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商初]伊 尹
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①。先王惟時懋②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緒③,尚監(jiān)茲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④,必自邇。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嗚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p>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98年版《孔氏傳尚書》)
【注釋】
①后:君主。
②懋:勉勵。
③令緒:美好的基業(yè)。
④陟(zhì)遐:行遠。
【譯文】
伊尹向王重復告誡說:“啊!上天沒有永遠的親人,能敬天的,天就親近。人民沒有一直歸附的君主,他們歸附仁愛的君主。鬼神不會固定享受誰的祭祀,只享受有誠信的人的祭祀。處在天子的位置很不容易??!用有德的人就國泰民安,不用有德的人就天下大亂。與治者同道,沒有不興盛的;與亂者同道,沒有不滅亡的。始終謹慎選擇自己的同事,就是英明的君主。先王因此勉勵敬修自己的德行,所以能夠匹配上帝。現(xiàn)在我王繼續(xù)享有好的基業(yè),希望能看到這一點??!如果升高,一定要從下面開始;如果行遠,一定要從近處開始。不要輕視人民的事務,要想到它的難處;不要茍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險。謹慎要貫穿行為的始終??!有些話不順你的心意,一定要考察它是否合乎道義;有些話順從你的心意,一定要考察它是否不合乎道義。啊呀!不思考,怎么收獲?不做事,怎么成功?天子大善,天下因此清正。君主不要使用巧辯擾亂舊政,臣下不要憑仗驕寵和利祿而安居成功。這樣,國家將永久保持在美好之中?!?/p>
【簡析】
今存通行本《尚書》中《太甲》上、中、下三篇雖然都在25 篇古文尚書之中,但被清代許多《尚書》研究者視為孔安國等人偽造,然而,一則《尚書》的“今古文之爭”至今仍然聚訟不已,并無定論;二則被清朝人視為“偽古尚書”的篇目中表達的思維觀念,確實很符合儒家一貫主張的順天休命、修己治人之道;三則今古文篇目中的內(nèi)容彼此之間還明顯具有內(nèi)在因襲的相通關系。因此,當代人學習《尚書》時,如果旨在理解、應用其中的思想精華,而非學術(shù)史研究,完全不必卷入“今古文之爭”,比如本篇。伊尹告誡太甲,上天、百姓、鬼神只會接納內(nèi)心誠敬、行為仁義之人,要想常保帝王之位,必須以德治國,無輕民事,慎終如始,不可寵幸、重用巧言令色之人。我們從《左傳》《國語》《論語》《孟子》中都可以看到許多類似的表述,而將它們與《尚書》中的古文篇目相比,文辭上顯然是《尚書》更為古樸,因此,與其視其為偽,寧可信其真,以便修身,以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