前豁然開朗,原來是到了一處群山環(huán)抱的老村落里。這村落自然不是山下的現(xiàn)代建筑水泥瓷片樓房,而是用石頭壘起來的石頭房子。
“韃子梁,石板房,石板底子石板梁,石板柱子石板墻,石板豬圈石板廊……”因了這首盛傳在洛南的民謠和這個“石頭房”的神奇?zhèn)髡f,我們一行人頂著毒辣辣的太陽來這里一探究竟。
石頭房子四周植被郁郁蔥蔥,門前屋后有杏樹、桑椹樹、蘋果樹,還有叫不上名來的野花野草。這些石頭房子早已經(jīng)荒廢,當(dāng)然也就沒有裊裊升起的炊煙。石頭房子都是順山勢而建,門前的臺階、墻體、房頂上的瓦片,都是用當(dāng)?shù)厥寰偷厝〔拇罱ǘ?。進出、連接房屋之間的小路也是用石板砌成。有正房、廂房、廚房、雞鴨窩棚、牛羊豬圈,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石頭,有深褐色的、杏黃色的,中間偶爾還夾雜著深青色的,有10多厘米厚的長方形石塊,也有3厘米薄的石片,相互層層重疊整齊地排列著。這些歷經(jīng)百年不曾倒塌的石頭房舍,看上去簡單而結(jié)實,美觀而粗獷。
在村落最中間,有一處看起來比較寬敞雄偉的房子,聽說是當(dāng)時韃子梁部落首領(lǐng)居住的地方。從石頭壘砌的2米多高兩側(cè)帶有石柱的第一道門樓進去,左手是三間廂房,里邊還有村民生活用過的木板柜、木犁耙、木斗和馬瓢。右手是用整個石頭鑿成的足有15平米貯蓄雨水的石窖。過了二道門,是一片更平坦寬敞的大院子,正對面是一排五間的石墻、石頂、石臺階的正房,以安全、規(guī)模來看,這里應(yīng)該是部落首領(lǐng)議事的地方了。正房左右各有三間廂房,是首領(lǐng)孩子和貼身護衛(wèi)的住所。正房門楣上飾有兩個雕花護爪,兩扇木門被一把生銹的鐵鎖把守。我戴著一頂粉紅色貼絲花的折疊禮帽,穿著豆青色針織短袖,描眉擦粉涂口紅,站在屋檐下吊著的一只竹籠旁拍了張照,竟然沒有一丁點的違和感,反而將現(xiàn)代和遠古融為一體,古樸而優(yōu)雅。
田野還在,嫩生生的小草旁若無人地生長著,鹼畔的桑椹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伸手摘來一把倒入嘴里,酸酸甜甜的,只是染黑了雙手。野杏還是青的,如鵪鶉蛋般大小,咬一口酸得人齜牙咧嘴只好扔得老遠。
坐在石碾休息的時候,同行的商洛朋友介紹說:“韃子”是對蒙古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代稱。在秦嶺深處腹地洛南“韃子梁”這種規(guī)模龐大的獨特石板房民居,與當(dāng)?shù)貍鹘y(tǒng)的土墻木樓閣兩層民居相差甚遠,的確讓人不可思議。據(jù)說:當(dāng)年一股厭倦飄泊、兵困馬乏的元兵殘部行至洛南,羨慕當(dāng)?shù)貪h民族安居樂業(yè)的和平日子,便在遠離土著人的這處僻壤山梁上就地取材,用滿山遍野特有的石板修門樓、筑墻體、做瓦片,建造成堅實耐用的石頭房舍。他們扎根在深山,開辟荒地,繁衍生息,從此告別了連年征戰(zhàn)、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故而當(dāng)?shù)厝吮銓⑦@里稱為“韃子梁”。這個傳說能從元朝詩人楊宏道“馬蹄踏破洛南川,回首山城一片煙”記錄元軍入侵洛南的詩句中得以印證。
歷經(jīng)800余年滄桑,幾乎被時間遺忘的這處石頭房舍群——“韃子梁”,已隨著時間的更迭,歷經(jīng)風(fēng)風(fēng)雨雨倔強地留存于歷史的長河中,在悠悠歲月中敘說著那段和當(dāng)?shù)貪h人和諧共處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當(dāng)我的思緒還廝殺在這片如碉堡般的石頭墻石頭房間,想象著遠古的韃子人為逃離刀光劍影、鼓角錚鳴的戰(zhàn)場而偏居這里時,陳老師揚了揚手中撿來的用竹篾編織的?;\嘴說:“趕緊下山,太曬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