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俊成, 徐光年, 徐國梅
(皖西學院材料與化工學院 , 安徽六安 237012)
當代大學生有著樂觀自信、 敢于創(chuàng)新等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 但他們或多或少也存在嫉妒心強、 自私自利、 爭強好勝、 感情脆弱等心理問題[1]. 了解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 不僅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職責與義務, 同時也是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 成才的重要前提.
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 而其中大多數又是獨生子女, 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家人的百般寵愛使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驕傲自滿、 自私自利的心理.大學生活對他們而言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獨立, 雖然遠離了家人的呵護與照顧, 但他們從小養(yǎng)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而具有這種心理特點的一群年輕人在一起學習、 生活, 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小摩擦, 由于在家時沒有受過一點委屈, 也不知道相互忍讓.因此, 對同學間產生的小矛盾不能進行冷靜的思考及處理, 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向偏激.
在社會快速發(fā)展, 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 來自于家庭、 工作以及學習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大學生傳統(tǒng)的價值觀受到了現實社會中功利主義的強烈沖擊, 這使得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嚴重缺乏理想和信仰, 導致了“為了掙更多錢而活, 而不是為了最初的夢想而戰(zhàn)”的現象.傳統(tǒng)教育所傳遞的正面的價值觀與現實生活的巨大反差令這些正處在人生觀形成階段的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嚴重偏失.
愛心和誠信是為人之本, 而一些大學生恰恰缺乏愛心與誠信.如杭州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在交通要道進行飆車, 導致一名正常過馬路年輕人當場死亡, 事故發(fā)生時, 當事人并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 反而同他的同伴有說有笑, 這種對生命漠視的態(tài)度令人不寒而栗.另外, 受社會上“一切向錢看、 有錢能使鬼推磨”等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 使身處其中的大學生耳濡目染, 逐漸養(yǎng)成了好逸惡勞、 不勞而獲的思想.出現了考試抄襲, 出錢辦假文憑、 找人代寫或者抄襲畢業(yè)論文等誠信缺失現象.
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 做事不考慮他人, 喜歡我行我素.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錢, 貪圖享受, 同學之間相互攀比, 不考慮家庭實際狀況, 家庭責任感淡薄、 社會責任感淡薄.在大學學習期間沒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不勤奮刻苦卻只想著畢業(yè)后有一份收入高、 環(huán)境好的工作.心中沒有理想, 眼睛只向錢看, 存在自私自利、 重利輕義的現象.
由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 家長過份溺愛, 過著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正是由于這種家庭教育方式, 使他們形成了很強的依賴性, 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較差.現在不少大學生不會洗衣服, 甚至連洗襪子、 背心之類的都要送到干洗店.另外, 高中時期老師為了鼓勵學生好好學習, 經常把大學生活進行美化.然而, 當學生到大學后才發(fā)現原來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這種自我優(yōu)越感的突然喪失會讓一部分感情脆弱的學生不能及時適應, 從而產生情緒波動.
開展心理教育課, 在學習、 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給予心理指導, 幫助大學生學會自我認識, 形成良好的心態(tài), 增強大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通過開展大學生心理講座、 心理健康類比賽等活動提高大學生心理咨詢的興趣, 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同時, 積極開展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 讓學生認識社會、 回歸社會, 從實踐中進行心理疏導, 加強心理健康學習, 宣傳社會正能量, 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心理問題, 敢于正視、 面對與解決.
為充分發(fā)揮高校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要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作為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 .首先, 要開展各類積極向上的大學生課外活動, 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知識比賽,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其次, 鼓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其他社會公益活動, 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脆弱、 愛慕虛榮等心理缺陷, 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再次, 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 要教育他們時刻將危機感、 愛國心、 民族情融合在一起. 要深入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 培養(yǎng)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最后, 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讓學生把個人奮斗與集體協(xié)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將個人充分發(fā)展與獻身國家融為一體.
高校要適當開展挫折教育, 引導大學生正確的看待成敗[2].大學生經過了高考的磨練, 最終來到大學校園, 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然而這只是邁開了人生“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進入大學不等于人生就一帆風順, 困難、 挫折和失敗在以后的生活中在所難免.失敗乃成功之母; 寶劍鋒成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這些古今至理名言當代大學生早就耳熟能詳, 但真正能做到勝不驕、 敗不餒, 寵辱不驚的卻少之又少.他們多是勝則忘乎所以、 得意忘形, 敗則自暴自棄、 萎靡不振. 因此, 高校要開展挫折教育, 幫助大學生分析挫折, 敢于面對挫折并解決挫折, 讓大學生有正確處理挫折的能力, 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讓大學生懂得一切失敗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構建和諧校園.第一, 在育人理念上, 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 特別是要加強學生的人文關懷, 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 在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 課程設置、 課外活動等方面要以學生為中心, 充分考慮學生的價值取向, 讓學生成為校園的主角.在保障學校教學正常運行的基礎上, 注重人性化, 在課程設置上多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 在課外活動上要注意學生的興趣愛好.第三, 在校園的安全設施、 環(huán)境布局、 后勤保障等方面要注重以學生為本, 構建適應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校園育人氛圍.第四, 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要, 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疏通、 引導和調節(jié).輔導員要加強與任課教師的溝通和聯(lián)系, 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根據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輔導員是連接學校、 家庭、 社會的橋梁.眾所周知, 身教重于言教, 空洞的說教常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所以老師必須具有嚴于律己、 堅忍不拔、 樂觀向上、 富有愛心的人格魅力.大學校園中的莘莘學子與老師接觸最多, 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正在形成人生觀的大學生帶來重大影響.老師應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示范, 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大學輔導員應堅持每周到學生宿舍不少于2次, 多與學生溝通.把學生置于與教師平等的地位, 久而久之, 教師愛護學生的言行就會潛移默化注入到學生的腦海之中, 成為學生的行為準則, 學會如何去關愛他人.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 學校以及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因此, 家長應該時常與子女溝通, 在子女成長的不同時期注重心理引導和能力培養(yǎng), 以降低和緩解子女的焦慮情緒.同時, 高校要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狀況調查, 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 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和講座等各種方式對有心理問題, 或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此外, 社會輿論應當加以正確引導, 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寬容.只有真正做到家庭、 學校、 社會三位一體、 互相合作, 才能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獨立意識和遠大理想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