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牛,在人們心中它是憨厚老實巴交的,但有時它又是勢利的,經(jīng)不起誘惑的,愚昧的,比如材料中那頭牛。它開始時,不管那位哲學家用多大力氣拉,甚至用鞭子打,都不進那個它不想進的牛欄,但后來呢,卻經(jīng)不住農(nóng)夫手中的那一把青草的誘惑,為了那把青草,它竟然乖乖地進了它本不想進的牛欄。如果說這“欄”好比陷阱,這“青草”好比是誘惑,那么這牛不就是很經(jīng)不起誘惑的典型嗎?
為人,就不應該做這種經(jīng)不起利益誘惑的牛類的人。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牛類的人還少嗎?有多少人,他們不曾在敵人的槍彈炮火中倒下,經(jīng)受住了戰(zhàn)火的考驗,但在和平年代,卻經(jīng)受不起像“青草”般糖衣炮彈的襲擊,有的倒在金錢之下,有的倒在燈紅酒綠之中,有的被名利的韁繩捆綁得不能動彈。他們在一把把“青草”的誘惑之下,放棄了原則,無視法律制度,做了“青草”的俘虜,進了一個又一個本不愿進入的“牛欄”,做了一件又一件害人害己又害國的事情。所以,我們?yōu)槿司筒荒茏鲞@種“?!?。
擔任領(lǐng)導的,更應堅持原則,清正廉潔。但是,從古至今,有多少官員做到這一點?或許有些正義之士在為官前有種種抱負和理想,但最后還是經(jīng)不起“青草”的誘惑而違背了這些。為什么?我想還不是經(jīng)受不住官場中各種利益的誘惑,最終走上了貪污受賄之路。然而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違反法律者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能到了要受制裁的時候,他們才會醒悟,才會后悔,但是那有什么用呢?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當然,也有不少為官者就不為那般牛。包公,包青天,就是為官而不為那般牛的典型代表。包青天生活在宋仁宗時代,在那個錯綜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里,他不畏權(quán)勢,敢于沖破官僚、貴族、豪紳、惡霸編織起來的網(wǎng)絡,以不怕身敗名裂的勇氣,同貪贓枉法、敲詐勒索、任意欺壓百姓的貪官污吏作堅決斗爭,以“當一時的清官,只能為民造福一時;當一世清官,就能為民造福一世”的思想作為自己的為官準則。正因為包拯的清正廉潔,所以才能抵制住一把把“青草”的誘惑,所以沒有落入陷阱,一直受人們敬仰。
利益的前方是陷阱,如果每個人都能明白它并抵制它,那就不會有材料中那牛一樣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不能做材料中的那種牛。
點評
本文角度獨特,不錯。全文能圍繞題目,從材料出發(fā),聯(lián)系一些較為典型的事例,緊密地結(jié)合材料的要旨,很好地闡述了“為人要廉政,不要受利益的誘惑而喪失原則”的道理。
(指導老師:王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