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丹宇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桂林,541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4 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創(chuàng)作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1]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國文藝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奠定了總基調。
紅歌作為德育的重要載體,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產物,與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體現。它以自身鮮明的政治性、廣泛的實踐性、獨特的教育性,體現當代的主流價值觀,凈化民眾的心靈,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紅歌即紅色歌曲,之所以謂之“紅”,是因為“紅”是革命的顏色?,F如今,對紅歌的概念有兩種界定。從廣義上來說,紅歌是指共產國際產生以來,宣揚革命思想并對革命有鼓舞作用的體現無產階級精神的歌曲。從狹義上界定,紅歌是指五四運動以來,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有促進作用的積極向上的歌曲。本文主要從狹義角度來探析紅歌中體現的育人價值。
紅歌能作為時代經典廣為傳唱,主要是因為它自身具備鮮明的政治性、廣泛的實踐性、獨特的教育性。紅歌的這些特性使它成為時代的精神沉淀下來。
1.鮮明的政治性
如前文所述,紅歌的“紅”,是因為它鮮明的政治性與主流價值取向,集中反映了時代的特征與人民的利益訴求。這也是區(qū)分紅歌與一般歌曲的根本標準。紅歌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鮮明的政治性,它生動地反映某一時期民眾最迫切的聲音。例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紅歌,它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獨立解放、堅持抗戰(zhàn)、建設敵后根據地的光輝事跡。
2.廣泛的實踐性
紅歌的創(chuàng)作扎根于我國的現實土壤,凝結了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奮斗智慧。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渴望和平,這時候的紅歌大多數反映了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痛恨,表達了希望走向和平的殷切期盼。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黃河大合唱》《抗敵歌》《救亡進行曲》等。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群眾的喜悅溢于言表。這時候,《社會主義好》等歌曲應運而生,滿滿的民族自豪感通過音樂完美地呈現出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fā)展,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春天的故事》應運而生,將我國氣壯山河的改革開放唱出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開展,我國綜合國力有了實質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有了全方位的改善,《越來越好》《走進新時代》生動回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3.獨特的教育性
紅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載體,有著獨特的教育意義。在紅色基地播放的紅歌或表演的紅歌文藝節(jié)目,給人的啟迪作用是很大的,對人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和持久的。當紅色經典歌曲響起時,能營造出一種年代氛圍,讓人們不自覺地感受時代旋律,激發(fā)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人們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紅歌作為時代精神的象征,被廣為傳唱。傳承經典紅歌能夠增強民眾的愛國情懷,提升社會凝聚力。傳唱紅歌具有隱性教育意義,能潛移默化地傳達育人理念,對我國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鮮明的政治性、廣泛的實踐性等特性更能突顯紅歌的價值,使紅歌在傳承過程中彰顯時代特色,帶領人民感受時代溫度,提高人民的愛國情懷,提升社會凝聚力。不同時期的紅歌是我國不同時期的文化積淀,傳承經典紅歌有利于我國人民銘記我國的歷史,了解我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程。激情昂揚的旋律與鏗鏘有力的歌詞可以幫助人們銘記歷史,感受人民軍隊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聽黨指揮、服務人民的熱忱,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人們的自豪感,從而增強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在2009年國慶慶典聯歡晚會上,歌曲《國家》震撼了無數中國人的心靈,讓人們感受到了“家”與“國”密不可分的聯系,激發(fā)了人們的家國情懷,使社會更加團結、和諧。新時代的紅歌歌頌了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紅歌的育人價值表現在能夠營造風清正氣的文化氛圍,傳達愛國主題,引導人們自覺養(yǎng)成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上。通過對歌曲的傳唱,人們自覺接受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洗禮,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紅歌作為主旋律教育中獨具一格的重要載體,在許多重要場合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方式。在國慶 60 周年的大閱兵中,當群眾游行方隊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經過天安門城樓時,一首昂揚向上的歌曲《走向復興》震撼全場,它通過激情昂揚的曲調、振奮人心的歌詞抒發(fā)了中國人民渴望民族復興、期盼國家富強的強烈愿望。由此可見,紅歌深深地激發(fā)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堅定了人們跟黨走的決心。
紅歌中蘊含的獨特的育人價值,有利于我國立德樹人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紅歌是時代的產物,記錄了我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謳歌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它的價值內涵與我國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不謀而合。所以,傳承紅歌文化能夠有效保障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有利于我國立德樹人機制的建構,使育人理念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用文化涵養(yǎng)社會正氣,營造風清氣正的文化氛圍,使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洗禮。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讓人們追求文藝的永恒價值,感受藝術打動人心的地方,從而發(fā)現自然美、感受生活美。[1]優(yōu)秀的藝術文化形式對正確的價值觀的倡導有很強的推動作用,能夠促使人們樹立高尚的品德。針對紅歌傳承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1]紅歌是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孕育而成的,所以紅歌的傳承過程必須扎根于實踐的土壤。 當代的紅歌創(chuàng)作必須建立在我國的國情基礎上,推行與我國社會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愛國歌曲。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攻關之年,紅歌的創(chuàng)作可以突顯這兩方面的時代價值,弘揚時代主旋律。
紅歌的傳承應該彰顯紅歌的價值引領作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彰顯紅歌的時代價值。紅歌的創(chuàng)作更應該明確黨性、政治性,在指導思想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充分吸收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精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落實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fā)展觀,彰顯我國民主、和諧的社會風氣。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相關部門應對紅歌類的文藝節(jié)目進行監(jiān)管,避免為了迎合市場而歪曲紅歌精髓、扭曲紅歌精神的情況出現。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充分發(fā)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2],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與內涵融入紅歌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使紅歌的內容更加契合時代的要求,突顯時代魅力。同時,紅歌創(chuàng)作與推廣的過程應遵循“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原則,在跟黨走的方針基礎上,創(chuàng)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高等院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可以把紅色元素穿插在教學模塊中,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新時代的紅歌、吟唱紅歌等方式,在學生心中傳播愛國的火種,在彰顯思政課的政治性與學理性的同時,運用啟發(fā)的教學手段,詮釋紅色文化的現代價值。教師還可以通過歷史情景劇、傳唱紅歌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愛國主義精神烙印在學生的頭腦中。
中小學也應當積極開展“學習紅色精神”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比如,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加大紅歌的使用頻率,運用知識講授法、啟發(fā)引導法、情感鼓勵法、美德實踐法等教育方法,讓學生了解紅歌的歷史背景、思想內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思想的洗禮,提升學習的道德水準。中小學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活動,對自覺傳揚紅色精神的學生進行表彰,對紅色精神還沒有落實到位的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教師通過道德教化等方式開展紅歌教育,適當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使學生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增加創(chuàng)新元素,結合區(qū)域特色,使紅歌精神深入人心,營造社會風清氣正的文化氛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傳統文化是我國現代文化的根基,紅歌的創(chuàng)作也可以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現代元素,打造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紅歌品牌,在保留紅歌精神的基礎上對紅歌表達的形式與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在紅歌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人們在享受聽覺盛宴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繼續(xù)保持不忘初心、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這種獨具一格的紅歌的舞臺表現形式,更加豐富了紅歌在新時代的內涵,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適應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加大對紅歌產業(yè)的扶持力度,配備好專業(yè)的人才隊伍。例如,挖掘題材新穎、旋律激昂、膾炙人口的紅歌作品,促進紅歌與地方文藝節(jié)目、旅游業(yè)的融合,打造紅歌品牌。資金輸入與技術服務的雙重支持,可以有效保障紅歌的輸出頻率,引導人們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通過紅歌藝術的呈現、紅歌文化的交流、紅歌思想的落實,紅歌精神將以點帶面,深入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青年深情寄語,“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3]。青年對紅歌精神的領悟至關重要,新時代的青年應自覺聆聽革命紅歌以及新時代紅歌,經過激情昂揚的旋律、振奮人心的歌詞的洗禮,進一步增強政治認同與道德自覺。青年應自覺承擔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與使命,自覺履行法律義務,通過理論學習,增強自身科學文化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青年學子可以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自身價值需求聽不同類型的紅歌,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多參加一些助人為樂的紅色活動以及綠色公益活動,幫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
總之,紅歌的傳承對增強民眾的愛國情懷,加強人們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認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社會、個人等應重視和加強對紅歌的傳承,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尤其是廣大青年學子,要接受紅歌文化的洗禮,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