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寒松
摘 要:顧愷之是東晉著名畫家,又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卓越創(chuàng)建者。其理論包括《論畫》《畫云臺山記》《魏晉勝流畫贊》等,其中《畫云臺山記》主談山水畫,是一篇構思繪畫的設計方案的文章。文章通過對顧愷之畫論的研讀,就《畫云臺山記》中關于色彩的理念、特點以及運用等進行分析總結。
關鍵詞:顧愷之;《畫云臺山記》;隨類賦彩;隨心賦彩
眾所周知,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多種思想、多種文化交織、碰撞的時期,也是“人的自覺”及“文的自覺”的時代,《畫云臺山記》就形成在此大背景下。由于顧愷之生活在玄學盛行的時代,亦深受道家玄學的影響?!懂嬙婆_山記》取材于道教祖師爺張道陵(天師)七試弟子的故事。全文設計了三段山——東段、中段、后段。以中段的云臺主峰及天師與弟子為中心,構圖設計非常周到,一峰、一石、一崖、一岡,天空、倒影、布局、設色,如何布置人物、如何點綴鳥獸都有極為詳盡的闡述。筆者從色彩理念、色彩特點和色彩運用這三個方面闡釋《畫云臺山記》中的色彩。
一、《畫云臺山記》中的色彩理念
通觀《畫云臺山記》全篇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色彩的構思,文中首先寫道:“可令慶云西而吐于東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寫出了晴空里云與山相互掩映。接著轉入設色,天及水的顏色盡用青色渲染,以襯托晴空的太陽,但云稱為“慶云”,意為五彩祥云。《列子·湯問》有云:“慶云浮,甘露降?!睉c云也通卿云,在封建社會是祥瑞的意思,不難看出,作者的設色理念在一開始就體現(xiàn)出道家對自然的審美感受。緊接著“作紫石如堅云者五六枚”,“西連西向之丹崖,下?lián)^澗。畫丹崖臨澗上”,“凡畫人,坐時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鮮微”,“丹砂絕崿及蔭”,“可于次峰作一紫石亭立”,“后一段赤岓”,“其側壁外面,作一白虎”等等。從一開始大面積的青色山水,到后面的“丹崖”“紫石”“丹砂絕崿”“赤斫”“白虎”“彩衣”等等,其中以丹、朱及紫為主色,整幅作品使用了燦爛鮮明、賦彩艷麗的色調(diào)。顧愷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道家審美理念,是因為其深受佛家思想的影響。他的這種審美理念與前文所提他生活在玄學盛行時代,受道家佛家的影響不謀而合。此種色調(diào)當是為了寫出“仙山”景物燦爛,從而宣揚與道合真、形神俱妙、得道成仙的教義思想?!懂嬙婆_山記》的色彩安排和處理都緊緊圍繞道佛重彩這一中心展開。畫作的背景盡用青色,又有紅色的山崖、紫色的石頭、五彩的云,色彩絢麗明亮,與敦煌壁畫的顏色不盡相同?!懂嬙婆_山記》只是構思,并未畫出來,結合顧愷之的描述與他的作品來看,《畫云臺山記》應是青綠山水的開創(chuàng)者無疑(盡管只是作為人物畫背景,并未作為山水畫獨立存在)。
二、《畫云臺山記》中的色彩特點
山水畫始于重視設色,所以古時稱畫家為“丹青”(丹即朱砂,青乃藍靛,兩種顏色皆是繪畫常用的顏色)。古時設色是畫家們必備的基本繪畫技巧,《晉書》中有言,顧愷之“尤善丹青,圖寫特妙”,南齊畫家謝赫更是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中的第四法。
在說《畫云臺山記》中的色彩特點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下山水畫設色的發(fā)展歷程。顧愷之生活在魏晉時期,此時山水畫并未作為一門獨立的國畫畫科而存在,通常被用作人物故事畫的襯景。顧愷之當時的人物畫造型準確精細,色彩鮮艷富麗,他的山水畫作為人物畫背景,自然細密精致,絢麗多彩。從顧愷之的傳世之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中不難看出,人物設色注重朱色,山水設色注重青色和綠色。到了五代、北宋時期,山水畫趨向成熟,此時青綠山水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并且打開了新局面。除此之外,還出現(xiàn)了金碧山水、淺絳山水、水墨山水等,此時的用色強調(diào)水墨為主、淡彩為輔。
通讀《畫云臺山記》,再結合顧愷之的兩幅傳世佳作,即《洛神賦圖》《女史箴圖》,不難發(fā)現(xiàn),顧愷之山水畫設色特點是有勾勒、無皴法、色彩濃重,帶有明顯的平面韻味和裝飾效果。當時中國畫(包括人物畫及作為人物畫背景的山水畫)的著色注重事物的固有色,并非像西洋畫那般注重光影和明暗的變化?!懂嬙婆_山記》中的色彩構思主要是勾勒平涂的填充,雖沒脫離顏色鮮亮的藝術特點,但是文中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都有顏色之間的呼應,整幅畫作色彩和諧統(tǒng)一。文中的用色構思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不求斑斕,但求絢麗,注重色彩卻又不局限于色彩,用色特別講究沉穩(wěn)冷靜,注重色與色之間的和諧。
三、《畫云臺山記》中色彩的運用
(一)“隨類賦彩”
盡人皆知顧愷之畫論中的“以形寫神”,殊不知除此之外也應包括“隨類賦彩”。細讀《畫云臺山記》全篇,文中景物的色彩鮮艷明亮,富麗堂皇,變化有趣且又渾然一體。其中色彩大致上都是“隨類賦彩”“以色貌色”的。“彩”要“隨類”而“賦”,也就是說色彩要忠于客觀物象。當然,忠于客觀事物不等同于絕對忠于客觀事物,也不是絕對忽略作者本人對色彩的理解。
(二)“隨心賦彩”
絕對地、機械地、呆板地,絲毫不變通地去平涂一個客觀物體的顏色,這絕不是一位有思想的畫家的所作所為。用現(xiàn)代的技術來講就是一版復印機。在繪畫設色的過程中,繪畫者仔細洞悉物象的固有色,加以自己的生活閱歷和情感經(jīng)歷去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再遵循畫面的構成和需要,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將一幅帶有濃厚情感的作品展現(xiàn)給世人。依據(jù)顧愷之在《畫云臺山記》中所述,晴空碧水,盡用空青;絕崿山崖,則用朱砂;巖石樓榭,當用紫色……就像《山靜居畫論》著者方薰所說“設色妙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明慧人多能變通之。凡設色須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悉不能?;钣脛t神彩生動,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麗?!鳖檺鹬凇懂嬙婆_山記》這篇畫論中所講到的色彩搭配,顯然花費了足夠多的心思。雖然顧愷之以畫人物畫而被世人所熟知,但他留下的畫跡中卻常常出現(xiàn)山石草木、樓臺亭榭,其色彩搭配、置陳布勢也別具一格?!妒勒f新語·言語》中有關顧愷之的記載:“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筆其上,若云興霞蔚?!彼钥赡苷翘炫_山的風光。從這些詩詞句中能夠看出顧愷之在游歷山水時,對自然風景流露出的喜愛贊美之情,并將這種贊美與情感表現(xiàn)在他自己的畫作中。
(三)“隨境賦彩”
中國畫不像西洋畫那般講究光感、形體和空間,而是講究意境。既有意境,色彩便要隨“境”而賦?!懂嬙婆_山記》是一篇以道教張?zhí)鞄熎咴嚨茏訛轭}材的手記,文中有言:“畫天師瘦形而神氣遠?!笔钦f要把天師畫得清瘦些,畫出仙風道骨,飄飄若仙,高深莫測??梢姡髡呦胍憩F(xiàn)出一種仙人居住、山水清幽的意境,更想要表現(xiàn)一種人與自然相生相息的意境?!懂嬙婆_山記》這幅構思的山水畫,大范圍呈現(xiàn)出來的色彩是青綠色,青綠色既體現(xiàn)了自然的色彩,也體現(xiàn)了整幅畫作的靈氣。作者在寫下“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之前,也考慮到將客觀的自然景物和主觀的生命情調(diào)相融合。
在色彩的構思上,作者精巧地布色,既遵循了客觀物象的固有色,也結合了自身的游歷與情感,最后還結合了畫中人物的道家思想,色彩可謂燦爛富麗,實為一個神仙居所。如圖所示,云臺山(“云臺山”在我國有三處:一曰四川蒼溪縣,二曰江蘇灌云縣,三曰江寧陶吳鎮(zhèn),至于哪座山尚無定論。筆者以為應是四川蒼溪縣東南,因《太平寰宇記》有言:“云臺山一名天柱山,在四川蒼溪縣東南三十五里,接閬中縣界,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漢末張道陵在此學道,使弟子王長、趙升投身絕壑,以取仙桃。長等七試已訖,九丹遂成,隨陵白日升天?!保┑淖匀痪跋蠊倘缓苊溃灿衅涿篮悯r活的境界,但最終經(jīng)過顧愷之的再創(chuàng)造,才成就了畫的意境。
四、結語
從顧愷之《畫云臺山記》這幅創(chuàng)作手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畫家不凡的藝術功底。顧愷之在文章中不單單對色彩的設計用心良苦、殫精竭慮,在構圖的安排上也是用心用意,殫思極慮。從中我們還能夠感受到魏晉時期玄學道家思想占主流,顧愷之更是深受佛家影響,《畫云臺山記》中的取材、設色、布勢均有崇尚自然的痕跡。作者賦予一個簡單的道教故事深邃的構思、精妙的設色,更是把得道升仙的“美”融入其中,道家感性的美加上自己理性思維的創(chuàng)新,最終呈現(xiàn)出一幅手記留給世人。
參考文獻:
[1]李祥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朱良志.中國美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周積寅.中國畫學精讀與析要[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4]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