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宇
10多年前,一個從鄉(xiāng)村考到北京的大學生,在一次企業(yè)贊助的免費畫展中,才第一次來到中國美術館。當她對記者說,這是自己第一次來到這樣的國家美術館時,卻遭到了記者的質疑。中國美術館的門票才十幾塊錢,用著上千元手機的大學生是不是有“賣慘”之嫌了。
這個大學生感到很委屈,她沒想到美術館的門票竟然這么便宜,她總感覺那些“高大上”的藝術生活離她太遙遠,所以她從沒想過要接觸。后來她明白,過去的貧窮給她留下的烙印,包括對“富人活動”的恐懼,包括對相關信息的不關注,使她陷入了所謂的“信息貧窮”。
實際上,這樣的事情會發(fā)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陷入“信息貧窮”也罷,太過懶惰也罷,出于各種原因,很多同學難免會對生活中的各種資源視而不見,甚至感到害怕進而逃避??傄韵忍幚砗醚矍暗娜蝿諡榻杩?,拖拖拉拉將很多原本更有趣、更適合自己的機會硬生生放過。假若如此,他們很難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
上中學時,學生都覺得念書辛苦,爸爸媽媽卻還總在耳邊嘮叨:要去北京、上海之類的大城市,要努力考上重點大學??删烤篂槭裁匆酱蟪鞘猩现攸c大學,很多同學并不明白,只是盲目遵從而已。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曾說“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我非常贊同。到大城市上重點大學為什么重要?因為它能為同學們提供更大的平臺、更多的優(yōu)質資源。
從進入復旦大學開始,我就非常喜歡參加各種類型的講座和活動,無論知乎網、人人網、豆瓣網還是校園論壇上發(fā)布的相關信息,只要有空閑時間,能搜索到的講座和活動我從不錯過。
不同地方的講座和活動風格差別很大。校園論壇上發(fā)布的講座,請來的多是學術巨擘,那些你通常是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大師,會就某個學術觀點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對剛進入大學,對學術道路好奇又迷茫的同學來說,先了解做學術的師長們的生活,能對學術研究本身有一個更感性的認識。而且在這類學術講座上,說不定會遇到讓你“腦洞”大開的話題,并認識未來的導師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有一個在北京大學學習政治、經濟、文化綜合專業(yè)的朋友,特別喜愛小動物,就是在一場關于“保護生物學”的講座上,他遇到了將畢生精力投入野生動物保護的導師。之后,我這位朋友放棄了到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諸多海外名校讀研究生的機會,毅然決然地投身于青海三江源生態(tài)保護第一線。
至于豆瓣網上的講座和活動,則要輕松、文藝很多。許多畫展、音樂劇、小劇場話劇的信息都能在上面找到。這些更有趣的講座和活動五花八門,但它們確實能讓你接觸到許多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領域。通過豆瓣網,我在其他大學聽過與設計有關的課程,在小劇場里追過同學自編自演的一些話劇,甚至跟著米其林大廚品鑒過各類甜品……許多默默在自己的領域中不斷創(chuàng)造的人,通過這些講座或活動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激情與堅持,讓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
大學之為大學,在于其擁有一種沒有疆界的學術精神,講座和各類活動顯然是達成這種精神的工具,它們拉近了我們與很多事物的距離。大學里的講座和活動或許不是每一場都適合我們,但其中必定有一些能深入啟示我們,甚至能讓我們因此而改變思想觀念和人生軌跡,讓我們與自己喜歡的未來相遇,在充滿無限可能的年紀里,找到自己的路。
在國外,很多名校畢業(yè)生常說的一句話是,讀大學就是聽一場接一場的講座,參加一場接一場的活動。如果你讀了大學卻沒聽過大學里的講座,沒參加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那簡直是求學生涯中的一大敗筆。比如在牛津大學,幾乎每天都有若干場講座在不同的場所舉行,除了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舉足輕重的嘉賓,身為普通學生,只要你有獨特的想法,同樣能夠登上講壇。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一個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學生是否充分利用了講座和各類活動這樣的優(yōu)質資源。
另外,從復旦大學畢業(yè)后到紐約大學求學,我還意識到中西方教育中一個非常大的差異。美國老師和學生都對前沿信息和研究無比敏銳,而中國高校似乎更側重“經典”教育。
在紐約大學,每次上課前,教授都會問學生最近發(fā)生了什么。每位同學都要說一些這周內發(fā)生的自己覺得最有意義的新聞,大家簡單進行一番討論后,教授才會切入課程主題。在紐約,國際關系的專業(yè)課程相比國內更具實踐性,我們會學習怎樣參加競選,怎樣幫助他人競選,會反復練習如何創(chuàng)作演講稿,并一遍遍地磨煉自己的演講能力。學校會通過全方位鍛煉,讓你成為一個能隨時派上用場的政治學人。
國外非常流行“早餐會”,在早餐時間里,他們會舉行簡單的新書發(fā)布會或小型交流會。不同領域的作者、學者會帶著自己的最新成果和感興趣的朋友們一邊吃早餐,一邊交流。這樣輕松的氛圍,使得那些平常讓人覺得晦澀難懂的話題都變得溫和起來。
我曾經參加過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一書的早餐推介會。這位憑借《人類簡史》網絡公開課掀起一陣人類史研究熱潮的學者,曾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到場參加他的早餐推介會的,一眼望去多是頭發(fā)花白的教授和學者。作為在場的最年輕的學生,我和大家坐在一張桌子上聊天,剛開始難免有些緊張,但輕松的氛圍很快讓我放松下來。和而不同的意見在早餐會中匯成涓涓溪流,讓我受益匪淺。
其實,無論是分享前沿資訊的早餐會,還是五花八門的講座和活動,都是學校和社會提供給我們的豐富資源。我們無論如何也要主動去探索和利用這些資源,比別人多一點兒信息,就多了一次成長的機會和進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