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杰
(北京林業(yè)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北京 100083)
近年來,《日本人と木の文化》[1]《木のXIVのち木のXVXVKA》[2]《木の文化と科學》[3]及《紅木鑒》[4]等書籍以不同視角對木文化進行了深入解讀。然而,對于“白木”、 “白木觀念”、“白木文化”、“白木文化生成路徑”、“白木文化特征”,“白木文化”與“紅木文化”之間差異等問題,卻鮮有系統(tǒng)論述。
據(jù)考證,我國早在晉朝就開始制作紫檀器具,基于文化形成論[5]推斷,這或是原始紅木文化的起源點。眾所周知,我國紅木資源稀缺,大部分來源于東南亞、非洲和中美洲[4-6]。這些舶來品構筑了紅木文化的物質(zhì)基盤。不僅如此,世界上還存在著諸多基于某些樹種群相似木材之自然屬性及民族觀念意識形成的區(qū)域“木材群”文化現(xiàn)象。在歐洲,橡木文化是生成、發(fā)育于歐洲本土的根深蒂固的木文化之一[7]。在非洲坦桑尼亞,烏木文化形成了當?shù)厣鷻C勃勃的木文化之主流。可以斷言,木材資源的豐富性、多樣性,必然孕育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木文化,造就更加輝煌的“木材時代”。
本文旨在梳理白木的狹義與廣義概念,探尋白木文化的生成路徑,剖析白木文化的觀念文化結構,挖掘、比較白木文化與紅木文化特征之間主要差異等,為構建一個多元化的木文化格局,促進白木產(chǎn)業(yè)的繁榮與健康發(fā)展奠定理論基礎和搭建技術支撐平臺。
我國《紅木》標準中有關“紅木”的定義,集中規(guī)定了樹種、心材或邊材、密度、結構與材色[8]。這實質(zhì)上規(guī)定了紅木三個方面特性:物理學特性(密度)、解剖學特征(結構)、視覺特性(材色)。在此應注意,在GB/T18017—2017《紅木》標準中刪除了GB/T18017—2000《紅木》[9]中有關“導管直徑”的限定,而導管的大小與分布恰恰是決定闊葉樹材“結構”的重要因子。筆者曾提及關于描述木材表面組織粗細程度的“結構”一詞用法的妥當性[10]。為了以下論述及用語的一致性,本文有必要進一步澄清木材肌理的概念。木材肌理(texture)一般指材面構成要素的相對大小及其分布的均質(zhì)性。肌理粗(coarse)或粗糙則意味著構成要素尤其導管直徑大或年輪寬;肌理細(fine)或細膩則意味著導管直徑小或年輪窄;中庸(medium)則處于粗和細之間的狀態(tài)[11]。與紅木定義相類似,肌理是構筑白木的基本概念,也是白木的解剖特征、視覺特性、觸覺特性十分重要的木質(zhì)基盤。
從白木肌理的解剖特征、視覺特性和觸覺特性分別闡述白木的狹義概念,并考察白木肌理魅力之淵源。
1.2.1 白木肌理解剖特征
白木肌理“細膩(或精細)”。這主要基于白木(針葉樹材)軸向細胞大多數(shù)為管胞,細胞類型單一化;其次是細胞排列有序、分布均勻。這與紅木(闊葉樹材)由導管、木纖維、薄壁細胞等多種細胞組成,排列無序、分布各異形成鮮明對比。
1.2.2 白木肌理視覺特性
白木肌理“清凈”。其中“清”之感覺主要基于白木紋理清晰、排列有序;“凈”之感覺主要基于白木材色多呈淡色譜系列。這與紅木紋理排列無序、材色多呈濃色譜系形成鮮明對比。
1.2.3 白木肌理觸覺特性
白木肌理“柔軟”。日本扁柏的肌理如同繪娟一樣非常軟潤,其中間斷輪廓線的存在有一種不可言傳之深奧感。一般闊葉樹材肌理呈堅硬感,如經(jīng)過涂飾的、非常光滑的闊葉樹材材面呈現(xiàn)金屬平板狀之感。
1.2.4 白木肌理魅力淵源
白木肌理魅力源于其“細膩”之解剖特征、“清凈”之視覺特性、 “柔軟”之觸覺特性。
白木狹義概念可歸結為:針葉樹材中肌理具有 “細膩”之解剖特征、“清凈”之視覺特性、“柔軟”之觸覺特性的木材。
白木狹義概念限定在針葉樹材(soft wood)中具有1.2.1、1.2.2、1.2.3 章節(jié)所述特性的木材,而事實上在闊葉樹材(hard wood)中亦存在諸多木材滿足白木狹義概念的肌理特征,例如:用于雕刻佛像的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中 國 四 大 木雕流派之一黃楊木雕的“黃楊木[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東 陽 木 雕 的“樟 木[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Gamble) N. Chao ex H. W. Li]”或椴木[Tilia japonikca (Miq) Simonkai][12]、劍川木雕的“滇南椴(Tilia mesembrinos Merr.)”[13]等。
鑒于此,廣義白木概念不僅限于針葉樹材,還應囊括闊葉樹材中肌理符合針葉樹材肌理特征和感覺特性的木材??偫ㄖ瑥V義白木概念歸結為:針葉樹材和闊葉樹材中肌理具有以下三種特征的木材:1)“細膩”之解剖特征;2)“清凈”之視覺特性;3)“柔軟”之觸覺特性。
2.1.1 白木器物文化發(fā)展歷程
白木器物文化屬于物質(zhì)文化的范疇,是人類在認識白木和加工白木的漫長歲月中形成的,反映了人與白木之間的物質(zhì)交換關系,也是白木文化的物質(zhì)基礎。在此,按照不同文化生活領域,分析白木器物文化發(fā)展歷程中具有標志性的事例,從中可領略到白木器物文化歷史長河中令人驚嘆的木文明進步。
德國Harz煤礦出土的距今約40 萬年的云杉和松屬木長矛,挖掘出的馬匹骨骸證明其為狩獵用具[14]。日本宮澤出土了距今1.5 萬年~1.7 萬年的柏屬木槍[15]。出土的木長矛形態(tài)特征體現(xiàn)了舊石器時代人類木材加工水平,云杉在歐洲分布廣、利用價值高,是當時用石器最易加工的樹種之一。在歐洲因云杉樹形呈尖塔狀與圣誕節(jié)樹(冷杉)極其相似,故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與民俗文化價值。
我國杭州出土距今8 000 年的用樟子松原木制作的獨木舟[16]。日本山梨縣出土了用鐵杉屬、云杉屬、刺楸等原木制作的獨木舟[17]。據(jù)考證,在古代的日本人們用石斧砍伐獨木舟用材后,在殘留樹根上豎立樹梢部分進行平安祈禱。用火烤(Fire burnt method)原木一側致其處于焦灼態(tài),再用石錛反復鑿削加工獨木舟的技法,是新石器時代木材加工技術進步的標志之一。
我國寧波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干欄式建筑的杉木構件[18]。在商代,有記載用松柏木修筑廟堂的詩句:“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斫是遷,方斫是虔。松桷有梃,旅楹有閑,寢成孔安”(出自《詩經(jīng)》的《商頌·殷武》)。漢武帝起柏梁臺,“臺高20 丈,用香柏為殿,香聞十里”[19]。宋真宗年代,用山西汾陽一帶產(chǎn)的柏木建造道宮。我國之所以喜歡利用松柏木材原因之一是源于人們對松柏樹木的信仰與崇拜[20]。在日本,寺院建筑用材幾乎都是柳杉和日本扁柏。西崗[21]認為,用 3 000 年樹齡的日本扁柏木材建造的法隆寺可具有持續(xù)3 000 年以上的生命力,即所謂木的兩個生命之論說。
2 500 年前,我國寶雞秦景公墓內(nèi)的棺槨全部由柏木制作。其中大墓主棺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棺具,是周秦時代最具技術含量的高級木葬具[22]。其后,在北京大葆臺漢墓發(fā)掘了用15 880 多根柏木之“黃腸”壘筑的木墻[23]。長沙出土了距今2 000 多年的東漢時代馬王堆漢墓中用杉木制作而成的女尸棺槨,其棺槨周圍用木炭填充阻隔外部濕氣滲入,也是頗具匠心之作[24]。
我國出土的遼代柏木桌子是針葉樹材走進家具制作領域的標志之一[25]。在日本,桐木一直以來是衣柜等家具制作的首選木材。桐木材色白凈,紋理漂亮,具有光澤,耐濕耐旱,桐木衣柜已形成了諸如春日桐木衣柜等具有鮮明傳統(tǒng)特色的家具品牌。桐木拉丁學名屬名Paulownia,起因于荷蘭朱麗安娜女王的名字,故倍受人們的喜愛與特別關注。源于此,在日本一般用桐木制作非常貴重的記載家世或門第的徽章。
古琴一般用桐木制作而成,當下也有用杉木制作。在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中,如最早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古箏,其面板用材也采用桐木[26]。在日本,有用花柏制作的琴以及用冷杉制作的琴柱。在歐洲,云杉木材一直是用于鋼琴、小提琴類弦樂器共鳴板制作的最佳樹種,至今還沒有尋覓到可與云杉木材聲學特性相匹敵的替代木材。
制作鍬、鋤類農(nóng)具主體或把柄的樹種有冷杉屬、扁柏屬、樺木屬、槭木屬、櫸樹等。因地域不同,農(nóng)用踏板使用的樹種也不一樣,其中有冷杉屬、日本扁柏、柳杉、日本花柏[27]。不同地域、不同農(nóng)具,對于木材的選擇充分展示了當時人們對木材物性的把握以及不同的文化習俗與傳統(tǒng)。
食具中柄杓用冷杉屬、日本黃杉屬、日本扁柏或柏屬木材制作?;蜥樔~樹材和闊葉樹材兩者混合作為杓原材料。制作筷子的木材種類很多,例如冷杉、柏屬、日本榧樹等木材。炊具的底板、側板則用針葉樹材,以日本扁柏、日本黃杉在內(nèi)的柏屬木材居多。家具腿等部件則多使用鐵杉和連香樹木材[27]。
在日本,用黃柏、槭樹、榧樹等木材制作陀螺,用榧木制作象棋子。圍棋盤一般用榧木,被稱為是最具文化品味的上乘之作。用冷杉制作U字型魚網(wǎng)框,用柳杉制作十字具、浮木等[27]。
綜上,白木器物文化中涉及狩獵具、建筑、家具、舟船、祭具、樂器、農(nóng)具、玩具、食具、漁具、履具等。
2.1.2 白木文化生成路徑及其轉折點
通過追溯木雕佛像用材從闊葉樹材向針葉樹材轉化的演變歷史,探索白木文化的生成路徑及其轉折點。在印度,基于地域資源狀況,早期的佛像大多是用片巖或砂巖類石料雕刻。檀香木或稱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木雕佛像是在佛教從印度向中國以及中亞地區(qū)傳播過程中的產(chǎn)物。白檀木作為雕刻佛像上乘用材是基于白檀木具有濃郁的芳香,材色淡黃,肌理細膩,易于雕刻加工之木材自然屬性,還源于佛徒們虔誠地認為白檀木是來自釋迦牟尼故里的圣樹。北京雍和宮萬福閣供奉著一尊高26 m、直徑3 m的白檀木雕彌勒像。日本奈良法隆寺的九面觀音、高野山金剛峰寺的枕本尊佛也都是用白檀木雕刻而成[28]。Mertz[29]研究表明,我國的木雕佛像用材中還有椴屬(Tilia sp.)、柳屬(Salix sp.)、楊屬(Populus euphratica)、泡桐屬(Paulownia sp.)等闊葉樹材。
白檀木大多產(chǎn)于東南亞,日本沒有白檀木資源。在飛鳥時代,因日本產(chǎn)樟木(楠木)具有與白檀木類似的芳香氣味,且材色、材質(zhì)也較適于雕刻。此外,日本熱海來宮神社境內(nèi)的樟木大樹被奉為神樹崇拜,故用樟木(楠木)作為白檀木的代用材雕刻木佛像,如廣隆寺中的寶髻彌勒像等就由此雕刻而成。到了奈良時代,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e Endl.)開始用作組合木雕佛像的芯材[30]。貞觀時代,日本扁柏作為一根獨木佛像原料使用。其后,日本一直高頻率使用日本扁柏作為佛像雕刻原料,如用于白菩薩、新藥寺本尊類木佛像等[31]。白木登場之原因:1)從解剖學特性看,日本扁柏木材具有細膩之肌理、清凈之材面、潔白之色澤。2)從木材物性看,日本扁柏木材濃郁芳香、密度中庸、適于雕刻加工。3)從文化觀念看,應歸結于日本人的審美觀、價值觀,即由由來已久形成的日本獨特的木文化觀念、審美價值取向所決定。這也正是白木文化生成的物質(zhì)基盤與人類欲求之間達成的階段性完美平衡。
木佛像原材料從白檀木→樟木(楠木)→日本扁柏芯材→日本扁柏獨木,可以稱為木佛像原材料由闊葉樹材向針葉樹材、其文化觀念從闊葉樹材文化向針葉樹材文化轉變的過程,也是白木文化的生成路徑。日本扁柏作為木雕佛像用材正式登場,以及形成白木文化觀念雛形的標志性時點可以稱為白木文化生成的轉折點。
觀念文化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它是源于白木自然屬性,由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因素構成。在此忽略森林或樹木文化觀念,主要基于白木解剖特性以及自身材質(zhì),從精細·清凈觀、節(jié)省·包容觀、柔和·親近觀及簡約·素樸觀四個方面對白木的觀念文化進行擴展,深入闡述其內(nèi)涵。
2.1.1 精細·清凈觀
白木肌理是白木觀念文化形成的重要物質(zhì)基盤,可用“精細”和“清凈”兩個詞來準確表達其審美觀的內(nèi)涵?!熬殹痹从诎啄炯毎帕谢蛉∠蛴行颍曳植季鶆?、細膩所致;“清凈”則是源于白木紋理排列整齊、有序,材色白凈、清淡?!墩撜Z·鄉(xiāng)黨》中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南朝梁元帝《金樓子·聚書》“書極精細?!笔钦f精密細致?!犊鬃蛹艺Z·七十二弟子解》:“清浄守節(jié),貧而樂道。”是說心境潔凈,不受外擾?!端貑枴に臍庹{(diào)神大論》:“天氣清浄,光明者也?!笔钦f清潔、純凈等等。
2.1.2 節(jié)省·包容觀
總體而言,白木文化屬于輕量文化范疇?!拜p”中蘊含“節(jié)省”,這是源于白木狹義概念中針葉樹材密度低于闊葉樹材密度[32]。從物理上,密度低,則空隙大,能夠“容”下其他物質(zhì)占駐,同時又易于其他物質(zhì)進出。從觀念上,輕量意味著“包容性”、“相容性”、“可及度高”等理念[33]。明李東陽《大行皇帝挽歌辭》中有“草木有情皆長養(yǎng),乾坤無地不包容?!本褪钦f大自然的包容性。
2.1.3 柔和·親近觀
白木肌理給予人一種輕松、柔和的感覺,沒有絲毫沉重壓抑之感。由扁柏屬或柳杉木材構成的白木室內(nèi)裝飾空間給人一種開闊寬松、溫柔、易親近之心理感覺?!豆茏印さ茏勇殹罚骸耙娚茝闹?,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是說溫和柔軟。
2.1.4 簡約·素樸觀
白木紋理整齊有序,花紋單調(diào),呈現(xiàn)出單一化、簡單圖案。例如扁柏徑切面呈現(xiàn)的直條紋“明快”、“洗練”,同時給人一種自然、素樸、絲毫無造作之感。《莊子·馬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睗h·張衡《東京賦》:“遵節(jié)儉,尚素樸。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p>
我國最流行的闊葉樹材文化代表首屬紅木文化,而紅木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主流載體應歸屬紅木家具[34]。紅木文化特征歸納如下:
3.1.1 濃材色觀
在紅木文化觀念方面,紅木材色與“中國紅”十分契合。眾所周知,紅色是漢民族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其中紅木色彩中紫色被視為高貴之色,如皇城稱為紫禁城,皇宮稱為“紫閣”、“紫臺”(—去紫臺連朔漠)。又有“紫氣東來”一說,“紫氣”被認為是代表“福祥”之意。
3.1.2 重密度觀
紅木密度大,具有重量感。這與“重”中蘊含“貴”、“尊”及“尚”等中華文化理念一脈相承。如《詩經(jīng)》[35]中有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即古人視樛木如君子,能夠賜予人以富貴、快樂。
3.1.3 繁紋理觀
紅木花紋富于變化,呈現(xiàn)出漢民族崇尚及與其審美意識相契合的木紋圖案,例如:在民間,黃花梨木的“鬼臉”花紋具有 “美好”、“平安”、“吉祥”之寓意等。
綜上,白木與紅木文化特征的主要差異可概括如下:1) 細粗肌理觀
白木文化以肌理細膩作為審美的標尺,而紅木文化則并非如此苛刻。
2)淡濃材色觀
白木文化具有“清凈”之淡色調(diào),而紅木文化強調(diào)心材之濃色調(diào)。
3)輕重密度觀
白木文化屬于輕量文化類,而紅木文化屬于重量文化類。
4)簡繁紋理觀
白木文化追求紋理的有序度,而紅木文化追求紋理的無序度。
1)白木狹義概念:針葉樹材中肌理具有“細膩”之解剖特征、“清凈”之視覺特性、“柔軟”之觸覺特性的木材。廣義概念:針、闊葉樹材中肌理特征符合狹義概念中所規(guī)定內(nèi)容的木材。
2)白木文化的生成路徑:佛像用材料由闊葉樹材向針葉樹材轉變,即白檀木→樟木(楠木)→日本扁柏芯材→日本扁柏獨木的轉變過程。日本扁柏用材登場時點可稱為白木文化觀念形成的轉折點。
3)白木器物文化發(fā)展歷程:涉及狩獵具、建筑、家具、舟船、祭具、樂器、農(nóng)具、玩具、食具、漁具、履具等衣食住行諸文化生活范圍。
4)白木的觀念文化:包括精細·清凈觀、節(jié)省·包容觀、柔和·親近觀、簡約·素樸觀四個方面。
5)白木與紅木文化特征差異:在細粗肌理觀、淡濃材色觀、輕重密度觀及簡繁紋理觀方面,兩者之間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與審美意識。
致謝:本文撰寫過程中,承蒙浙江裕華木業(yè)有限公司金月華董事長、浙江理工大學李超博士諸多關照與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誠摯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