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刑事案件異地審判,其目的在于排除案外因素干擾,保障司法公正。異地審判在實踐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造成訴訟遲延,增加被告人訴訟負擔,異地補充核實證據不便等問題。結合指定管轄的現有規(guī)定,構建“異地法官本地審”模式,由犯罪地辦案機關負責案件偵控工作,上級法院指定管轄后,受案法院選派法官前往犯罪地審理案件,以此有效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司法成本,方便訴訟參與人參加訴訟。
關? 鍵? 詞:指定管轄;異地審判;司法成本;訴訟負擔
中圖分類號:D915.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0)02-0121-09
作者簡介:王崇(1992—),男,黑龍江安達人,遼寧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
2018年11月8日,王成忠涉嫌民事枉法裁判案在被告人曾任職的遼源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由此產生的“刑庭庭長審民庭庭長”話題,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熱議。庭審開始后,王成忠及其辯護人提出管轄異議,認為本案不應由遼源市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合議庭遂宣布休庭。2018年11月22日,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決定將王成忠案的第二審指定由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負責,該案是我國有公開報道的第二審程序指定管轄第一案。被告人王成忠在2017年9月17日被批準逮捕,直到2019年4月30日,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王成忠案開庭審理,自被告人提出管轄異議至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間隔近半年,這段時間里,被告人處于被持續(xù)羈押的狀態(tài)。在該案中,上級人民法院決定異地審判本是為調整不當的管轄關系,卻在無形中加重了被告人的訴訟負擔。自2001年“慕馬”案以來,人民法院多次通過指定管轄處理高官犯罪案件,異地審判已經成為我國司法常態(tài)。誠然,異地審判能夠有效排除當地權力干擾和人情障礙,滿足實現司法公正的現實需要。然而,當異地審判的案件數量逐漸增多,這種審判方式的弊端就會顯現出來。
一、異地審判的負面效應分析
《刑事訴訟法》第27條規(guī)定:“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管轄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將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管轄?!碑攲徟泄茌牪幻鲿r,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某一下級人民法院管轄;雖然管轄明確,上級人民法院認為案件在犯罪地審理,可能存在影響司法公正的因素,也會通過指定改變管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沒有充分解讀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的具體情形有哪些,只是簡單表述為“案件涉及本院院長需要回避等原因”和“在必要時”。有學者在總結司法經驗后,將其系統(tǒng)概括為:“一是為防止權勢和社會關系影響而改變管轄。二是因偵查、控訴力量調配以及其他‘特殊情況而改變管轄。如經濟犯罪案件為防止地方保護主義而通過指定改變管轄。三是因原管轄公安機關及其人員(主要是其負責人)需要回避而改變管轄等。”[1]我國在第二審程序指定管轄的案件并不多見,王成忠案尚屬先例。異地審判的案件,由于辦案程序的復雜性和辦案地點的特殊性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異地審判容易導致訴訟遲延?!缎淌略V訟法》基于訴訟經濟和司法便利的考慮,以“犯罪地為主、居住地為輔”作為刑事案件管轄的一般原則。作為地域管轄原則的例外和補充,異地管轄的程序相對繁瑣復雜,法律確定的辦案主體需要重新調整,容易消耗更多的時間成本。有些異地偵查、異地起訴的案件,也會出現公安司法機關之間溝通協(xié)調不暢的情況,進而產生訴訟遲延。一是案件移轉導致訴訟遲延。案件進入審判階段后,被告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管轄異議或是人民法院發(fā)現存在本院不宜管轄的情形,人民法院要將相關情況呈報上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認為確實存在管轄人民法院不宜審理的情形,指定該案由其他人民法院審理。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后,需要將指定管轄決定書送達原管轄人民法院和受案人民法院。對于公訴案件,原管轄人民法院要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并將案卷退回。人民檢察院收到后,需要將案卷材料移送至與受案人民法院同級的人民檢察院,受案人民檢察院經過閱卷、了解案件情況后,向受案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受案人民法院經過庭前準備后,才能開庭審理。由此可見,異地審判不僅意味著辦案單位的變更,案件的追訴程序將更加復雜,從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至受案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往往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一般而言,較之本地審判,異地審判案件的訴訟周期更長。二是公安司法機關銜接不暢導致訴訟遲延。除上級人民法院決定異地審判外,有些案件會因異地偵查預先決定異地審判。我國法律確定了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基本原則,在各自負責的訴訟階段,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有權進行各種訴訟活動。因刑事訴訟是偵查在先,起訴次之,審判在后,很多重大、敏感、不宜在當地偵查的職務犯罪案件,在偵查階段便會被指定異地管轄,案件起訴至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同意接受案件并啟動審判程序,就會出現異地審判的情況。有學者在總結分析實務問題后發(fā)現,公檢法機關協(xié)商指定管轄的意見并非總能達成一致,實踐中公檢法機關互不承認相對方指定管轄的效力,甚至拒絕受理相對方指定管轄的案件等情形大量存在。[2]如果審判機關對偵查機關、起訴機關的指定管轄不認可,就會產生公安司法機關之間溝通銜接不暢的問題。當案件被起訴至人民法院時,有的人民法院認為偵查機關或檢察機關的指定管轄對己沒有約束力,不接受審前階段的指定管轄決定;有的人民法院認為本院沒有管轄權或是存在其他客觀原因不愿受理案件。當這種僵局出現后,訴訟活動只能停滯,辦案單位和當事人等待協(xié)調處理的結果。如安徽省阜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原院長劉家義受賄案,安徽省高級人民檢察院指定淮南市中級人民檢察院管轄該案,案件起訴至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后,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表示不愿意審理該案。隨后,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改變指定管轄,決定由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負責審理該案。當公安司法機關之間存在銜接障礙,無論是辦案單位溝通協(xié)商還是上級人民法院另行指定管轄,都會妨礙訴訟效率,導致訴訟遲延。
第二,異地補充核實證據存在不便。在庭審過程中,人民檢察院需要補充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須的證據時,應當自行偵查收集證據。在必要時,可以要求偵查機關協(xié)助或是書面要求偵查機關補充提供證據。如果案件的偵查單位是犯罪地偵查機關,異地審判會產生偵查、起訴、審判單位不在同一行政區(qū)域的情況,三機關之間缺乏體制上的工作銜接關系,異地人民檢察院要求犯罪地偵查機關補充證據,可能會出現偵查機關不配合的情況。如果是偵查機關異地偵查,繼而起訴至人民法院的案件,偵查終結后,人民檢察院在審判階段要求補充證據,偵查機關一般會對再次趕赴異地取證表現得比較消極。此外,《刑事訴訟法》第196條第1款規(guī)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合議庭調查核實證據,有時需要到犯罪地了解案件情況。案件在異地審判,意味著合議庭成員要前往犯罪地調查核實證據,會給審判工作帶來不便。
第三,異地審判加重被告人的訴訟負擔。訴訟負擔是“由于被懷疑、被控告實施了犯罪行為,在確定刑事責任的訴訟過程中被迫接受國家權力的要求與限制的承擔?!盵3]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承受的訴訟負擔會涉及人身自由及財產權利的臨時剝奪和限制。為防止發(fā)生新的社會問題,保證追訴活動的順利進行,法律允許人民檢察院對涉嫌犯罪的人予以逮捕。有學者對2013年-2017年303萬份生效刑事判決進行過統(tǒng)計,在以逮捕人數除以刑事案件被告人總數計算逮捕率后發(fā)現,我國這幾年的逮捕率分別為66.01%、64.64%、64.51%、62.33%和60.38%。[4]此外,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提供的數據,2018年全國各級人民檢察院共批準逮捕各類犯罪嫌疑人1056616人,提起公訴1692846人,逮捕率為62.42%。[5]可以看出,很多異地審判案件的被告人在進入審判階段時已經被批準逮捕。在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原管轄人民法院移送案卷材料,受案單位訴訟準備的同時,其人身自由一直被限制。如果公安司法機關之間出現銜接問題導致訴訟停滯,庭審遲遲不能啟動,被告人只能在被羈押的狀態(tài)下等待開庭通知。由此可見,異地審判引起的訴訟遲延,延長了被告人的審前羈押期限,甚至出現超期羈押的情況,明顯加重了被告人的訴訟負擔。
《刑法》關于折抵刑期的規(guī)定,可以作為被告人審前羈押的補償方案?!缎谭ā返?7條規(guī)定:“有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執(zhí)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zhí)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碑敺ü傩嫘唐诙嘤趯徢傲b押期限時,可以適用折抵刑期規(guī)定補償被告人;若被告人應被執(zhí)行刑期少于先前羈押期限,便有可能出現“逮捕綁架判決”的現象。“逮捕綁架判決”是指法官的“量刑活動并沒有依照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而是比照被告人的審前羈押期限來量刑。由于審前羈押的普遍性以及訴訟拖延的客觀存在,這種情況經常發(fā)生?!盵6]存在“實報實銷”這種解決方案,訴訟拖延、超期羈押的現象就有了補救措施,被告人會因此被判處過重的刑罰,其只能被動地承受各種不利的訴訟后果。
第四,異地審判的第二審案件,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產生新的難題。在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王成忠案第二審程序指定管轄之后,有學者表示擔憂:如果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訴訟活動如何繼續(xù)進行?[7]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1款規(guī)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過審理后,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三)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睂τ诘谝粚彸绦蛟诒镜貙徖?,第二審程序在異地審理的案件,如果第二審人民法院在經過審理后,以原判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為由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將會產生新的管轄難題?!鞍l(fā)回原審人民法院”是案件回到第一審人民法院,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理后,被告人不服第一審判決的,有權提出上訴;同級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判決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出抗訴。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上訴和抗訴案件的審判主體,是第一審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即原第二審人民法院。但原第二審人民法院存在管轄不當的事由,不宜負責第二審程序。此時,案件的第二審程序該如何進行?如果為預防出現程序難題,要求受案人民法院不能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將會侵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而且,對于那些無法查清事實,應當發(fā)回重審的案件,受案人民法院將無法處理。如果再次指定管轄明顯重復之前的訴訟行為,直接由發(fā)回重審的人民法院負責二審又于法無據。
二、“異地法官本地審”的基本構架
解決異地審判存在的問題,要從問題的根源異地辦案為切入點。與目前指定管轄案件采用的異地審判不同,有學者曾提出“異地法官當地審”的構想,即“按照現有的指定管轄制度選定‘審判法院,由指定的‘審判法院指派法官前往犯罪地法院組成合議庭審理案件?!盵8]盡管案件在犯罪地審理,但合議庭成員來自異地,同樣可以避免當地社會壓力和不良關系的干擾,保證審判活動的公正。同時,本地辦案能夠避免案件過度遲延,有利于被告人及時接受審判。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已有“異地法官本地審”的相關規(guī)定,如第234條第3款規(guī)定:“第二審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上訴、抗訴案件,可以到案件發(fā)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币源苏f明“異地法官本地審”已經具備立法基礎和司法可行性。正如有學者所言:“如果措施得力,對于可能影響審判的消極因素加以隔離,在本地審判也可以實現司法公正的最終目的?!盵9]
第一,審判地點在犯罪地人民法院,合議庭成員由受案人民法院確定。在上級人民法院將指定管轄決定書送達被指定的人民法院后,受案人民法院需要指派法官組成合議庭前往犯罪地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一般的刑事案件需要三名具有審判資格的法官組成合議庭,受案人民法院再確定一位法官作為審判長主持庭審活動。合議庭成員不區(qū)分承辦人與非承辦人,三人共同負責案件的審判工作。有些需要人民陪審員參與合議庭的案件,對于人民陪審員的選取,有學者認為,應當從犯罪地基層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人民陪審員從當地選取可以協(xié)助外來法官了解案件背景,幫助審判員抵制外界干擾,并表達人民群眾的意見,使得外來法官在當地審案不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10]對這一觀點,筆者持有不同意見。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同為合議庭成員,對案件的裁判結果會產生重要影響。我們之所以選擇異地法官,是希望屏蔽當地案外因素對裁判活動的干擾。如果選擇本地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依然有可能影響指定管轄案件的審判效果。對于“異地法官本地審”的案件,如果需要人民陪審員與法官組成合議庭,受案人民法院應當在本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選取確定。
第二,犯罪地人民法院應當積極協(xié)助異地法官完成審判工作。異地法官到達犯罪地人民法院后,其審判活動需要以基本的工作條件為基礎,因此,犯罪地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協(xié)助。犯罪地法院要向異地法官提供案卷材料,安排與本院法官同等的辦案場所和設備。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進行庭外調查核實的,犯罪地人民法院需要提供車輛和交通路線。除此之外,犯罪地人民法院應當指派一位法官助理,協(xié)助辦案法官完成庭前準備工作和審判活動。審判人員認為需要召開庭前會議的,法官助理要協(xié)助召集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和代理人參加。對于疑難、重大、復雜的案件,合議庭成員意見有重大分歧的,應當報受案人民法院審委會討論決定。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屏蔽本地社會環(huán)境對審判活動的干擾,最大限度地實現司法公正。如果犯罪地與受案人民法院所在地距離較遠,在犯罪地人民法院的設備支持下,合議庭成員可以通過遠程視頻向審委會匯報。
第三,打破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法院的地域一致性,由犯罪地人民檢察院向受案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以地域管轄為原則有助于司法機關就近辦理案件,及時準確查明事實,順利完成刑事追訴,同時方便訴訟參與人參加訴訟活動。當某些案件存在特殊情形,不宜在本地審理時,將其轉移至異地審判有利于實現司法公正。指定管轄以公正審判為目的,異地審判是司法機關為追求公正運用的方法,但目的公正不能證成方法公正。無論是在犯罪地審理的案件還是異地審判的案件,控審機關都保持著地域對應。以地域管轄原則確定辦案單位,同一案件中行使控審職能的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自然會歸屬于相同行政區(qū)域。作為地域管轄之例外,如果對指定管轄的案件依然強調地域對應,改變管轄人民法院的同時調整履行公訴職能的檢察機關,就會影響刑事案件的進程。在司法機關看來,異地審判能夠排除案外因素干擾,保證司法公正。被告人可能會問:追求司法公正為何要以增加訴訟負擔和放棄及時審判權為代價?在人民法院變更管轄時,本地檢察機關已經對案件情況有充分了解,并進行過大量的訴訟準備活動。即使調整管轄人民法院,案件依然由犯罪地人民檢察院負責控訴工作,更加符合訴訟效率的要求。
第四,人民檢察院認為受案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時提出抗訴的,或者被告人提起上訴的,根據不同的案件情況,第二審程序應有所差別。如果犯罪地人民法院和受案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相同,無論案件是否被指定管轄,負責第二審的人民法院不會發(fā)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受理與審判程序可以適用《刑事訴訟法》關于第二審程序的規(guī)定。若犯罪地人民法院和受案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不同,第二審程序需要繼續(xù)采用“異地法官本地審”的方式進行。被告人通過受案人民法院上訴的,受案人民法院應當將上訴狀和案卷材料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被告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后,應當通知下一級人民法院移送案卷。第二審人民法院收到案卷后,決定不開庭審理的,在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后,可以逕行裁判;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理的,需要在犯罪地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進行庭審活動?!爱惖胤ü俦镜貙彙卑讣目貙彊C關所在的行政區(qū)域不同,人民檢察院認為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需要跨地域提出抗訴。犯罪地人民檢察院應當通過受案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書,并且將抗訴書抄送至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受案人民法院收到抗訴書后,應當將抗訴書和案卷材料移送至上一級人民法院。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案件,由犯罪地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提供辦案場所,受案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派員組成合議庭前往犯罪地審理。
第五,允許對特定案件第二次指定管轄。這種情況僅限第一審程序在犯罪地人民法院進行,第二審程序采用“異地法官本地審”,合議庭以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為由,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案件。為防止案件再次出現第二審人民法院不適當的問題,原審人民法院在重新審理并宣告裁判后,被告人提出上訴或同級人民檢察院抗訴的,原審法院應當逐級上報至前次指定管轄的上級人民法院并說明情況,該上級人民法院應作出第二次指定管轄決定,由將案件發(fā)回重審的人民法院再次負責第二審程序。上級人民法院指定后,受案人民法院選派合議庭成員前往原審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
三、“異地法官本地審”的優(yōu)勢
很多富有新意的程序改良方案,往往基于對法律規(guī)定及司法現狀深刻的思索。公正和效率是現代司法的兩大價值目標,訴訟活動應當追求兩者總量的最大化。當我們構想“異地法官本地審”的方案時發(fā)現,很多異地審判的良好效果,通過異地法官在本地審判的方式同樣可以實現,因為“異地法官本地審”具有異地審判無法比擬的天然優(yōu)勢。
第一,“異地法官本地審”能夠提高訴訟效率,有利于被告人及時接受審判。“動態(tài)的法律程序是時間的藝術,正義的實現伴隨著時間維度的要求?!盵11]訴訟活動應當符合程序正義的標準,訴訟及時性是程序正義的價值內核之一,體現訴訟及時性就要將案件進程把握在“過于急速和過于緩慢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tài)?!盵12]追訴程序的及時推進是刑事訴訟人權保障價值的重要體現,即使是被指定管轄的案件,被告人同樣希望盡快結束法律責任不確定的狀態(tài)。完成刑事追訴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一般來說,案件的訴訟周期與當事人投入的時間成本呈正相關。如果那些繁瑣的程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簡化,訴訟效率自然會有所提高。對被告人而言,過于遲延的接受審判,本身就是一種非正義?!豆駲嗬c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款規(guī)定:“在審判對被告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時,任何被告人完全平等地享有以下最低限度之保障:……受審時間不被無故拖延……”在刑事訴訟中,參與訴訟的主體有強弱之分,履行追訴職責的國家機關是強者,當事人(尤其是被告人)會呈現出弱者的姿態(tài),其人身自由往往被限制,權利受到壓縮。我們從弱者的視角關注《刑事訴訟法》,是從保障個人的自由權利方面著眼,注重限制國家專門機關的權力,督責這些機關承擔起保障或者不妨害個人自由權利的責任。[13]在強大的國家司法機關與弱小的被追訴者之間的利益權衡中,法律應當對這種天然不平等加以平衡,注重強化對弱者的照顧。迅速審判權是被告人享有的一項權利,我們不能因異地審判有利于實現司法公正,就以案件移轉和程序銜接為由過度延長辦案期限,因為一旦某個辦案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極有可能會影響被告人接受審判。既然改變管轄會不可避免地造成訴訟遲延,我們就要選擇對當事人影響最小的審判方式。指定管轄案件采用“異地法官本地審”的方式,審判地點保持不變,原管轄單位與受案單位之間無需轉移案卷材料,無需擔心辦案單位之間存在銜接不暢導致訴訟停滯的問題。
第二,“異地法官本地審”更加符合訴訟經濟的要求。任何制度的運行都是有成本的,國家需要投入一定的司法資源去支撐刑罰權的運轉。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投入刑事訴訟的社會資源總是有限的,這就要求任何理性化的刑事訴訟程序在設計和運作上都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合理性,必須符合投入最少而收益最大的效益規(guī)律。[14]如果我們不考慮訴訟經濟的要求,便可以無限制地為追求實體正義而消耗經濟成本。然而,這樣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即使國家每年會為司法機關增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難以趕得上處理刑事案件的費用增長。我們能做的,便是尋找科學的制度設計和高效的運轉方案,在追求正義目標不變的情況下,節(jié)省經濟成本。對于異地審理的案件,原管轄單位與受案單位之間要移送案卷和證據材料;合議庭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對證據有疑問,要前往異地調查核實;為保證被告人在開庭時到案,對已經被批準逮捕的被告人,看守所要轉移其至異地羈押,這些訴訟活動都需要國家財政提供經濟支持。若案件在本地審理,控訴機關不變,會節(jié)省案件流轉的時間和成本,國家只需要負擔合議庭成員的往來交通費,異地住宿費等花銷,經濟支出較之異地審判會明顯減少。
第三,“異地法官本地審”方便訴訟參與人參加訴訟。犯罪地通常是被告人的居住地,也是被告人的羈押地。為保證案件在異地審理時被告人到庭,已經被批準逮捕的被告人,需要在開庭前被轉移至異地羈押;少數沒有被逮捕的被告人,在收到人民法院傳票后,應當自行前往至異地人民法院接受審判?!缎淌略V訟法》第61條規(guī)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并且查實以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焙芏嗍煜?、了解案件情況的證人都是在犯罪地生活、工作,為滿足《刑事訴訟法》關于證據資格的要求,證人必須趕赴異地出庭作證。但由于各種原因,證人出庭率在我國一直不高,如果再要求證人異地出庭作證,可能會導致其產生消極情緒,本就不高的證人出庭率會變得更低。此外,提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為行使訴訟權利或追求訴訟利益,也要參與庭審過程。有的刑事案件相對復雜,需要開庭多次才能審理終結,這就需要訴訟參與人多次前往異地人民法院參加訴訟。案件由異地法官在犯罪地人民法院審理,能夠方便訴訟參與人參加庭審,特別是有利于證人出庭作證,其無需為往返兩地舟車勞頓而擔憂。
第四,“異地法官本地審”有利于發(fā)揮刑事審判的教育和警示功能。刑事審判的重要功能是對社會的教育和警示,以實現預防犯罪的目的。[15]犯罪行為發(fā)生后,會對當地群眾產生或多或少的消極影響,尤其是本地人民法院不宜審理的特殊案件,往往會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如果案件被移送至異地審判,便有可能出現審判地群眾對案件不關心,犯罪地群眾又無法感知審判進程的情況。刑事案件在本地審理,當地群眾可以參與庭審旁聽,監(jiān)督審判活動。同時,有助于人民法院向其宣傳法治理念,發(fā)揮刑事審判教育公眾、預防犯罪的功能。
余? 論
“異地法官本地審”挑戰(zhàn)了控審機關的地域對應。異地法官前往犯罪地法院審理案件,本地檢察機關履行公訴職能,人民法院只能與本地檢察機關對應和銜接的工作機制將發(fā)生改變,辦案單位之間從地域對應轉向級別對應。這種突破現行規(guī)定的做法看似令人難以接受,但在審判中心主義的框架下,這種審判方式完全符合指定管轄對公正的要求。審判中心主義強調審判程序具有自治性的功能,一切裁判事實結論均應來自于審判程序本身。[16]同一級別不同地區(qū)的檢察機關業(yè)務素質相當,均具備代表國家支持公訴的工作能力,只要保證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在審判階段通過庭審方式解決,誰來負責控訴活動對案件的裁判結果沒有影響。盡管案件在犯罪地人民法院審理,組成合議庭的法官來自異地,審判主體具備客觀居中履行職能的現實條件。除本地法官不宜審理的案件外,還有哪類案件可以采用“異地法官本地審”?如人民法院在公訴案件庭前準備時發(fā)現不屬于本院管轄,需要退回人民檢察院變更管轄的,或是多個人民法院均有管轄權的案件,在必要時,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移送至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的,對這些情形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與此同時,是否允許出現控審機關地域一致級別不一致的情形,如第二審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公訴案件,由充分了解案件情況的下級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庭??偠灾?,根據個案情形選擇合適的管轄方案,會更有利于實現形式和實質的雙重正義。
【參考文獻】
[1]龍宗智.刑事訴訟指定管轄制度之完善[J].法學研究,2012,(4):176.
[2]周常志.刑事案件指定管轄制度的完善[J].人民檢察,2008,(3):24.
[3]楊明,張云鵬.論預期刑事責任對訴訟負擔的影響[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6):67.
[4]王祿生.論刑事訴訟的象征性立法及其后果——基于303萬份判決書大數據的自然語義挖掘[J].清華法學,2018,(6):130.
[5]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張軍 2019年3月12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官網,http://www.spp.gov.cn/spp/gzbg/201903/t20190319_412293.shtml.
[6]王彪.刑事訴訟中的“逮捕中心主義”現象評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4,(2):76.
[7]郭爍.評王成忠案指定管轄:訴訟法理是法律解釋之根本[EB/OL].微信公眾平臺,https://mp.weixin.qq.com/s/ZXa AN2- f5wRuvXVg9s4BVg.
[8][10]衛(wèi)躍寧.“異地法官當地審”更妥當——高管犯罪異地審判之檢討[J].人民論壇,2013,(2):55.
[9]任學強.論職務犯罪案件指定管轄決策機制的行政化及其矯正[J].河北法學,2018,(1):92.
[11]郭晶.刑事司法進程的四種調控模式評析[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5,(3):31.
[12]M.D.Bayles.Principles for Legal Procedure[J].Law and Philosophy,1986,(5):33-57.
[13]張建偉.從權力行使型到權力抑制型——刑事程序構造的重新設定[J].政法論壇,2004,(3):36.
[14]謝佑平,萬毅.法理視野中的刑事訴訟效率和期間:及時性原則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3,(2):49.
[15]龍宗智,白宗釗,譚勇.刑事訴訟指定管轄若干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3,(12):40-41.
[16]楊波.審判中心主義視域下刑事冤錯案防范機制研究[J].當代法學,2017,(5):136.
(責任編輯:苗政軍)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rial off-site of criminal cases is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extrajudicial factors and ensure judicial justice.While the trial off-sit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practice,it also has some drawbacks, which can easily cause litigation delay,increase the litigation burden of the defendant,and make it inconvenient to supplement and verify evidence from allopatry.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related to the emphasis on the regional correspondence of the prosecution and trial organs in China's jurisdiction system,and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of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mong public security,procuratorate and court of law.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provisions of designated jurisdiction,the mode of “l(fā)ocal trial of judges in different places” is constructed.The case-handling organ in crime plac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accusation of cases.After the higher court designates jurisdiction, the judges are appointed by the case-receiving court to try cases in the place of crime,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itigation efficiency,save economic costs and facilit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litigants.
Key words:designated jurisdiction;trial off-site;judicial cost;litigation bu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