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政
清張廷玉等《明史·藝文志》子部儒家類記曰:“黃時熠《知非錄》六卷?!?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428頁)該書又主要見著于以下幾部書目:
即在張廷玉《明史·藝文志》之前,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和萬斯同《明史·藝文志》(下簡稱萬《志》)儒家類著錄《知非錄》作者為“黃時熠”。從書名、卷數(shù)及作者看,分著兩類的《知非錄》當(dāng)系一書,而作者“黃時熠”“黃時燿(與耀字通)”必有一誤。
考徐州市圖書館藏孤本明萬歷四十年(1612)刻《知非錄》六卷,分內(nèi)、外篇,內(nèi)篇分立志、為學(xué)、存心、檢身(以上卷一)、處家(卷二)、應(yīng)世(卷三)六類,外篇分閑適(卷四)、攝養(yǎng)(卷五)和禪觀(卷六)三類。書前自序末署“萬歷庚子,新都我素居士黃時燿德韜甫書”,書末跋署“萬歷壬子菊月朔日,不肖男應(yīng)斗百拜跋”。此書由黃應(yīng)斗刊行,則其父署名當(dāng)無誤?!靶露肌蹦它S氏所題郡望,其為明徽州府歙縣潭渡村人。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潭渡黃氏族譜》卷九載“通家眷生”汪克明《蛟峰先生傳》,稱蛟峰先生黃祚,子景獻(xiàn),“孫時燿,總角善屬文”,末稱“予得交于燿”,“燿仲子應(yīng)斗”。又《族譜》卷八《節(jié)婦》載黃景獻(xiàn)妻汪富弟事,亦稱“子時燿”。是汪克明乃時燿母系親屬,且相與交,數(shù)稱其名均作“燿”字。黃賓虹《歙潭渡黃氏先德錄》(1918年排印本)于《蛟峰先生傳》附載孫黃時燿生平,稱其“字德韜,號我素”,“學(xué)由博返約,明體用,集古先格言為書以自警,曰《知非錄》”。
據(jù)此《知非錄》作者作“黃時燿”確鑿無疑?!肚ы曁脮俊?、萬《志》儒家類“熠”皆“燿”字形訛,《明史·藝文志》承萬《志》誤文而未察。至于《明史》雜家類并未沿襲萬《志》“黃時耀《知非錄》六卷”的著錄,應(yīng)是史臣發(fā)現(xiàn)儒家類已著錄該書,故有意刪汰。日本京都大學(xué)圖書館藏殘抄本《明史·藝文志》雜家類“黃時耀《知非錄》六卷”條下注有“重出”二字,可見早已有人注意到這一問題。這個抄本可能就是史臣為編纂《明史·藝文志》而作的萬《志》抄校本之一,“重出”當(dāng)即史臣注語,惜未對該書作者異文細(xì)加甄別,故有此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