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娟
近視是嚴重困擾青少年的全球性眼科疾病,近些年近視發(fā)生率呈明顯升高趨勢,發(fā)病年齡也明顯低齡化[1]。加強青少年近視防控已成為目前眼科臨床診治中一項工作重點,同時也是家庭、學校、社會高度關注的一個話題。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近視發(fā)生的確切機制,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用眼習慣不良、遺傳、環(huán)境因素等是導致青少年近視發(fā)生的重要原因[2],近視病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有報道指出,視近時可引起近反射三聯(lián)運動,正常情況下,調節(jié)集合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但是如果調節(jié)和集合出現(xiàn)異常,將導致眼肌疲勞,進而發(fā)生近視。手指操干預可有效鍛煉眼肌,恢復肌肉彈性,起到近視防控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討視覺生理性手指操干預在青少年近視防控的應用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140例2019年4月-2020年5月于本院眼科門診就診的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經患者知情同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70例(140眼),性別:男38例,女32例;年齡:13~16歲,平均(14.4±1.4)歲;就讀年級:初中26例,高中44例;平均等效球鏡度數(shù):(-1.20±0.84)D。觀察組70例(140眼),性別:男39例,女31例;年齡:13~16歲,平均(14.1±1.3)歲;就讀年級:初中28例,高中42例;平均等效球鏡度數(shù):(-1.21±0.83)D?;颊咝詣e(χ2=0.029,P>0.05)、年齡(t=1.314,P>0.05)、就讀年級(χ2=0.121,P>0.05)、平均等效球鏡度數(shù)(t=0.071,P>0.05)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低度近視或視力正常、雙眼均水平或正位隱斜<8△,散瞳后屈光度(等效球鏡)小于-2.00 D;②符合《近視眼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即低度近視-0.75~-3.00 D,正視眼+0.50~-0.50 D;③臨床診治相關資料保存完整;④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存在生理性遠視屈光度、眼部器質性疾病和弱視、遠視及其他眼?。虎诎橛衅渌到y(tǒng)嚴重疾病、眼球運動異常、眼位異常;③伴有精神性疾病或病史,無法良好配合相關干預。
1.3 方法:嚴格參照《兒童屈光矯正專家共識》為所有患者進行屈光檢查及矯正。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近視防控干預:為患者行眼軸、視力、眼位、屈光度等檢查,散瞳后屈光度(等效球鏡)超過-1.00 D 者,配戴近視鏡,低于-1.00 D 者不戴鏡;叮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用眼衛(wèi)生及注意調整用眼習慣;開展常規(guī)健康宣教,內容主要為講解視力發(fā)生原因、視力受損危險因素、保護視力的重要性、減少或預防近視的相關措施、講解并示范眼保健操、指導作息、飲食、運動鍛煉等。
觀察組在接受上述干預基礎上再給予視覺生理性手指操干預。具體方法如下: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視覺生理性手指操基本內容、操作方法。同時做好示范,指導患者熟練掌握。將右手或左手食指豎直放置于兩眼的正前方,眼睛注視目標。注視期間中前臂做適度伸屈,眼睛盯住食指,并跟著食指的移動而運動。手指操練習頻次為每日2次,每次3~5 min?;颊呓邮芟鄳深A12個月后復診。2組均無患者失訪,失訪率均為0%。
1.4 觀察指標:①近視度數(shù)評估:使用0.5%托吡卡胺滴眼液為患者散瞳,待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睫狀肌完全麻痹后實施客觀檢影。通過主觀插片、復驗確定患者干預前后的屈光度、等效球鏡度數(shù)并記錄做對比。②觀察患者干預前、后視力變化情況(以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1.0為準)。③干預滿意度評估:參照孫勉等設計問卷調查表[4]評估患者對干預措施及效果的滿意情況。各組發(fā)放問卷70份,收回70份,有效率為100%。問卷評分為0~100分。85~100分為非常滿意,60~84分為基本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2.1 2組近視屈光度、等效球鏡度數(shù)比較:干預前2組患者近視屈光度、等效球鏡度數(sh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相應干預后,2組患者近視屈光度、等效球鏡度數(shù)較干預前明顯增加,但觀察組相比對照組增加更小,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近視屈光度、等效球鏡度數(shù)比較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視力及干預滿意度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標準對數(shù)視力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視力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視力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滿意度相比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視力及干預滿意度比較
臨床數(shù)據顯示,近年來青少年近視的發(fā)生率表現(xiàn)出明顯的遞增趨勢,且近視患者年齡低齡化明顯,重度化不斷加重[5]。加強對未發(fā)生近視、已發(fā)生近視的青少年進行科學、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干預是目前學科發(fā)展中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有效的防控干預措施不僅能夠使青少年近視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同時還可有效提高已近視患者視力控制水平,降低高度近視發(fā)生率,降低相關近視并發(fā)癥。臨床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對近視認知缺乏、醫(yī)務人員指導欠缺、眼部保健訓練不足等均是導致青少年近視發(fā)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6]。
視覺生理性手指操主要通過合理調節(jié)眼球的遠近運動實現(xiàn)眼部肌肉訓練,進而達到視力改善及近視控制的目的。同時,視覺生理性手指操屬于一種集合訓練,實施過程中可有效促進患者大腦皮質集合沖動,使輻輳明顯增加,促進內融合范圍擴大。有研究顯示,實施筆尖集合訓練干預,同時配合負球鏡治療可使輕度外斜患者癥狀獲得顯著改善,多數(shù)患者功能可獲得痊愈[7]。本研究選用的視覺生理手指操是指導患者將手指放置于眼前,兩眼專注注視手指,然后再通過移動手指使兩眼交替看遠和看近,使雙眼的內外肌能夠進行聯(lián)合運動。該種鍛煉方式與眼視覺生理學理論相符合,因此可促進患者眼部放松、獲得有效調節(jié),進而發(fā)揮近視防控效果。本研究在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再加強給予觀察組患者視覺生理性手指操干預后,該組患者近視屈光度增加程度、等效球鏡度數(shù)增加程度相比對照組均明顯更低;標準對數(shù)視力相比對照組也明顯更優(yōu),差異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手指操屬于一種集合訓練干預方式,可有效維持患者雙眼單視功能、雙眼視軸平行,促進患者近視屈光度、等效球鏡度數(shù)獲得更顯著改善;手指操訓練干預時,患者兩眼交替注視遠近目標,眼球運動得到有效調節(jié),不會增加近距離用眼負擔,并能夠使患者外隱斜得到良好改善,近視程度也得到了控制。因此,加強視覺生理性手指操鍛煉,能夠發(fā)揮良好預防近視和控制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相應干預后,干預措施實施及效果滿意度為100%,相比對照組顯著更高。由此可知,視覺生理性手指操鍛煉能夠提升患者眼部舒適度,操作簡單,患者易于掌握,同時安全性高、經濟實用、易于掌握與推廣,患者有較高滿意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合理控制手指操訓練次數(shù)及時間,次數(shù)控制在每日兩次,每次時間通??刂圃?~5min/次,時間過長或次數(shù)過多均會對效果產生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青少年近視防控中,在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加強視覺生理性手指操干預,能夠有效提高防治近視效果,達到積極防控近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