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晏賚
摘 要:在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要注重筆的用法,強調墨隨筆出,筆墨相互依賴、相互呼應,在勾、勒、皴、擦、點的同時進行烘、染、潑、積,相輔相成,形成描繪物象,展現(xiàn)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以獲得形神兼?zhèn)涞囊曈X藝術效果。
關鍵詞:山水畫;筆墨;寫生
中國山水畫主要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繪對象,也有房屋、小橋、人物在畫面中,形成于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獨立,北宋趨于成熟,是中國畫中一門重要的畫科,傳統(tǒng)上而言按畫法風格分類較多。在南北朝時期,宗炳的《畫山水序》是整個畫史上第一篇山水畫專論,他提出“暢神”這一觀念,即觀賞者在欣賞山水畫的過程中引發(fā)精神愉悅,從而進入超然境界。這一觀念的達成基于畫面筆墨展現(xiàn)出的感官效果和畫中所傳達的意趣。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的“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指出立意與筆墨的主從關系;北宋韓拙的《山水純全集》提到“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將筆和墨的關系區(qū)分開來;現(xiàn)代黃賓虹認為“論用筆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從筆出”,強調有筆有墨,兩者之間關系緊密,分量等重,不可偏頗。
一、從古代山水畫中感受筆墨情趣
水墨山水以山為德、以水為性,通過濃、淡、焦、干、濕五種墨色來描繪。隋代展子虔《游春圖》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山水畫,主要是以墨線勾勒出山石的形體和結構,再施以青綠,當時還無皴這一筆墨技法,樸拙而真切地表現(xiàn)自然景色。唐代王維所用“破墨法”,是將濃墨、淡墨融合,在畫面上將墨和水進行調和,使其有干濕濃淡的變化,從而表現(xiàn)自然景物的遠近枯潤,改單線平涂的畫法為墨色有深淺層次的畫法?!皾娔剿保丛谏剿媱?chuàng)作中運用“破墨法”,對原來的墨色進行滲透,根據(jù)畫面需求豐富畫面層次,突出筆墨之間的韻味,而非單一墨色深淺的對比?!捌颇边@一技法迅速升華了當時山水畫的筆墨意境,對于山水畫的發(fā)展有巨大貢獻。
北宋許道寧《漁父圖》用直條的筆墨皴染來表現(xiàn)山澗溪水奔流斷續(xù)匯成大河的景致,采用相對簡約的筆墨來展現(xiàn)江邊的山光水色,值得深思與借鑒。宋初,米芾、米友仁父子另辟蹊徑,獨創(chuàng)“米氏云山”,父子倆通過水墨云山點染山水,不求工細,自稱為“墨戲”,強調自身的筆墨意趣以及情景相融,用水墨淋漓來表現(xiàn)江南風光。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是“米氏云山”的完整體現(xiàn),畫中景物均未細致描寫,一切都籠罩于白云青靄之中,看不真切卻令人神往。北宋后期郭熙富有層次的墨色和“卷云皴”適用于表現(xiàn)北方山野的景致,在創(chuàng)作北方大山時可參考郭熙《早春圖》,嚴冬剛過,大自然復蘇的初春景色的微妙變化通過筆墨躍然紙上。南宋李唐的“斧劈皴”通過層層疊疊、大小各異的墨色皴染表現(xiàn)出勁爽濕潤的山石質感,突顯北方山野的清幽壯美。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是筆者對古畫進行第一次深入研究時所臨摹的作品,李唐晚年在技法上大膽探索和創(chuàng)新,其筆墨也更為精煉。
元代的山水畫更加突出山水表現(xiàn)的文學性和筆墨的情趣。趙孟頫所追求的“古意”是指其中的筆墨風格和藝術趣味,其《鵲華秋色圖》一改以往工氣,依據(jù)現(xiàn)實形象、融合自身感受進行創(chuàng)作,這一創(chuàng)作思路值得我們學習。倪瓚以側鋒干筆為皴,采用枯筆淡墨的“折帶皴”,其《漁莊秋霽圖》相對樸素,筆墨簡練,墨色清淺,筆墨干濕對比值得細看探究。
明代沈周、文徵明多用退筆,中鋒作小斧劈,用筆蒼勁秀潤,以水墨以及水墨淡著色引人注目。沈周謂:“丹青隱墨墨隱水,其妙貴淡不數(shù)濃?!逼洹稄]山高圖》氣勢宏大,筆墨堅實渾厚,畫面通過充實的筆墨顯得飽滿但不緊迫,反而清新空靈,具有生機,體現(xiàn)了筆墨意趣不在于多,在不同畫面創(chuàng)作的需求中找尋合適的筆墨多少。
清代王原祁在創(chuàng)作中多次暈染,層次豐富,筆墨濃淡相呼應,元氣淋漓,闡述了“用色”與“用筆”之間的關系,他注重繪畫創(chuàng)作中筆墨的獨立價值,并且將其進一步豐富?!斗旅返廊饲锷綀D》是王原祁的傳世之作,“設色即用筆用墨意,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今人不解此意,色自為色,筆墨自為筆墨,不合山水之勢,不入絹素之骨,惟見紅綠火氣,可惜可厭而已”,這是王原祁對前人繪畫理論和自己的作畫經驗的歸納和總結,這對于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是否急于上墨色之外的顏色有思考的意義。石濤主張用筆作皴,用線條的交錯表現(xiàn)山石的質感,擅長通過筆墨的相互配合產生“氤氳”的效果。他蔑視古法,強調作畫時要有革新意識,要做到借古以開今而不能泥古不化,這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也有一定啟發(fā),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要依從古法而繪制,可以有所創(chuàng)新,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當然并不是否認古法的精髓。石濤的《巢湖圖》有著圓潤流暢的線條和灑脫豐富的墨色,其中包含石濤對自身生活狀況的隱喻,有著他自己的生活內容。
二、近現(xiàn)代山水畫中的筆意
張大千與張善子創(chuàng)立了“大風堂畫派”,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家,在山水畫方面頗有成就,在技法不斷變化的同時始終保持中國畫的傳統(tǒng)色彩,畫面呈現(xiàn)出墨彩交輝的意境,老年時期他的筆墨變得簡淡,用獨創(chuàng)的潑墨山水來表現(xiàn)意境和感染力?!度章渖娇請D》是其1953年所繪的佳作,畫中山水境界頗有石溪意趣,在畫面中可以看到黃公望的主峰結構、王蒙皴法的細潤以及元人山水畫的構圖等,帶有張大千的風格,將自然山水與古人詩意相結合,并融入自我感受。張大千1976年所作的《江山晚興圖》是其晚年破彩畫的代表作之一,顏色筆觸之大膽值得我們學習,重墨染山頭,淡墨渲染云層,濃淡水墨相互映襯,透出山勢云層,其畫功的深厚展露無遺。
何加林是運用筆墨在不斷探索中表現(xiàn)不同的畫面,早期先從濃墨到干墨再到淡墨,其中夾雜些許青綠,再往后其筆墨有了“玉一樣”的特點,用筆變得靈動婉轉,墨色鮮活多變,畫面豐富細膩,人們能從中感受到煙火的氣息。何加林的創(chuàng)作主要來源于自身的生活經驗和面對大自然時的體會,多運用自身深厚的國學底蘊和從古畫中所學習到的筆墨感受來表現(xiàn)畫中古意。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他系統(tǒng)地運用水墨來進行寫生,他的創(chuàng)作源泉看起來永遠不會枯竭,一直到現(xiàn)在,何加林仍不斷在自然景物中尋找新的、不一樣的閃光點。
三、寫生——太行山
寫生是創(chuàng)作的一條捷徑,只有見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生發(fā)出內容和思想,并通過畫筆表現(xiàn)出來。在大山大水面前,筆墨與宣紙相互碰撞,感受枯濕濃淡、黑白虛實的萬千變化。寫生創(chuàng)作前對古畫進行臨摹是我們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的必由之路,通過臨摹有了對筆墨質量和審美標準的了解,感受古畫傳遞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畫中之意。不同古畫的氣息與意境大不相同,我們應當在臨摹時找尋與自身氣息和感受類似的畫面,這樣才能對之后的創(chuàng)作有一個明確的想法。筆墨中不管濃淡干濕都能表現(xiàn)畫中意趣,臨摹時針對適合的意趣進行思考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表現(xiàn)一個景致時如何去處理、如何與其他景致聯(lián)系,需要我們在臨摹中找尋答案。
上學期我們國畫選修班在河南安陽的太行山脈開展了為期11天的寫生活動。這11天中,在老師的帶領下,臨摹與寫生穿插進行,既在寫生中體現(xiàn)出臨摹時所學,又在臨摹中找尋寫生時遇到的問題,循環(huán)往復的訓練提升了自身的筆墨應變能力,充分將所學運用到寫生中,通過不斷的積累和消化,轉變?yōu)樽约旱乃囆g語言和筆墨意趣。第一眼見到太行山的山體時,腦海里便跳出“斧劈皴”這一技法,山體堅挺而有層次,在最初的創(chuàng)作中筆墨之間經?!按蚣堋保嗷ビ绊?,絲毫沒有美感,畫面中充斥著筆墨,導致畫面十分混亂。通過臨摹,逐漸學會了取舍,并非將大自然的景致全然相同的畫出來才是好的畫作,要“胸中有丘壑”,將所見的景致和自身的感受相結合,進而用酣暢淋漓的筆墨將其展現(xiàn)在宣紙上。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歷困難,解決困難,最后調整畫面,從而獲得一幅完整的山水畫,成就感只有投入進去才能獲得。在太行山的前幾日,多以游玩的心態(tài)看遍山山樹樹,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才能在畫面中有所體現(xiàn)。當然作為大三的學生不能一蹴而就,應當不斷地積累和探索。在畫太行山的山體時,筆者多用李思訓的“斧劈皴”,表現(xiàn)太行山質地堅硬的山體,用中鋒勾勒出山石的輪廓,以側鋒橫刮畫出皺褶,再用淡墨渲染。其中大斧劈、小斧劈相結合,豐富畫面,小斧劈表現(xiàn)山石細致的結構,大斧劈表現(xiàn)大塊山石,從而體現(xiàn)太行山蒼勁磅礴的氣勢。有了一定的結構之后,筆墨之間便更加具有趣味性,可點可積可染,也可用一些輔助材料做出不同的紋理。筆墨意趣中多關注“渴度”和“潤度”,在創(chuàng)作中要時刻注意筆墨之間的變化和質量。寫生的進步往往比單一臨摹的進步來得更快,創(chuàng)作更多的是通過寫生中積累的素材和感悟到的思想進行的。
四、結語
通過對山水畫的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感受到筆墨意趣并非簡單的干濕枯潤濃淡的表現(xiàn),更多的是繪畫之人將自身對大自然的感悟和自己的思想相結合,再通過筆墨表現(xiàn)出的一種趣味性和一種思路。創(chuàng)作中不僅注重技法,更要注重個人修養(yǎng)和內涵,提升筆墨修養(yǎng)的同時不忘提升文學修養(yǎng),在深入生活、走進大自然的過程中錘煉筆墨,結合時代精神,用筆墨紙硯展現(xiàn)有意境的作品,而非空洞的技法展示。學習筆墨意趣這條道路并無捷徑,只有在創(chuàng)作時不斷思考探究,才能逐步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使創(chuàng)作出的山水畫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婷婷.從何加林山水筆墨談我的山水創(chuàng)作:我的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實踐報告[D].贛南師范大學,2018.
[2]陳建軍.中國美術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3]李廣南.中國畫筆墨語言抽象性探究[J].山花,2011(4).
[4]方大鈞,方宏智.中國畫的筆墨觀[J].蘇州大學學報.2009(5).
作者單位:
上饒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