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媚
摘要:本文所要探索與學習的客籍先賢——鄒魯(1885—1954),他是中山大學創(chuàng)辦人,擔任該校校長多年,一生經(jīng)歷重在政治與教育。鄒魯?shù)乃枷胱疃啾徽J可的是在中國近代教育史的貢獻。本文緊跟當下反腐勢潮,試著從他生平與貢獻的角度,挖掘鄒魯豐富的思想遺產(chǎn),以期為現(xiàn)實廉潔思想研究服務。
關鍵詞:鄒魯;生平;中國文化教育;貢獻
一、簡要生平
鄒魯(1885—1954),幼名澄生,以“天資魯鈍”,自改名為魯,號海濱,廣東大埔縣茶陽城里人。他出身貧寒,從小飽讀古書,立定“成為圣賢豪杰”志向,后因感到科舉教育的誤國誤民創(chuàng)辦學校,進而萌生革命思想,走上救國救民的道路,一生輾轉(zhuǎn)奉獻于政治與教育,建樹頗豐。享年70歲,1954年2月13日,鄒魯因腦溢血病逝于臺灣臺北寓所,后葬于天母山。
二、鄒魯于世的貢獻
(一)對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踐行功德
傳統(tǒng)儒家思想,注重以仁為本,重視自他生命內(nèi)涵的成長教育,提倡內(nèi)圣外王,各安其位,循禮而行的生命價值。因為儒學的思想高度,引導著后人要志存高遠,并要為實現(xiàn)高遠的道而持之以恒。古人有云“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事不可成?何人不可作?”鄒魯一生正是為這個高遠的志向,從小立志,后從事革命為了救國救民,從事教育也是為了革命為了救國救民,連“退而求學”乃至于病養(yǎng)期間,也是秉著養(yǎng)精蓄銳、厚積待發(fā)的態(tài)度,矢志不渝當年志,非常鮮活地將傳統(tǒng)儒學思想用他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而實踐出來,雖不為圣卻也成賢。傳統(tǒng)儒學文化在塑造人格魅力上的功效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打破了以往對傳統(tǒng)國學八股、刻板的印象,也引起我們對“錢學森之問”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教育哲學思想所帶來利與弊的反思。這是探討與挖掘廉潔思想根源性問題的關鍵,也是分析鄒魯廉潔思想從生處的重點所在。
(二)為救國救民從事革命事業(yè)的貢獻
1.鄒魯從政為救國救民的思想高度和實踐行動。鄒魯從政為救國救民的思想高度和實踐行動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nèi)ネ诰蚺c學習。他從讀韓山書院就加入同盟會,民國二年任眾議院議員,護法戰(zhàn)爭中任粵軍義勇軍司令、兩廣鹽運使,后來歷任暫代大總統(tǒng)職權、財政廳長、官銀錢局總辦、國民黨“一大”中執(zhí)委、青年部長、后任國民黨中常委、國府委員等,一生從政任職諸多,但無一次是以己私欲“為官”的,在他眼里“革命是救國救民神圣工作,不容用任何理由來推諉”。拒絕、堅決是鄒魯在革命生涯中最為顯著的關鍵詞,他是名聲在外的“革命急先鋒”,儒雅的外表下是一顆堅定的革命之心,他有著堅定的執(zhí)行力。所以我們會看到北伐時與炸彈共眠的“鐵膽英雄”鄒魯,看到在討伐袁世凱時期據(jù)理力爭的“捋虎須議員”鄒魯,還會看到北平“擴大會議”上反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先鋒人物鄒魯,又可以看到兩次拒絕日本人土肥原游說卻轉(zhuǎn)而“聯(lián)蔣抗日”的鄒魯,等等。他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信奉者,是反對獨裁的先鋒人物,也是中國國民黨黨史編撰者。尤其是他對革命思想的完成、宣揚、維護與身體力行所展現(xiàn)出來的功績讓人難忘,因此被譽為“將中國革命所奉行的三民主義列為思想教育內(nèi)容的第一人”。
2.鄒魯從政為救國救民的時間表。
1885-1902(0-18歲)由于受家庭教育的長期感化,私塾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鄒魯早早地就具有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堅定的革命志向。
1903-1906(19-22歲)先后加入革命組織中和堂、中國同盟會、興中會,解到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革命的心愿有了著落,此后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
1912年(28歲)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后追隨孫中山左右,在護國戰(zhàn)爭、護法戰(zhàn)爭、北伐和彈壓陳炯明'叛亂等中屢建功勛,深受孫中山器重。
1914年(30歲)任東京“國民雜志”編輯。反香港,赴南洋,運動討伐袁世凱。
1916年(32歲)國會重開,北上參加。
1917年(33歲)隨孫中山南下廣州護法,任中華民國軍政府財政部次長。
1918年(34歲)任粵軍代表,留粵籌餉。
1920年(36歲)策動討伐粵桂系。
1921年(37歲)任兩廣鹽運使,策動討桂。
1922年(38歲)主張恢復國民八會。任孫中山大總統(tǒng)特派員駐港策動討伐陳炯明。
1923年(39歲)五人全權代行大總統(tǒng)職權之一,后任廣東省財政廳長,政績卓著,被譽為“理財經(jīng)綸手”。
1924年(40歲)在國民黨“一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兼青年部部長。
1925年(41歲)北上侍疾,孫中山先生病逝后,攜遺囑回廣州。
1926年(42歲)在上海主持西山會議派之中國國民黨中央。后國民黨“二大”會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案》,受開除黨籍處分。
1927年(43歲)完成《中國國民黨史稿》巨著。參與組織中央特別委員會。
1927-1931年(43-47歲)由于國民黨老右派反對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從事反蔣活動。
1932年(48歲)重長中山大學,開始他八年的辦學生涯,同時擔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
1935年(51歲)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蔣介石對日態(tài)度迫于內(nèi)外壓力轉(zhuǎn)而強硬抗日,鄒魯“倒蔣”口號隨之轉(zhuǎn)為“擁蔣”,在國民黨“五大”,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委和國府委員,會上呼吁國人,共赴國難。
1936年(52歲)西安事變,力疾北上入京。
1937年(53歲)七七事變,由粵進京,共赴國難,隨政府入川。
1938年(54歲)參加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主張全國上下在三民主義旗幟下,按照大會通過《抗戰(zhàn)建國綱領》,進行抗日斗爭,并開始撰寫《中國國民黨黨史紀要》。
1939年(55歲)擔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在八年抗戰(zhàn)中身居鄉(xiāng)里,除了參加國民黨、政、軍的主要決策外,主要精力用于抗日宣傳,著有《抗戰(zhàn)與心理》等文章。
1942-1943年(57-58歲),擔任國民政府委員。在國民黨中央全會上,先后提出戰(zhàn)后和平原則、召集國民大會實施憲政等議案。
1944年(59歲)被國民政府授予一等景星勛章。
1945年(60歲)國民黨“六大”當選中央委員和常委。
1946年(61歲)任監(jiān)察院委員。
1948年(63歲)去臺灣任中評委。
1949年(64歲)蔣家王朝覆滅,隨蔣介石去至臺灣。
1950年(66歲)任國民黨評議委員,但卻是“位尊無權”。
1954年(70歲)蔣介石為鄒魯慶祝70壽辰,于右任親題“開國尊云老,傳經(jīng)翊圣謨”相贈,后病逝于臺北寓所。
(三)對中國文化教育的貢獻
1.鄒魯一生熱心教育事業(yè)。他信守教育的目的自始至終都是要謀人類的幸福,曾在世界大學會議斥責德國法西斯教育政策使“現(xiàn)在的教育,做了侵略家的工具”,指出“一定要從改造教育哲學的基礎開始,把仁愛的學說,代替物競天擇學說,把互助的學說代替階級斗爭的學說”。鄒魯接掌教育重擔后,不負眾望,扭轉(zhuǎn)了瀕于破產(chǎn)的廣東教育,還創(chuàng)辦了一所辦學規(guī)模為國內(nèi)一流,學術研究水準與清華、北大并列的中山大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具備新思想新理念的優(yōu)秀青年。在20世紀20年代,國家正處在政治沒有上軌道的局面,而教育卻呈現(xiàn)出很強的后來者居上的特點,大約用了10年的時間,中國的現(xiàn)代化教育從建立到躋身世界著名大學,不可不為之驚嘆!鄒魯當屬這個“驚嘆”的奠基人之一。為此,他被學術界尊譽為“嶺南高等教育之開創(chuàng)者”,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2.鄒魯對文化教育貢獻的時間表。
1903年(19歲)韓山書院求學時,因為不滿傳統(tǒng)舊館的方式辦學,四塊鷹洋創(chuàng)辦辦了一個新式學堂——大埔樂群中學,并附設一個小學,開大埔民辦學校之先河;
1906年(22歲)到師范學堂繼續(xù)求學時,由于對學堂初興,師資嚴重不足,師范學堂很少的不滿,以自己的100多塊錢為基本創(chuàng)辦經(jīng)費,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努力, 以120塊光洋在廣州成功創(chuàng)辦潮嘉師范學堂;
1923年(39歲)任國立高等師范學校校長。
1924年(40歲)孫中山任命鄒魯為廣東高等師范、國立廣東大學(中大前身,鄒魯奉命將高師、法政、農(nóng)專合并)校長。因堅持教育經(jīng)費獨立,與當局產(chǎn)生矛盾,后去職。
1928年(44歲)因政壇失意而環(huán)游世界二十九國,歷時11個月,留心考察各國教育狀況,認識到中國教育與社會服務脫節(jié),為此提出教育改革計劃。
1932年(48歲)冬復任中山大學校長,歷經(jīng)多項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使中山大學成為當時國內(nèi)科系、設備、師資最為完備的學府。同年,擇定中山大學新校址石牌,制定長期建校計劃,四處奔波,形神俱悴(?。?。
1933年(49歲)春動工至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建校第三期工程被迫停止。此時,中山大學新校已初具規(guī)模。
1936年(52歲)出席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舉行的世界大學會議暨海德堡大學建校550年紀念會,在36國代表中,被推薦為第一位做報告并被公推致閉幕詞,會上被授予海德堡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40年(56歲)因病辭去中山大學校長職務。
1945-1948年(61-64歲)出版《我對于教育之今昔意見》《澄廬文選》等文集。
鄒魯一生著作等身。著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國國民黨黨史》《漢族客福史》《環(huán)游二十九國記》《教育與和平》《舊游新感》《回顧錄》《澄廬文存》《澄廬詩集》等大量著作。他晚年的鄉(xiāng)居生活也筆桿不輟,不忘著書立說。除了著書外,或?qū)懽?,或作畫,興致所至,偶亦吟詩,其詩如其人,豪氣逼人,其畫也神來,超凡脫俗。
【參考文獻】
[1]汪龍麟,張仕英.他們揭幕辛亥革命:鄒魯.不折不扣"反對派"[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0.
[2]陳哲三.鄒魯研究初集:鄒魯大事年表[M].華世出版,1980.
[3]袁光明.大埔縣歷史文化叢書[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4]鄒魯.鄒魯自述:“鄉(xiāng)居生活”[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