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成都老“七十二行”

        2020-03-02 02:14:37王鶴
        同舟共進 2020年2期

        王鶴

        【背 夫】

        這可真是一堂好家具。紫得凝重深沉的紅豆木,經(jīng)藥水處理后更顯出木質(zhì)的精密細膩;設(shè)計和做工一看均出自高超匠人之手,大氣典雅,一絲不茍。較之店里別的楠木、香樟等高檔家具,它依然顯出超凡出塵之態(tài)。一輩子看過各色各等家具的張師,也不禁暗自贊嘆:不知是個什么樣的富人才置辦得起呢。

        旁邊家具店的老板一直在惴惴地觀察張師的神色,“能行嗎?”張師用肩和手感受著面前大立柜的重量,沉吟片刻說:可以。老板聽罷,笑逐顏開。

        那天,做好了各種準備的張師用力吸一口白酒,猛噴在捆綁家具的繩索上,隨即屏息運氣,收緊肩繩,大立柜像被連根拔起的古樹,穩(wěn)穩(wěn)地移動起來,徒弟們也背起其他家具上路了。背負著龐然大物的隊伍,令店外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

        這是1920年代,張師他們從事的是當年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搬運業(yè),他是此行中赫赫有名的狀元。當年的風習,棺材要抬,家具要背,因為家具形狀多是長方形,與棺材相仿。為著避諱,出售家具不用人抬。張師傅面前那堂紅豆木家具,此前不知難倒了多少搬運工,店老板好不容易到手的生意差點因此而打水漂,幸而請出了“背山狀元”,他果然身手不凡。

        背夫們背負過像大山一樣重的箱柜床桌,卻沒有誰能給自己家添置一堂貴得咋舌的高檔家具,那是富人的專利。背夫們是些憑一把力氣辛苦度日的小人物。

        成都底層社會就是由這些小人物組成的。他們從事的,很多是現(xiàn)在已不存在的職業(yè)。

        【轎 夫】

        大熱的天,連樹葉都沒精打采地低垂著頭。可今天是母親的生日,張嫂還是回了趟西門的娘家。母女姑嫂一陣噓寒問暖,不覺又到了傍晚。母親照例叫小弟弟:“去轎鋪喊乘轎子,送你姐姐回去??醋屑汓c,別像上回那樣,坐墊又臟,窗玻璃又沒換成布簾子,把你姐姐熱病了。

        官紳人家一般都長年雇用了轎班(又稱大班)。張嫂的娘家、夫家都只是小康之家,當然沒有專門的轎夫,但她出門拜客,回家省親,也經(jīng)常坐轎子。街頭轎鋪分布很廣,十字路口也隨時有三三兩兩的轎夫或坐或站等生意。那種兩人抬的小轎,又稱街轎,普通人家出行、拜客,喊乘轎子是很方便的。

        在老成都人出行,要么走路,要么坐轎,轎子是很常見的交通工具。轎夫則是從業(yè)者眾多的一個職業(yè)。

        轎錢視路途的遠近而定。清代末年的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周孝懷要求下,警局對轎費作了具體規(guī)定——每四條街之內(nèi),一乘轎40文;四條街之外,每多一條街加錢5文;等候一個小時之內(nèi),每個轎夫加錢10文……以此類推。有此明碼標價,乘客、轎夫都省了許多口舌。

        城門邊還擺放著更臟也更簡陋的鴨篷轎,轎夫們的衣衫也更破敗。鴨篷轎有二人抬的,也有三人丁拐子抬,是專供出城下鄉(xiāng)用的。走長路者可以去轎行雇轎,若臨時需要出行,也很方便。臨近幾個城門的街口,都有轎夫空著手在招徠顧客。一旦攬到生意,說好價格,他們立即飛跑去城門口外將轎子抬來迎客。一般一里地的腳錢需要10文左右。客人的行李也多用人挑或抬,長途轎夫和挑夫每日每人有300文左右收入。每走三四天或遇到翻山越嶺,乘客照例要犒勞轎夫,大致相當于小費。所以,轎夫如果攬到走長路的客人,吃飯歇腳時客人的酒錢又給得大方,這幾天就是累點,也算是交到好運了。

        據(jù)司昆侖所著《巴金〈家〉中的歷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會》記載,1920年,大約有20%至30%的成都男人以做轎夫為生,其中有些就是為出游的富人抬轎子。但是,不少轎夫每天在辛苦地長途跋涉之后,往往將他們微薄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來買鴉片。司昆侖轉(zhuǎn)述了一位1923年在成都的英國官員的話:“城中轎夫購買鴉片的價格是100銅圓一泡,他們每天賺得的薪水從600到1000銅圓不等,除了用300到400銅圓購買食物外,其他都花在了鴉片上?!?h3>【更 夫】

        晚上的成都,早早就沉入墨一樣的夜色。在沒有電燈或電燈尚不普及的年代,除了少數(shù)娛樂去處,成都的夜晚來得安祥而迅速。沒有事做,就早點睡覺吧。隨著一陣接一陣的鑼聲由遠而近,便是二更天了。待到街上闃無人影,連晚歸者都像倦鳥投林時,三更的鑼又響起了。打更匠孤獨的身影和著空曠的鑼聲,在沉寂的街巷中倍顯寥落。

        天剛泛出一抹淡青色,五更鑼又敲響了,忙于生計的人也該起床了。

        從前,繁華街道不打更,公館集中之地也不打更。一來,公館里的人們睡得晚,起得也晚;二來,公館里有的是自鳴鐘,誰還耐煩聽那老得掉牙的鑼聲呢?所以,打更匠差不多就是窮人的鐘表。

        打更無疑很辛苦,因為晚上幾乎無法連續(xù)成眠,所以更夫多數(shù)由上了年紀的人擔任。打更匠也算最底層的公事人了,除了晚上打更,白天也跑公事、送告示,比如去城外亂墳崗埋葬無主的尸體,或邊打鑼邊通知:保長的命令,明天是雙十節(jié),咣咣,家家戶戶掛國旗,咣咣,歡迎!

        【烘 籠】

        過去,冬季取暖生爐子的人家不多,老人畏寒,不但白天烘籠不離手,還常常提著烘籠上床,等被褥煨得暖和、干燥后才撤去烘籠。但烘籠尚未取出而人已入睡的情形卻很多,時常引發(fā)火災,有時還釀成大禍,舊式穿斗結(jié)構(gòu)的木檐瓦舍,一燃燒便是一大片。警局為此很頭疼,特要求打更匠冬季在每天三更時將鑼打響些,再伴之以高聲吼叫:“烤烘籠的,趕快把烘籠提下床!”

        靜夜的更聲和“小心火燭”之類的警告,往往使剛到成都的外地人初聞之下,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盎然古風。

        烘籠其實就是竹編或馬口鐵皮敲的手爐,內(nèi)膽是陶罐,以木炭或煮飯后的余火作燃料,用以取暖,也可烘烤孩子的尿布之類。烘籠一般做工不甚考究,價格低廉,但也有編制得非常精美的,竹編的花紋繁復細膩,小戶人家用作贈品,也是溫馨漂亮的禮物。

        從前,寬裕的人家可以燒炭做飯,天寒時則以銅、鐵火盆或火爐置于室內(nèi)取暖。一般家庭冬天沒有經(jīng)濟實力隨時燒煤炭或木炭烤火,有的衣服鞋襪還十分單薄,怎么辦呢?好在有烘籠,還有賣火的大爺大娘。賣火人圍著又遮灰又御寒的大圍腰,手里拿一把芭蕉扇子,在家門口擺口大鐵鍋,用火引燃了細木炭、桴炭,再在上面蓋一層爐灰,等著買火烤的人提著烘籠來續(xù)火。賣火的大爺大娘拿小鏟給已經(jīng)冷卻的烘籠加兩鏟炭火,提烘籠的手立刻變得暖暖和和。最好是坐在低矮的竹椅上,將烘籠放在圍腰下面,雙腳之間,將手伸進圍腰,手和腳都同時受益——幾星微火就能讓全身暖酥酥的。有些賣火人會擔著擔子沿街叫賣。賣抄手、擔擔面等小吃的商販經(jīng)過,與之協(xié)商,也能得到方便,添加燃料。

        給烘籠加一次火,能用三兩個小時,費錢極少,卻令成都人、尤其是老人在陰郁潮濕的冬天不那么瑟縮。賣火的營生雖然收入微薄,卻真的予人以極大方便。上世紀40年代初寓居成都的何滿子,被這一街景中的人情味所打動:“此類行業(yè)之存,也說明了舊時代缺乏生計的貧民之多。只有無以為生的人,才會干這類瑣屑的營生,賺幾個零星的小錢,自己暴露在凄冷的寒風之中而為旁人散播溫暖。但這種頑強的求生意志用之于為他人服務,畢竟是令人感念的。”

        【水 碾】

        清末成都全城每日需用米500石左右,所以運米進城的牛車、雞公車從早到晚絡(luò)繹不絕。后因雞公車太易損壞路面街石,警局禁止其入城,只用牛車運米。如果荒年歉收,或連日陰雨綿綿,土路泥濘不堪,牛車無法行走,這時官府會開倉碾米平抑米價。光緒末年,城內(nèi)糧倉如皇城的豐裕倉等共儲有谷子60萬石,可備全城三年之需。這時,城邊的各處水碾就大有用武之地了。

        全市有東門蘇家碾、余家碾,西門王家碾、陳家碾、將軍碾,北門肖家碾等20來處水碾。碾房都引渠水沖碾,由二三個工人輪流值班,每晝夜可出米20余石。川西平原盛產(chǎn)稻米,水碾比旱碾省力,它加工的米又比人工臼或依賴畜力的旱碾所出更勻凈白潔,因而水碾的工人雖不多,卻是很受歡迎的角色。一說到成都居住的優(yōu)越性,老成都人往往會脫口而出:米好。

        【挑 水】

        市民離不開的還有擔水人。

        從前,居民的吃喝用水不是井水就是河水。成都地下水位高,一般掘地數(shù)尺便有水,清末城區(qū)有水井2500多眼,遍布各處。到1927年,城區(qū)水井已增加到2795口。當時,成都在冊的挑水人有400多人,他們既挑河水也挑井水,由警局分段編了號,各人按街道分段,分戶挑水。河水距離遠些,價也高些。因而有的家庭就將河水、井水分別使用,前者煮飯泡茶,后者洗衣洗漱。

        一般人家里都至少有一只大水缸,挑水人每天來給倒?jié)M。離河流近的人家付給賣水人的工錢很便宜,離河遠的稍貴點,但每月所費,都不算多。

        賣水人往往邊走邊吆喝著節(jié)奏短促的號子,一來是減輕疲勞,二來也招呼行人讓路。到了送水人家門口,則提高聲調(diào),用以招呼主人。留心一看可知,賣水人都是赤腳,這既為節(jié)約,更包含一種職業(yè)道德:他們汲水時總是要涉水朝河心處走,盡量避開河岸邊洗菜淘米洗衣服的人們。若有人問起,為自己“講良心”而驕傲的賣水人會正色道:當然,我們賣的是河心水,沒得一絲絲臟的。清代宣統(tǒng)年間,每擔河水的價格為16至24文,井水則只需兩三文一擔。

        自來水的普及使挑水這一職業(yè)永遠成為歷史了,而錦江的清波碧浪,也成為老成都人腦海中一段渺遠的舊夢。

        【剪 發(fā)】

        從前,看一個男人是不是清雅整潔,只須打量他的頭面是否光鮮——辮子梳得可光滑?前額剃得干凈否?標準非常簡單。至于女人,她們雖然也想方設(shè)法在頭上擺弄有限的花樣,卻根本就無需進理發(fā)店。

        老成都人把理發(fā)叫作上理發(fā)鋪或稱去剃頭。宣統(tǒng)年間,成都有理發(fā)鋪619家,還有一些挑著擔子沿街流動服務的。梳辮子一次20至30文,剃發(fā)一次30至40文。理發(fā)鋪的圍單、面巾、梳子、篦子往往污穢不堪,所以,講究的人家都自己預備理發(fā)工具,將剃頭師傅叫上門來服務。比起今天的發(fā)型師,剃頭師傅那套頭上功夫簡直沒有什么技術(shù)含量。大約也緣于此,他們收入不高,是為數(shù)不少卻容易被小覷的一群人。

        等到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相繼爆發(fā)后,大漢四川軍政府1911年11月底在成都宣告成立,尹昌衡擔任都督后,發(fā)布剪發(fā)令——因為梳辮子是滿清政府強令推行的,現(xiàn)在既已光復,漢人當然應該革除這一舊俗。贊成并自愿剪發(fā)的人很多,也有不少老百姓出于慣性,一時還難以割舍。軍政府就在幾個城門口掛起大剪刀,那些當兵的不由分說,遇見梳辮子的男人,拉過來咔嚓一下,剪掉了事。剛開始那一陣子,竟然有人為了保住辮子,不肯出門。而必須進出城門謀生的那些腳夫、商販、農(nóng)民等,辮子往往最先遭剪。他們相互看著剩余頭發(fā)披散的模樣,一時又驚又惱又喜。

        大勢所趨,男人的辮子已蕩然無存。剃頭師傅只精通為人剃光前額、梳理辮子那套程序,如今面臨新的挑戰(zhàn),必須學會打理短發(fā)。有的客人不太講究,把周圍剪整齊就行了。但是新派人士滿口洋話,就不那么好懂了,有人要理個什么拿破侖式,有人則想要華盛頓式……原來,前者是偏分式,后者是中分式。好在,理發(fā)師們很快就能與時俱進了。

        當時,成都婦女剪發(fā)也蔚然成風。女學生最先引領(lǐng)風潮,她們不仰仗理發(fā)師,相互動手剪掉辮子再略為修剪就行了。起初也不講究式樣,不過是前面一排劉海,后面有的齊耳,有的齊肩。就算這么簡單,走上街頭,已經(jīng)相當引人注目。專為女客燙發(fā)、剪發(fā)而花樣百出的新式理發(fā)店,要等到1930年代才慢慢興起。

        【接 生】

        西醫(yī)剛傳入成都的時候,人們還不大能接受產(chǎn)婦在醫(yī)院生孩子的新派做法,即使公館里有錢人家的婦女,也大多羞于上醫(yī)院。接生婆(又稱撿生婆、穩(wěn)婆)算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職業(yè),她們多由不諳脈理、不通藥方的貧家婦女擔當。據(jù)傅崇矩的《成都通覽》記載,清末時接生婆每接生一次,之前付定錢一兩百文,臨行給轎錢一兩百文。喜錢的多少,則與新生兒的性別有關(guān),也要視產(chǎn)婦生產(chǎn)時是否順利——若接生的是男孩,可得1000至2000文,是女孩則幾百至1000文。

        因為無知,生孩子的過程也被蒙上了神秘色彩:臨產(chǎn)之時,床前燃七星燈,所有箱柜抽屜均打開不關(guān),否則孩子難以下地;產(chǎn)婦房門必須用鎖倒鎖上,否則乳汁會被生人帶走;孩子降生,要用蔥葉洗口,如此才會聰明……有些荒誕不經(jīng)的做法葬送了產(chǎn)婦、胎兒的性命,不知令多少親屬扼腕嘆息。破傷風在當時的四川極為普遍,很多新生兒死于此病,因為接生婆往往用臟的刀、剪切割臍帶,還有人抓一把稻草或泥巴糊上嬰兒肚臍。

        有鑒于此,在人們對西醫(yī)普遍陌生甚至排斥的年代,有識之士已經(jīng)開始呼吁:接生工作應由醫(yī)生的妻女、家屬擔任,她們應知書識理,會切脈定方,并應通過資格考試——這些當時很前衛(wèi)的聲音仍然不加考慮地將醫(yī)生本人(當然是男性)排除在產(chǎn)婦的門外。由訓練有素的助產(chǎn)士接生或上醫(yī)院生孩子,是后來的事了。

        距離華西協(xié)和大學不遠的小天竺街,有一幢樸素的兩層木樓,成都式的青灰色瓦屋頂,中間一個院落,一口井。美國醫(yī)生、傳教士瑪利安·曼利開辦的助產(chǎn)士學校兼小型婦產(chǎn)科醫(yī)院,就設(shè)在此地。一半木樓里住著來自四川各地的二三十位學員,她們在此接受三年培訓,成為合格的助產(chǎn)士后,大多會到四川的小城市開辦診所。

        木樓的另一半是病房、手術(shù)室和門診室。醫(yī)院有五六個完全合格的助產(chǎn)士與3名教師,可以同時接收20至25個病人,還有一個可容納30多個嬰兒的托兒所。產(chǎn)科、婦科的疑難病癥由瑪利安親自處置。醫(yī)院收費有好幾個等級,有錢人多付一些,窮人少付一些或者免費。

        1939年,心情低落的韓素音進入這所學校學習。學員們除了上課,也經(jīng)常跟著助產(chǎn)士到各種各樣的產(chǎn)婦家里接生。忙碌使韓素音暫時擺脫了在重慶當家庭主婦的沉悶與婚姻的愁煩,也更寬泛地接觸到父親家族(成都著名士紳家庭)之外不同階層的生活——從擁有深宅大院與好幾房姨太太的軍閥,到茅檐搖晃、衣不蔽體的窮家小戶,了解到婦女受制于舊俗、難以自主的窘迫處境。

        韓素音在其自傳《寂夏》中寫到的助產(chǎn)士馬小姐,在成為自信的職業(yè)女性之前,有過曲折傷痛的經(jīng)歷。馬小姐40歲左右,從小被父母賣掉,后因得了天花而成為麻臉。她的腳是纏過又放開的,卻居然可以一瘸一拐、不知疲倦地走好幾英里。之前給人當丫頭時,馬小姐兩次逃跑未遂,被女主人用篾片痛打,背上與腿上一直留有傷痕。后來她被逼給一個小店主、有幾個女兒的老鰥夫當小老婆,他想讓她生兒子,整整用了一周她才在暴力下屈服,但兩年都未懷孕。馬小姐的命運是再次被賣或被掃地出門,甚至淪落妓院。之后,她當過女傭又再次逃跑,最后幸運地遇到一位仁慈的女主人——半身不遂、眼睛半瞎的老太太。她悉心照顧老太太,后者請了一位老師教她念書寫字,馬小姐最終成為一名助產(chǎn)士。她痛恨男人,憎惡婚姻,決心終身不嫁人。她的遭遇讓人看到,民國前期,雖然提高婦女權(quán)益的聲音已經(jīng)此起彼伏地響起,但底層婦女謀求獨立自主之路,依然艱難崎嶇。

        【奶 媽】

        以前,喂養(yǎng)嬰兒可沒有多少代乳品可供選擇,舊時嬰兒能吃到的是千年不變的母乳。當奶媽也是老成都貧困婦女所能覓到的職業(yè)之一——有錢人家的太太生了孩子不愿親自喂養(yǎng),可以花錢雇奶媽給孩子哺乳。1908年左右,奶媽每月工錢為2000文至3000文,由主人供給衣服,比起女仆或看門大爺?shù)拿吭?00至800文工錢,要高許多。由于別無選擇,那時人們只能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喂養(yǎng)嬰兒。殊不知,后來的人比較過很多喂養(yǎng)方式后,才發(fā)現(xiàn)還是由母親親自擔任“奶媽”最完美無缺。

        當時,公館里除了女仆、跟班、看門人、廚師(當時稱為廚子),還會雇傭花匠(人稱花兒匠)。若是深宅大院,為著安全考慮,也會雇傭更夫巡夜。更夫的月工錢僅五六百文,跟班也不超過1000文?;ń撑c廚師技術(shù)含金量高些,視手藝的高低,月工資可達2000至3000文。為廚師打雜燒火洗菜燒水的叫下手,收入則低得多。

        其他工匠,木工、泥工每日工錢96文,三天食肉一次。裁縫的待遇與之相仿,但每日另有6文煙錢。如果縫制嫁衣,開工前可以向主人索要一兩百文喜錢。

        同一時期的公務人員,收入則相對高得多。官報書局的總辦月薪200兩銀,編輯月薪80兩,校對、采辦、文牘等職員月薪四五十兩。機器局總辦與制造委員月薪均為200兩銀,制造、采買、文案等員工,月薪三四十兩。礦務總局的總辦月薪100兩銀,其余辦公人員也是三四十兩。當時一兩銀約折合一千四五百文。

        【婢 妾】

        清末民初,官紳之家納姬蓄婢,被視為尋常小事。對于那些為謀求子嗣而納妾者,旁人比較能體諒,覺得他有不得已的苦衷。而有的男人七姬八妾,也會讓親友搖頭嘆息——姬妾成群,爭寵斗妍,往往釀成各種事端,或憑添風流孽緣惹人嗤笑,或增加至親骨肉之間的嫌隙,甚至引發(fā)家庭慘案。

        婢女地位低下。沒能生下一男半女的妾,處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有的人今天還是張三之妾,明天就隨手被贈給李四;有的女子起初為妾,不久又被降為婢女。當時講究維新,婢與妾也各有了一個新名詞,婢女叫鍋邊菜,妾則叫耍耍妻,“所謂招之可以使來,棄之不甚可惜者?!保ㄐ煨挠唷妒裼温勔婁洝罚┻@種稱謂毫不遮掩對婢與妾的輕褻、輕蔑,所謂新名詞,實則老舊而粗劣。

        雖然早在1910年,清政府已頒布禁止買賣人口的法令,但是直到上世紀30年代,買婢蓄妾的舊習在成都等城市依然沒有絕跡。貧家女子也就經(jīng)常被賣來賣去,或者像禮品一樣被送來送去,她們往往才十一二歲就充任使女。當年青石橋、鹽道街一帶,常有“人經(jīng)紀”也即人販子聚集,雇請丫鬟乳母的家庭,或貧困人家鬻女,一般都由人販子居中介紹。時不時要增補丫鬟仆婦的公館,則有熟悉的人販子上門服務。

        在新文化運動中以批判封建禮教而著名的學者吳虞,就多次與人販子打交道。1918年,他以8元錢買了一個才11歲、來自中江的王姓姑娘,給她取名小梅;次年,他又買了一個叫仙禽的丫鬟,將她的名字改為瑤華;過了將近20年,成都物價已經(jīng)大幅度上漲,但丫鬟的價格卻似乎變化不大,吳虞1938年買回12歲的童素真,僅10元錢(另付中介費1元),隨即又買了一個11歲、來自廣安的丫頭,取名張岫云——這些女孩,連名字都無法自主。素真來了才十來天,吳虞不太滿意,讓人販子將她帶走,后來素真被轉(zhuǎn)賣到梨花街某公館。

        吳虞的妻子曾蘭與他結(jié)婚時才15歲。吳虞性格偏狹,與父親矛盾尖銳,但他與曾蘭卻彼此欣賞,關(guān)系融洽,在舊式婚姻中十分難得。曾蘭在成都以書法知名,一筆篆字尤其驚艷;她還是著名的女權(quán)運動家,民國初年作為四川第一份婦女報紙《女界報》的主筆,撰寫了不少批判男尊女卑、提倡婦女解放與女子教育的文章,強調(diào)婦女在家庭和社會的地位應與男子平等,反響頗大。隨后,曾蘭還在北京《新青年》、上?!缎≌f月報》等期刊發(fā)表文章,還創(chuàng)作過有關(guān)女性權(quán)益的劇本。

        曾蘭與吳虞生了九女一男,唯一的兒子在嬰兒時就夭折了。在1917年42歲去世之前,作為婦女解放先驅(qū)者的曾蘭,也曾經(jīng)很費心地為丈夫購買并調(diào)教小妾。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吳虞,同樣有“一夫一妻之主張”,提倡男女平權(quán),另一面又希冀老年得子,也熱衷于置妾。1931年,59歲的吳虞買回十五六歲的彭姓姑娘。據(jù)吳虞的講述,好像是因為妻女相勸,自己又心生憐憫,才留下彭姑娘的。但實際上,無論之前之后,他都興致勃勃地多次買妾。大半年后,彭姑娘請求歸家,平時在銀錢上斤斤計較的吳虞,這一次十分慷慨大方,命人將這位小老鄉(xiāng)送回新繁父母家,之前的60元身價銀也不索回了,就送給彭姑娘做嫁妝,囑咐其父母不要再賣女兒。待到姑娘涕泣拜辭,他因了卻一事而“如釋重負”,也略感郁悶:“蓋徒負納妾之名,并無納妾之實,反多惹煩惱,太不值也。”而彭姑娘回家不久就遭逢噩運,父母以30元將她賣給一個流氓。

        比較一下當年的工資與物價——1931年,適逢成都“百貨昂貴,銀價飛騰”,居民的日?;ㄤN已上漲許多,但普通勞動者的工資依然不高,且每天工作時間達10至11小時。兵工廠的工人,月薪為20元,造幣廠工人月薪10元,均自理伙食;石工、廚工、油漆工、裁縫、制帽共、泥工、機關(guān)雜役等,由雇主供給伙食,月薪為六七元。金銀首飾匠人比其他工匠收入稍高,每月可達12元……在這樣的物價水平下,彭姑娘的父母,以30元或60元就賣掉女兒,令人欷歔。

        1939年冬,16歲的惠卿被吳妻以100元為吳虞買回。惠卿家在新繁開有一家彩燈鋪,但父親去世后,她與母親、祖母、弟妹度日維艱,家里不得已將少女賣給年近七旬的老翁為妾。

        像商品一樣被賣為婢妾的女子,是特別心酸無奈的人群。

        【女 工】

        對于那些沒有婢女的人家,洗衣的婦女帶來的方便不言而喻。衣服既可按件零計,也可包月。每月花銷不多,衣服被褥床單就可干凈熨帖。遇到紐扣脫落之類的小毛病,好心的洗衣婦還會幫顧客縫補妥貼。單身的客居者對此最為感激。

        女革命家胡蘭畦在《胡蘭畦回憶錄(1901—1936年)》中講述,民國初期,成都石馬巷有所女子縫紉學校,教授機器縫衣,吸引了許多婦女前往學習,她的母親也去學了3個月。

        這個學校其實是為了推銷美國勝家公司的縫紉機而建立的,在當時的成都,縫紉機非常稀有,它比手工縫制快得多,針腳又細密整齊,很令女人們神往。廠家相當舍得下功夫做宣傳,在大街小巷張貼了許多花花綠綠的廣告,承諾對縫紉機的用戶包教包修,五年保用,因而石馬巷的縫紉學校熱鬧一時。

        胡蘭畦的母親學成以后,還利用自家的右?guī)?,辦起了一所機器縫紉學校,她希望女人有一技傍身,能夠自立謀生。胡蘭畦的啟蒙老師曹師母也來兼課,教學員們識字、寫字、記賬、寫收條,另有兩位女教師教大家剪裁、做花。這些課程非常實用,學校小有名氣,有幾十位少婦、少女來此上學。

        后來,成都興辦了一系列女子實業(yè)學校,開設(shè)縫紉、化工、養(yǎng)蠶、種桑、手工藝等技術(shù)課。招收的學員當中,有人得以靠一技之長,成為民國早期的職業(yè)婦女;還有人借此拓寬眼界,參與社會活動,在“五四”之后成為活躍的婦女運動家,比如茅盾長篇小說《虹》的原型秦德君。

        【手 藝】

        從前,搓紙捻子賣的貧家婦人也不少。草紙做成的紙捻子供煙鋪出售,用于點葉子煙。繚繞著嗆人辛辣氣的葉子煙,是老派男人的至愛,一根煙桿一根紙捻的形象,差不多是與平和、滿足的心境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對于煙癮纏身的人來說,沒有葉子煙的日子是無法想象的;而若是失去搓紙捻子的營生,很多家庭恐怕會更捉襟見肘,因為這類費時間卻不花力氣的活計,婦孺老幼皆可為,真的幫許多人家貼補了家用。

        如同冬天有人賣火炭出售溫暖,夏天也有人銷售“蔭涼”。用竹篾條編成的竹涼席做工細膩,大熱天肌膚接觸竹席,相對清涼。摩挲日久的舊涼席光滑熨帖,最為舒服,有點破損還真舍不得扔。有人就瞅準了售后服務這行,帶著篾條沿街吆喝“補涼席”。小孩子則在茶鋪、戲院等公共場所替人搖扇,充當人力電風扇。

        技藝高超的手藝人仿佛什么都能補。除了補涼席,還有補扇子的,有補傘、補鍋、補碗、補壇子、補棉絮、補衣的。這類職業(yè)將大量市民物質(zhì)匱乏的生存狀態(tài)暴露無遺,同時卻也顯露了手藝人化腐朽為神奇的回春妙術(shù)。服務性行業(yè)的發(fā)達,則讓市民必然擁有了居家度日的舒適與實惠。

        一根扁擔,一個竹籃,或一把力氣,一身手藝,負載著謀生的家當,走街串巷。老成都有無數(shù)這樣的手藝人和出賣勞力的人,他們構(gòu)成了這個城市散漫、凝重的底色。他們是面對現(xiàn)實的一群,在可觸可摸的小營生中賺些小錢,養(yǎng)家糊口,安身立命。

        (作者系文史學者)

        2020国产在视频线自在拍|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在线免费欧美| 欧美xxxxx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午夜视频|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比较有韵味的熟妇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二区在线| 欧美在线Aⅴ性色| 日本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中国老熟妇506070| 丰满少妇大力进入av亚洲| 伊人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本免费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欧美日韩一卡2卡三卡4卡 乱码欧美孕交|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日韩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尤物综合|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做床爱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乱码| 区一区一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日本|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色视频线观看在线网站| 亚洲h视频| 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 国产高清大片一级黄色|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