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揚中市濱江幼兒園,江蘇揚中,212200)
3—6歲是兒童心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兒童民族情感、民族意識的啟蒙階段,幼兒園的課程應有深厚的地方文化根基,促進地方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的有效融合,深入挖掘地方資源對幼兒發(fā)展和文化傳承的獨有價值,讓幼兒在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時根植民族自豪感,使地方文化的精神得以傳承。
每個地區(qū)都有其獨特的地域環(huán)境、文化和生活。揚中市濱江幼兒園(以下簡稱“濱江幼兒園”)地處揚子江中的第二大島——揚中,這里四面環(huán)江、江鮮物產豐富,“蘆柳竹”工藝制品精湛。江島文化悠久,濃郁的江島文化熏陶著每一個幼兒。我們深刻意識到豐富的地方文化課程的開發(fā)應從幼兒的思維邏輯出發(fā),而不是從成人的思維邏輯出發(fā),應該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認識周圍的世界,在體驗探究與創(chuàng)造中感受小島魅力,積累生活經驗。“小島”是幼兒從小生活的空間,這里的一切對幼兒的認知發(fā)展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生活、學習能夠更好地完成個體社會化過程。同時,幼兒作為小島的一員,以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與小島共同存在。作為未來小島的主人,他們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能力和責任感。
那么,幼兒對小島了解多少呢?濱江幼兒園利用幼兒園公眾號向全園家長、幼兒發(fā)放了“樂游小島”倡議書,倡議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幼兒一起逛一逛家鄉(xiāng),尋找小島的江鮮美食、工藝制作、傳統(tǒng)風俗、歷史文化等,并用照片、視頻、繪畫等方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周一,幼兒就帶來了關于小島的圖冊、照片、繪畫作品,從西來橋糏塑文化藝術館到新壩渡江文化園,從油坊竹編到興陽江鮮養(yǎng)殖基地,等等。關于小島的記憶,在親子游的講解視頻、畫面擷景、手動記錄中復蘇,成為幼兒日常談論的話題。
區(qū)域游戲時,幼兒開始圍江堤、搭大橋、捏糏塑、畫河豚,他們對探秘小島的期待越來越迫切。教師在了解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采取靈活的組織形式,與幼兒、家長一起帶著心中的疑問和期待探尋小島的秘密。
尋找江鮮。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也是小島稻熟、水美、蟹肥的好時節(jié),這時的螃蟹膏厚、肉滿、油多無限鮮美,小班的幼兒基本上都吃過美味的螃蟹,但走進螃蟹養(yǎng)殖基地還是頭一回。當幼兒看到那么多揮舞著大鉗子的螃蟹時,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玩一玩,喂一喂,在探索過程中和同伴說一說螃蟹的外形特征、聽養(yǎng)殖員講一講螃蟹生活習性、學一學螃蟹的爬行方式等,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興奮不已。
品嘗螃蟹。揚中雖小但江鮮美食文化美名遠揚,家家戶戶都會幾樣螃蟹拿手菜,家長帶著自家制作的螃蟹菜肴來到班級一起分享,幼兒年齡雖小,點評起江鮮美食來卻是有模有樣。有的說:“蒸螃蟹最香、最好吃,就是有點難剝?!庇械恼f:“螃蟹湯可鮮了!”有的說:“螃蟹餛飩好吃,湯也是螃蟹味!”有的說:“我喜歡吃螃蟹豆腐,嫩嫩的、滑滑的?!庇械恼f:“螃蟹湯包里面有很多湯,要先吸湯再吃包子?!庇變籂幭嗝枋觯哉Z中充滿了喜愛之情。
創(chuàng)意螃蟹。在前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幼兒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嘴巴嘗,觀察螃蟹的外形特征,他們有興趣并愿意大膽嘗試用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作螃蟹。有的幼兒用螃蟹殼拓印螃蟹身體,再用筆添畫出螃蟹的眼睛和腳;有的幼兒用一次性餐盤做螃蟹身體,用夾子做螃蟹的腳和大鉗子;有的幼兒用雙手重疊按印出螃蟹;還有的幼兒用彩紙撕貼出螃蟹。體驗式學習過程讓小班幼兒獲得了更多關于螃蟹的經驗。
探秘竹編文化?!疤J柳竹”是小島的傳統(tǒng)三寶,竹編大師耿月新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他所創(chuàng)作的竹篾編畫已成為國禮,是小島特有的文化特產。中班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幼兒園隔壁的濱江小學,參觀那里的“民俗館”和“竹編大師工作室”,幼兒充分運用自己的已知經驗展開想象:竹子是怎么變成像頭發(fā)一樣的細絲的?竹子怎么能編出畫來?為什么這些竹子的顏色不一樣?竹子容易斷嗎?為什么這些工具都要用竹子做?
在大師的介紹下,幼兒了解到小島很多地方都有大片的竹林,聰明的小島居民用這種廉價易尋的材料做出衣食住行中所需要的各種物品,大到竹桌、竹柜、竹席、竹梯,小到竹籃、斗笠、筷子。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竹竿、竹片、竹筒、竹篾、竹絲都有著不同的用途,大家還分類記錄下了每種竹原料可以制作的物品。幼兒比較、分類、匯總的能力在體驗中有了新的提升。
好玩的竹子。參觀完“竹編大師工作室”,幼兒對竹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為了滿足幼兒的需要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美工區(qū)里,幼兒用超輕黏土、竹葉、竹筒制作創(chuàng)意花瓶;益智區(qū)里,幼兒用竹子的橫切片玩起了花樣拼圖;閱讀區(qū)有了《和竹子在一起》《有用的竹子》等繪本;科學區(qū)里,幼兒在用不同的材料測量竹竿的長度;運動區(qū)多了竹梯、竹跨欄、竹蜻蜓;種植角里幼兒用小竹竿圍成了柵欄;建構區(qū)多了高矮不一的竹筒材料,幼兒開始對竹子文化進行深度了解。
竹工藝“做”與“秀”。為了讓幼兒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幼兒園舉辦了一場“自然創(chuàng)想節(jié)”,鼓勵幼兒獨自或與家長、同伴合作。他們拼、貼、畫、編、敲“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有的幼兒把竹篾屑搓成球形,貼上眼睛、嘴巴、魚鰭,“小河豚”就活靈活現(xiàn)了;有的幼兒在撿來的竹筒片兩邊各粘上四個竹枝節(jié),再加上一對大竹丫,橫行霸道的“螃蟹”就制作出來了;各種竹片、竹圈加以天馬行空的線條組合而成的畫作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當幼兒的作品在幼兒園大廳展出時,家長們都驚嘆于幼兒富有想象力的創(chuàng)作。
走訪江堤。為了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小島的地理特點,教師帶領大班幼兒來到南江邊,大家實地參觀后了解到小島是長江中的泥沙經過千百年的沉積形成的?!袄蠋?,江堤為什么要修成馬路呢?” “老師,江堤為什么會修這么高呢?”教師回答:“這江堤是用來擋江水的,江堤上的這條公路叫堤頂公路,當江堤遇到險情的時候,人們就是通過這條堤頂公路運送物資的?!薄耙驗楝F(xiàn)在是旱季,當夏天或者漲潮的時候,這個斜坡就會被水淹沒?!庇變核坪趼牰?,他們把在江堤上的見聞一一畫了下來,做成了一本本“江堤游記”連環(huán)畫,投放到了閱讀區(qū)。
玩轉江堤。回到家,幼兒把自己的見聞講給爸爸媽媽聽,請他們幫忙記錄。從幼兒和家長的談話記錄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還是有很多疑惑:江堤為什么要修成斜坡樣的?江堤上的樹有什么作用?江堤上有動物嗎?江堤是怎么修建起來的?圍繞這些問題幼兒分工合作,有的和教師一起查閱書籍、資料,有的走進展館參觀了解江堤歷史,有的在沙池里做斜坡實驗,有的在洗手池里做防水實驗;有的在建構區(qū)搭建環(huán)島江堤。
江堤的秘密。幼兒自己動手在水池里用積木壘了一道江堤,放水后一會兒,積木就浮起來了。幼兒文文覺得是積木擺放方法不對,于是把積木橫放在水池里,再次放水,過了一會兒,積木又都浮起來了。再換個重點的東西試試呢?豆豆找來了易拉罐,在易拉罐里裝上水,壘成江堤。這次易拉罐沒有浮起來,可是水卻從易拉罐的縫隙里流了出來。還有什么可以試試呢?這次綿綿找來了太空沙,裝在袋子里做成沙包交錯壘好,這次沙包既沒有被水托起來,也沒有水從縫隙里流出來。幼兒發(fā)現(xiàn):原來修建江堤的材料不僅要有一定的重量還要密封不漏水,修建江堤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在參觀的過程中幼兒還發(fā)現(xiàn),以前的揚中人修江堤都是大家一起用肩膀挑泥、用推車推泥、用手搬泥,萬眾一心修筑起長長的江堤,保護了我們的家園。幼兒不禁感嘆:“以前的揚中人民真了不起!”身為小島一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活動進行到此,小島的魅力逐漸在幼兒幼小的心中生根、發(fā)芽。將小島的地域文化融入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xù)和動態(tài)的課程改革過程,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這些豐富的資源對培養(yǎng)幼兒的體驗學習、家鄉(xiāng)情感、審美情趣都是寶貴的財富,蘊含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財富將滋養(yǎng)新一代的小島娃。我們也將繼續(xù)挖掘地方文化中蘊含的自然教育、生活教育等內涵,將家鄉(xiāng)寶貴的資源運用到幼兒園課程中。“樂游小島”還在繼續(xù),帶著民族文化烙印長大的幼兒會更加充滿自信地走向未來。這是我們堅持和傳承的不變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