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關(guān)于“餅”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于《墨子·耕柱》。到了漢代,有關(guān)餅的記載更多。據(jù)說漢宣帝劉詢?cè)诿耖g時(shí),曾去市肆買餅,而他一買,后面的人也都跟上去買,結(jié)果賣餅的發(fā)了大財(cái)。于是后世的賣餅行業(yè)便以漢宣帝為祖師爺。
餅是用米、麥磨粉加水制成的。麥粉做的叫餅,米粉做的叫粢。粢后來寫作“糍”,即將大米蒸熟搗碎以后制成的食物。今天還有用糯米做成的糍粑等食品。用麥粉做成的餅種類更多。東漢劉熙的《釋名》曾列舉有蒸餅、湯餅、蝎餅、髓餅、索餅等名稱。餅的種類雖多,但人們最常食用的還是蒸餅與湯餅。
蒸餅又稱籠餅,即用蒸籠所蒸之餅。這類餅最初是用“死面”做的,故稱“牢丸”。后來有了人工發(fā)面,始有“起面餅”,形狀也由扁平而逐漸變?yōu)閳A形,即所謂“饅頭”。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云:“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而饅頭謂之籠餅,宜矣?!眰髡f饅頭最早是由諸葛亮發(fā)明的,本名“蠻頭”,后音訛而為饅頭。宋高承《事物紀(jì)原》說:“諸葛亮南征,將渡瀘水,土俗殺人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面畫人頭祭之。饅頭名始于此?!庇謸?jù)《古今事物考》說,諸葛亮最初制作的饅頭是有餡的,“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祀”。今南方有些地區(qū)尚稱包子為饅頭,即其遺意。此后,饅頭中的餡被省去,便成為蒸餅。
到了宋代,為避宋仁宗(趙禎)諱,遂改稱蒸餅為炊餅。故《水滸傳》中武大所賣之炊餅,當(dāng)系蒸餅,亦即饅頭。這與《水滸傳》原書的描寫也是相符合的。該書第二十四回寫武松外出前告誡其兄說:“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始,只做五扇籠去賣。”既然炊餅是用扇籠來做,當(dāng)然是饅頭了。不過,也有人說武大所賣之炊餅?zāi)私兔婕佑童B數(shù)層而蒸熟,如同薄餅,與饅頭有別。至于燒餅,乃“火燒而食者”,即將面餅放在爐內(nèi)或鍋中烤制而成,故亦稱爐餅,今人或謂之“火燒”。燒餅制作時(shí)撒上胡麻,即所謂胡餅。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xué)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憋@然,此類燒餅與武大所賣的炊餅并非同一種食品。有些電視劇里將炊餅當(dāng)作燒餅,是不對(duì)的。
湯餅又稱煮餅,后世稱為面條。在青海省海東市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面條實(shí)物,可見這種食品在中國(guó)存在已經(jīng)很久了。《后漢書·梁冀傳》中還有梁冀“令左右進(jìn)鴆加煮餅”以毒死漢質(zhì)帝的記載。
魏晉以后,食湯餅者日多?!妒勒f新語·容止》說,何晏“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便在夏天賜他食“熱湯餅”,結(jié)果吃得何晏滿頭大汗。西晉的文學(xué)家束皙,不但喜食湯餅,而且還寫下了有名的《餅賦》:“玄冬猛寒,清晨之會(huì)。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zhàn),湯餅為最?!焙那宄?,能夠吃上一碗面條,不消說是可以“充虛解戰(zhàn)”的。
唐代以前,做湯餅皆以手托面,“搏而擘置湯中”,做法和今天的揪面片差不多。唐代以后,改用刀在案上切面,“不以掌托”,故唐人或名湯餅曰“不托”?!安煌小庇謱懽鳌梆槨薄榜A饦”,皆取“不托”之音而加“食”旁。宋人亦喜食湯餅,如陸游《歲首書事》詩云:“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換鐘馗。” 宋代人們開始稱湯餅為“煮面”,以其“硬作熟溲,湯深煮久”之故。南宋以后則稱“面”,明清以來相沿不變。
面條在古代除用來果腹外,還被認(rèn)為有“避邪”的作用。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shí)記》云:“六月伏日,并作湯餅,名為‘辟惡?!泵髑鍟r(shí)則不但夏至、入伏要吃“過水面”,連端午節(jié)的中午也要吃“加蒜過水溫淘面”,以防“中惡”(俗謂五月五日為“惡日”,多禁忌)。由于吃面條能“辟惡”,因此,從唐代開始,就有生日食湯餅的習(xí)慣了(古人認(rèn)為,人在生日時(shí)最易受邪惡侵害)。今天的生日壽面除相沿“辟惡”之習(xí)外,又取其“綿長(zhǎng)”之義,以為壽兆。
面條作為食品出售,約在宋代就開始了。北宋汴京(今開封)的食店,即有加了各種臊子的面條出售。南宋時(shí)的臨安(今杭州),由于北人大量南遷,到處都有面食店,面條的花樣也更多。據(jù)南宋吳自牧《夢(mèng)粱錄》記載,諸如雞絲面、三鮮面、鹽煎面、炒雞面、炒鱔面、菜面、筍辣面、素骨頭面、子料澆蝦臊面等,差不多今日所有的品種,那時(shí)都已具備了。
唐代以后,面條開始傳往日本及東南亞地區(qū)。元朝時(shí)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我國(guó),將面條帶回他的故鄉(xiāng)威尼斯,從此,意大利人也吃起了面條。不過,他們的面條是空心的。近代,隨著華僑的流布,面條又傳到世界各地,受到許多國(guó)家人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