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引黃灌溉工程管理處,河南 鄭州 450000)
前些天,鄭州市水利局一位領導在舊書攤上覓得一組出版于20世紀70年代的《黃河》國畫組畫,其中一幅16開大小、題為《花園口電灌站》的國畫宣傳畫片赫然映入眼簾,出于水利人的情結及對歷史的追憶,于是淘得此畫,放在了辦公桌頭,一日詢問鄭州市引黃灌溉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這是哪座電灌站?可知其歷史淵源?其繪畫時代背景和文化內涵是什么?帶著疑問,筆者通過網絡查詢、走訪引黃工程管理處的退休職工、查閱花園口引黃灌溉史志以及翻看閻鐵成先生所著《重讀鄭州》等資料,終于漸漸揭開謎團,一個個清晰的答案浮出水面。
這是一幅國畫的縮印宣傳畫報,題目是“花園口電灌站”(見圖1),細細觀察畫面,畫幅左側中心是一排紅磚瓦房,六個紅色顯著大字“花園口電灌站”十分搶鏡,畫幅右側則是一望無際的稻田,一派繁忙的插秧種稻勞作場面。縮小畫面焦距,在電灌站左側有十幾名職工圍坐一起似在業(yè)務討論亦或政治學習,電灌站的右側前方放置了一個綠色水桶,代表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典型生活風貌。再次縱觀畫面全局,點綴其中的是焦油瀝青處理過的木質黑色線桿高高聳立,具有北方樹種特征的大楊樹郁郁蔥蔥,電灌站的出水口噴涌出翻卷奔騰的黃河水,干渠的閘門高高提起,黃河水順著渠道流入了一汪汪的稻田,而畫面的遠處是閃耀著金色光芒的母親河——黃河。這幅畫主題鮮明,以黃河為背景,突出電灌站噴涌而出的水流匯入田間,配以農田耕作的繁忙場面以及黃河岸邊的千頃良田,作者想表達的是人們利用黃河造?;▓@口,與往日黃河泛濫成災導致貧瘠的花園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題目“花園口電灌站”更是直接點明了主旨。
圖1 國畫《花園口電灌站》
拿到這幅畫,筆者首先在網上搜索了原國畫的作者劉寶純先生。在某篇關于他的訪記中這樣報道,劉寶純先生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山東人,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以自然為師,到三山五岳、長江黃河寫生。他深入生活,求其精華,通過作品積極反映時代與生活的關系,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新山水畫一派延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代表,被稱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天安門、毛主席紀念堂、中國駐外使館等創(chuàng)作巨幅國畫作品百余幅,其畫作還曾作為國禮贈與國外。20世紀60年代,劉寶純先生在黃河流域跋山涉水行程萬里,沿途寫生創(chuàng)作山水畫百余幅,《黃河組畫》出版和展覽后,讓全國山水畫壇為之耳目一新,引起了巨大轟動。繼寫生黃河之后,1971年黃河系列作品《花園口電灌站》再次參加了全國美展,引起了世人的矚目。他通過筆墨表現了中原大地在20世紀下半葉以來發(fā)生的歷史巨變。在訪記中他坦言,大自然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比如黃河,他更多的是從情感層面去體會它的厚重,他將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融合在心里,經過提煉表現出來。從《花園口電灌站》這幅畫來看,他用筆墨表現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生機活力,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
知畫之來源,作為水利人,不免想進一步探究一下花園口電灌站的原型。根據畫作的出品年代,應為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作品,畫作的題目直接點明了原型的地址就位于黃河岸邊的花園口,毋庸置疑這幅畫展現了花園口灌區(qū)的場景。翻閱閻鐵成先生所著《重讀鄭州》第九篇《鄭州歷史大事記》,有關花園口灌區(qū)方面的內容有如下記載。
1955年12月2日,鄭州郊區(qū)花園口灌區(qū)引黃閘動工,1956年6月竣工。該閘位于花園口村黃河大堤上,是鄭州市最早興建的引黃灌溉工程;1959年12月8日,鄭州花園口水利樞紐(又稱崗李樞紐)工程開工,1960年6月完工投入使用;1964年5月,河南省稻改示范工作在花園口大隊試點,在引黃河水新淤平的花園口大小坑潭和洼地,試種水稻69.4hm2,當年獲得豐收,平均畝產稻谷257.5kg,由此郊區(qū)開始引黃種稻;1971年4月21日,在賈魯河故道上修建的皋村、蘇屯、老鴉陳、南陽寨、陳五寨5級提灌站動工,從花園口西提灌站引黃河水經提灌站提升倒流至柿園水廠,該工程于當年6月8日完工,鄭州“西流湖”由此得名。從此柿園水廠水源由以賈魯河為主,改為以黃河為主、賈魯河為輔。這是有史以來鄭州第一次把黃河水用于城市生產和生活中。
再按照時間序列,查閱花園口引黃灌溉史志,在關于電灌站的建設篇章中有如下敘述。
花園口引黃灌區(qū)先后建成大型提水站7座,依建設時間序列分別為:1966年建設崗李提水站(即花園口西提灌站),1969年建設東大壩提水站,1970年建設花園口第一提水站和石橋提水站,1975年建設東風提水站,1976年建設祭城提水站,1978年建設花園口第二提水站。
從以上資料捕捉相關信息,《花園口電灌站》的原型應為花園口第一提水站,即1970年建設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引黃灌溉種稻以及黃河大堤的淤背。在南裹頭防沙閘塌陷以后,花園口第一提水站代替了崗李提水站(即花園口西提灌站)通過東風干渠向西南部輸水。但由于該站系利用花園口引黃閘消力池作泵室,前池建在海漫上,跨河建站故障多,阻礙水流,降低閘門引水能力,不能保證為城市長年供水。因此1978年灌區(qū)決定在第一泵站下游50m處建設第二泵站(即如今的花園口電灌站),花園口第一提水站和崗李提水站從此廢除不用。
不久前,筆者走訪了參與花園口電灌站的建設者史小山同志,他是引黃灌溉工程管理處(原河南省花園口黃河淤灌工程處)最早的一批職工,雖已86歲高齡,但仍精神矍鑠。提起花園口電灌站,他思維敏捷,清晰地向我憶起了當年建設的場景。他說1970年興建的花園口電灌站,最初安裝兩組機泵,為崗李提水站補水,由于裝機流量不夠,于是1972年又增建了兩臺機組。電站建成后主要服務于灌區(qū)內水稻大范圍種植以及黃河大堤淤背,它為花園口引黃灌區(qū)的發(fā)展,為鄭州北郊農業(yè)豐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花園口稻改示范工程所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不但確定了花園口引黃淤灌區(qū)向水稻灌區(qū)發(fā)展的方向,而且為全省引黃灌區(qū)發(fā)展水稻種植走出了新道路。
之后史小山同志又深情地呤起了他小時候傳唱的民謠:“花園口真荒涼,泥沙鹽堿白茫茫,種一葫蘆打兩瓢,拖兒帶女去逃荒?!边@時,他的兒子——引黃工程管理處的職工張新房同志也在一旁情不自禁地憶起了他小時候背得滾瓜爛熟的一篇文章《春風吹綠花園口》,70年代的花園口是堤壩堅固、引黃淤灌、稻麥飄香,實現了“渠直路平樹成行,地平如鏡田成方,排灌路林配成套,人換思想地變樣”。兩代引黃人將花園口黃河決堤造成重大水災和大面積黃泛區(qū)的歷史,跟花園口一派江南風光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充分展現了電灌站帶給群眾生活的富足和美好。水利人是多么的智慧和偉大,他們硬是把千百年來的“黃害”變成了為民造福的“流金河”,把荒涼的黃泛區(qū)變成了沃野良田……
這座古樸的電灌站,有著輝煌的供水數字,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這些成就承載著歷史,見證著社會的文化與發(fā)展,花園口電灌站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一個時代的印記已經銘刻在歷史的時光里。熟知引黃灌溉工程管理處歷史的老水利人仍舊親切地喊之為“淤灌處”,許多新來的職工為之不解,其實單位的名字生動地詮釋了花園口灌區(qū)及電灌站的歷史,從“淤”到“灌”,職能的轉變涵蓋了城市發(fā)展的軌跡。這其中的“淤”即為淤地,“灌”則為農業(yè)灌溉。隨著水利現代化建設要求,灌區(qū)下一步的主題則為“潤”,即潤澤、滋潤。作為鄭州重要生態(tài)水源地及生態(tài)水系組成部分,將向生態(tài)水利和民生水利方向發(fā)展,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建設。
站在歷史新的更高起點上,鄭州市水利局黨組高瞻遠矚地擘畫了花園口灌區(qū)新的戰(zhàn)略安排,謀劃了新的時代篇章。目前,花園口干渠提升項目已經啟動,規(guī)劃依托花園口灌區(qū)現狀水利工程結構,通過渠道改造提升及建筑物配套實現區(qū)域內水系連通,在鄭州北部區(qū)域構建外部連通、內部循環(huán)的現代水體網絡。對渠道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修復,對引黃灌區(qū)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和傳承,建設濱水綠廊和濕地湖泊,形成集引黃補源、生態(tài)修復、文化傳承、休閑娛樂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tài)景觀帶。按照“一脈相承、兩湖共生、三源并濟、五川潤城”的總體布局,打造鄭州北部片區(qū)生態(tài)水網,順應鄭州最新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即“北靜”,依托黃河生態(tài)文化建設,突出“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將水、灘、林、文化、產業(yè)等作為一個有機體系進行打造。從此,花園口電灌站的職能將重新定位,為城市生態(tài)水系建設提供強大的水源保障。
回望歷史,我們的初心是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服務城市的發(fā)展;感知來路,不忘使命,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時與勢與我有利,水利人應抓住機遇,主動作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fā)揮獨特優(yōu)勢,譜寫《春風再綠花園口》的新篇章,展現新的活力和魅力。
花園口電灌站是一部豐滿的引黃潤城史書,它成就了百萬百姓的幸福之夢,跨越半個世紀,經歷半個世紀風雨,歷經數次改造。它的堅守,仍將延續(xù)歷史,再次完成華麗的蛻變,由新時代的水利人繪出更加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