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不抱有一絲幻想,
不放棄一點機會,
不停止一日努力
1931年,高仕錤從美國芝加哥大學醫(yī)學研究院畢業(yè)回國后,經(jīng)朋友推薦,應當時積極倡導“科學大眾化運動”的教育家陶行知的邀請,來到陶行知舉辦的自然學園工作。
由于當初在美國讀細菌學時,在學校做實驗感染了腦炎病毒,落下了嚴重的后遺癥,高仕錤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手腳幾乎失去了自我控制的力量,視力也很差。即使是這樣糟糕的身體條件,高仕錤仍然樂觀積極,來到自然學園工作非常開心,他說他所做的是科學強國夢,他喜歡致力于科學教育的工作,他要將科學下嫁到民間,使做工種田的人、撿垃圾的孩子、燒飯的老太婆也能享受近代科學知識。在自然學園,他通過大量的閱讀與搜集資料,撰寫了《微生物大觀》,從此便踏上了科普寫作的道路。
但在那個內(nèi)憂外患經(jīng)濟貧窮的舊中國,在自然學園雖說是工作,但大家都不拿工資,只是免費吃飯。盡管如此,高仕錤仍是一腔熱情揮灑科普新篇。曾有醫(yī)院、醫(yī)大邀請他擔任領導、組織科研,但他覺得通過科普文章向大眾推廣科學知識更加迫切,更有意義。因為留美的經(jīng)歷使他看到,美歐等一些國家之所以強大,就在于他們科學的發(fā)達,因此,他寧愿不要官不要錢,也要宣傳科學知識,普及科學知識。為這,他索性將自己名字中的“人”和“金”字旁去掉,他說:“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睆拇耍案呤隋Z”成了“高士其”,成為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