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宇,石曉娟,張 穎,周 洋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和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1]。寧夏[2]自1992年將乙肝疫苗接種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簡稱計免),2002年[3]起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guī)劃(簡稱擴免),開始對適齡兒童實行免費接種,2016年起使用信息化手段對乙肝疫苗接種情況實時監(jiān)測,有效提升疫苗接種率。為了解寧夏自1992年計劃開展乙肝疫苗接種以來1~29歲人群乙肝血清學變化趨勢,選取4個年份對該人群開展調查。
1.1 一般資料:采用分層二階段整群隨機抽樣。第一階段采用容量比例概率(PPS)抽樣方法從所轄五市的每個市轄區(qū)中隨機抽取1個城市社區(qū)和1個村委會,第二階段以1~29歲年齡組常住人口為抽樣框,按1歲~、2歲~、5歲~、10歲~、15歲~、20歲~、25~29歲年齡組進行分層,層內采用系統抽樣抽取對象。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現場調查姓名、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及乙肝疫苗免疫史等,并在現場調查結束同時采集靜脈血標本,≥5周歲采集5 ml,<5周歲采集3 ml,填寫采樣信息,拒絕采樣的按失訪處理。
1.2.2 實驗室檢測方法:分離血清后凍存至-20 ℃冰箱中,采用酶聯免疫法(ELISA)完成HBsAg與HBsAb的檢測。所有操作均按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定性比較采用趨勢χ2檢驗,因調查年份人群年齡構成不同對粗陽性檢出率進行標準化。4個調查年份間兩兩比較校正檢驗水準α=0.05/6=0.008。
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4次共調查1~29歲常住人口3 554例。調查年份間調查對象年齡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2.18,P<0.05),性別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6.77,P>0.05),見表1。調查年份間調查對象年齡構成差異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74.72~184.71,P<0.005)。
表1 寧夏4次乙肝血清學調查對象基本情況(n)
2.2 不同年齡組HBsAg陽性檢出情況:HBsAg總陽性檢出率隨調查年份增長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依據2014年全國1~29歲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3]中各年齡組HBsAg陽性檢出率作為標準陽性檢出率進行標準化后,標化陽性檢出率呈現下降趨勢。不同調查年份間數據兩兩比較,僅2~歲、5~歲、10~歲年齡組1992年與2006年、2014年、2019年以及15~歲年齡組1992年與2014年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9~76.69,P<0.05),見表2。
表2 寧夏各年齡組HBsAg陽性檢出情況及趨勢檢驗結果
2.3 不同年齡組HBsAb陽性檢出情況:4個調查年份HBsAb總陽性檢出率隨年份趨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標化后HBsAb陽性檢出率相比1992年明顯升高。年份間兩兩比較,各年齡組1992年與2006年、2014年及2019年HBsAb陽性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6.49~128.44,P<0.008),見表3。
表3 寧夏各年齡組HBsAb陽性檢出情況及趨勢檢驗結果
2.4 不同性別HBsAg和HBsAb陽性檢出結果:4次調查性別間HBsAg及HBsAb陽性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比1992年,后3次調查男性及女性HBsAg陽性檢出率呈降低趨勢,HBsAb陽性檢出率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2.5 不同免疫政策階段乙肝疫苗接種率調查結果:計免階段(1992年)乙肝疫苗接種率較低,擴免后(2006年、2014年)接種率大幅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接種預約和接種率實時監(jiān)測后(2019年)接種率維持95%以上水平。4個調查年份乙肝疫苗接種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4 不同性別HBsAg和HBsAb檢測結果
表5 4個調查年份乙肝疫苗接種率調查結果
寧夏自1992年起乙肝疫苗接種經歷了計免、擴免兩個政策階段,2016年起通過信息化手段對適齡人群乙肝疫苗進行接種預約和實時監(jiān)測,接種率水平得到穩(wěn)步提升,從1992年的調查接種率不足60%提升到2019年的95%以上。調查顯示,較1992年計免階段,擴免政策實施后的3次乙肝血清學調查標化HBsAg陽性檢出率總體下降,<5歲年齡組下降幅度最大,2014年相比1992年降幅達97.06%,與全國兒童HBV感染率下降幅度基本一致[3]。4次調查2~歲、5~歲、10~歲等小年齡組人群相比計免階段,擴免后HBsAg陽性檢出率降幅存在明顯差異,提示寧夏自擴免政策實施后由于乙肝疫苗接種等綜合預防措施的有效實施,乙肝防控效果良好。2014年、2019年<5歲兒童HBsAg陽性檢出率分別為0.21%、0.00%,已低于《2006-201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guī)劃》[4]要求<5歲兒童HBsAg陽性率<1%的防控目標,表明我區(qū)實施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的預防控制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調查人群年齡的增長HBsAg陽性檢出率下降幅度變小,25~29歲組降幅無統計學差異,可能與部分較大年齡人群出生于計免政策之前,未曾及時接種乙肝疫苗,或曾接種乙肝疫苗,但隨著接種疫苗后時間的增長,感染乙肝的風險有所增加[5]有關,提示乙肝疫苗間隔一定時間要根據抗體檢測結果進行加強免疫或再次全程免疫[6-7]。
擴免政策實施后的2006~2019年HBsAb陽性檢出率與2018年防城港市(64.78%)[8]調查結果基本一致,且高于全國2006年調查結果(50.09%)[9],2019年調查達到76.3%的水平,各年齡組也均較1992年大幅上升,但2006~2014年期間基本持平,2019年有所增高,表明2002年乙肝疫苗未擴免前,人群未得到針對乙肝的良好保護,之后隨著乙肝疫苗的廣泛接種,尤其是2016年寧夏實施免疫規(guī)劃信息化以來,乙肝疫苗接種率保持高水平,乙肝免疫屏障逐漸建立,且保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1~歲低年齡組人群HBsAb陽性檢出率高于高年齡組,反映出乙肝疫苗的免疫應答隨著接種年限的不斷增長而減弱[10]。新生兒乙肝疫苗24小時內及時接種對于預防和控制急性乙肝的傳播[11],降低乙肝發(fā)病率意義重大。
研究顯示[12],急性乙肝發(fā)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原因可能是男性暴露于危險因素的機會較多,男性自我保護意識較弱[13],但此次調查表明,僅從接種疫苗預防乙肝的角度,男性及女性間無明顯差別,不同性別間其他影響乙肝患病的因素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隨著寧夏免疫規(guī)劃政策的不斷調整,乙肝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并維持在95%以上的穩(wěn)定水平,乙肝疫苗接種率較高的人群HBsAg陽性檢出率低,且HBsAb陽性檢出率隨接種率升高同步提升,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4],進一步驗證了乙肝疫苗接種對于預防乙肝的重大意義,并帶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15]。未接種乙肝疫苗主要是流動人口或接種疫苗的意識較低而漏種疫苗,在暴露于乙肝病毒時,由于機體的免疫原性差,造成乙肝病毒的大面積傳播,提示要定期在流動人口較多的免疫薄弱地區(qū)和乙肝疫苗接種率較低的地區(qū)主動開展查漏補種工作,持續(xù)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種率,建立持續(xù)穩(wěn)定的免疫屏障。
乙肝應通過多方面綜合措施進行防控,此次分析僅從寧夏各免疫規(guī)劃政策實施階段乙肝疫苗接種的角度分析防控的效果,而早期篩查、規(guī)范治療及健康教育等其他措施對于預防乙肝的效果評價有待進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