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摘要:通過對高校法語口譯課程現(xiàn)狀的闡述,指出法語口譯課現(xiàn)今存在的幾個問題,包括學生在聽力、語音、記憶力、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隨之探究了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提出了解決聽力困難的訓練技巧,以及適用于法語口譯課的有效的記憶訓練,幫助學生抓住有效信息,并指出教師應該注重法國文化的導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口譯 聽力 記憶 文化
中圖分類號:H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191-02
根據(jù)《高等學校法語專業(yè)教學大綱》的要求,口譯課是法語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旨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翻譯及管理,使學生具有國際視野,能運用法語順暢地完成口頭與書面的各種跨文化交際任務。然而,目前口譯課堂存在諸多問題,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口譯課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口譯課是一門綜合培養(yǎng)學生聽力、語音語調、會話、記憶力、理解力、知識儲備、抗壓力等多項技能的課程,這需要各方面有機結合。
1.聽力不過關是口譯的第一大障礙
部分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只注重單詞拼寫、語法規(guī)則等知識積累,卻忽略了語音訓練,在語調、聯(lián)誦、連音等語音方面均存在缺失,連讀法語句子都做不到準確流利,更談不上在限定時間內快速聽懂法語句子。學生的詞匯量匱乏也影響了聽力和理解力。因為學生聽句子時,遇到不懂的詞匯往往需要反復琢磨其含義,而忽略了集中精力去傾聽整個句子。
2受母語方言的影響
有些學生受母語方言的影響法語音素發(fā)音不準確,當翻譯目的語為法語時,他們的譯文經(jīng)常引起歧義。
法國釋意派理論在觀察和分析口譯的基礎上,將口譯過程分為三個過程,即理解—脫離原語語言外殼—表達。中間過程是理解的過程,也是產(chǎn)生意義的階段。由此可見,表達的基礎不是原語的形式,口譯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言語行為,而是原語語言與認知知識有機結合的產(chǎn)物,是一種涉及諸多知識層面的動態(tài)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學生在這一復雜的理解認知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誤區(qū),他們總是急于找到對應的詞匯和結構來“復制”原文??谧g固然是一門語言到另一門語言的轉換,其實在學習口譯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凡是語言對應可以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比如,“溫室效應:effet de serre ”“付款條件:les conditions de paiement”。大部分學生對重要詞匯和意群的理解基本正確,語言組織能力總體上也不錯,但其語用能力略顯薄弱,特別是理解和分析文化典故和比喻等語言技巧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強。比如在“中法雙邊關系”專題中,出現(xiàn)了“建交50年來,中法關系既有春光明媚之日,也不無風雨交加之時”這樣看似容易的句子。要傳神、達意地翻譯該句,理解是重中之重。我們不能簡單地對應“春光明媚”“風雨交加”,因為原文采用了比喻,我們要拋開語言,發(fā)現(xiàn)信息。“50 ans après létablissement des relations diplomatiques entre la Chine et la France, les deux pays ont connu des moments heureux comme des moments difficiles”,這樣的譯文不失為合情合理的表達。若能夠將比喻的色彩傳神地傳遞出則更為精彩,“Depuis 50 ans dans leurs relations diplomatiques, la Chine et la France ont vécu autant de beauté printanière que de périodes orageuses”。
3.受歷史、文化和社會差異的影響
由于歷史、文化和社會存在差異,不同語言種族的人群對語言的思維和理解方式也存在差異。“跨文化交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際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語言交際又分為話語交際和書面交際。由元語言到目的語的轉換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簡單的形式轉換,而是兩種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變化的場景中的相互碰撞。2001年,歐洲文化合作委員會出版的《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中,把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設定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培養(yǎng)法語專業(yè)學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意味著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知中法兩國在社會、經(jīng)濟、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在交際活動中正確解碼雙方的信息,避免引起歧義或者文化沖突。
二、教學方法改進方案
1.聽力訓練
聽力是法語教學四個基本技能中最難的一項,其聽力材料語速快、內容多、語法難。聽懂是口譯的前提,學好口譯課離不開日常聽力訓練,這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求學生有持之以恒的學習態(tài)度。高年級學生應該加強精聽、聽寫、口述等技能訓練,教師可以通過Rfi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每日法語聽力等網(wǎng)絡資源,盡量選取適合學生水平的材料。聽力訓練的目標是能夠聽懂法語新聞廣播的主要內容,并且根據(jù)所聽材料進行分析、領會講話人的態(tài)度、意圖和情感等延展性練習。值得注意的是,聽力課要求聽懂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單詞,而口譯課對聽力理解的要求不同,口譯課更側重對整段意義的理解和詮釋,只要學生能抓住語言所闡述的主要信息就是成功的翻譯。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實踐能力,可以采用分角色扮演練習的模式。比如在“介紹法國企業(yè)”這一課中,由不同的同學分別扮演法國企業(yè)經(jīng)理、法國企業(yè)職員和中方訪問人員,并模擬出雙方見面談判的場景。最后由教師點評,鼓勵他們在課下也要積極參與有益的涉外活動,抓住一切實踐法語的機會。
2.記憶訓練
筆者在幾年的法語口譯課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短時間記憶方面很薄弱,尤其體現(xiàn)在演講、報告等長句子比較多的情況下。根據(jù)法國釋義派理論“Interpréter, cest dabord comprendre”,在口譯的第一個步驟,即“理解”方面存在問題是造成記憶困難的重要因素。學生在聽到一段語言后,往往頭腦中立即浮現(xiàn)的是對應的詞匯和句型,而不是經(jīng)過理解之后、脫離了語言外殼的有效信息。在實際交流中,語言只是形式,交際者真正關注的是語言所承載的信息意義。對意義的關注有利于我們抓住詞語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由此形成的記憶能夠幫助我們主動構建一個話語邏輯框架。因此,我們對意義的理解越透徹,對語言的記憶則越完整。引導學生邊聽邊分析講話人的中心思想,理解之后再記憶,是很有必要的。
3.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類整個言語交際過程要受到相應的文化規(guī)則的制約,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另一種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在口譯教學過程中,一段法國總理的演講、或一篇關于中法關系的文章都將我們置身于多姿多彩的法蘭西文化中,讓學生懷著更大的熱情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才能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另外,大千世界瞬息萬變,新鮮事物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新詞匯和表達法,口譯課更要做到與時俱進、注重實踐。
三、結語
口譯是一門考究綜合能力的課程,學生在聽力、記憶和文化理解方面都有所欠缺,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加強引導,鼓勵學生擴展各個領域的知識面,培養(yǎng)汲取新知識的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在翻譯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和平.法語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鄔姝麗.高校英語專業(yè)口譯能力評估及其對口譯教學的啟示[J].中國翻譯,2010(4).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