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莊雯莎
相信不少人同我一樣,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夙敵”,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到大,爸媽總喜歡把“你看看隔壁家xx 的孩子,再看看你……”這樣的句式掛在嘴邊。上學(xué)時,爸媽拿他們跟自己比成績;畢業(yè)后,拿他們比工作和收入;工作之后,比的又是誰更早結(jié)婚生娃,誰的婚姻更加幸福。總之,只要太陽照常升起,明天依舊繼續(xù),“別人家的孩子”就永遠(yuǎn)無處不在,永遠(yuǎn)閃耀在你的生命中,成為爸媽眼中你必須靠近的榜樣。
當(dāng)然,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具體又可以劃分為“親戚家的孩子”“同事家的孩子”,“朋友家的孩子”,以及“鄰居家的孩子”。比如,王阿姨的孩子學(xué)習(xí)棒,劉叔叔的孩子特懂事,陳奶奶的孫子特勤快……總會有一款適合你。
記得在我上學(xué)那會兒,最常聽的就是我媽在飯桌上習(xí)慣性數(shù)落我:“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學(xué)習(xí)多用功啊,而且還特別懂事,經(jīng)常幫著大人做家務(wù)。你呢,碗都沒讓你洗過,成績還沒有人家好”。要不就是我爸恨鐵不成鋼地對著我稱贊別人的女兒:“我們單位那個某某的女兒今年高考考了六百多分呢,真的是太給他們長臉了!”確實,這樣抬高別人,否定自己的話對我這樣一個好面子的人來說,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畢竟誰都想要證明自己并不是這么差人一等。
我也在爸媽口中十八般武藝樣樣精全的“別人家的學(xué)霸孩子”的鞭策下念完研究生,也算圓滿完成了我的學(xué)業(yè)生涯。正當(dāng)我打算松口氣:這下沒有學(xué)習(xí)成績可以比了吧!結(jié)果,“別人家的孩子”又來了……當(dāng)我賺了第一筆工資開開心心回家的時候,我媽又冷不丁來了一句:“還是你那個高中同桌的工資高,你倆都是研究生,怎么賺得還沒有人家多???”雖然我能感受到我媽內(nèi)心其實并不是真的嫌棄我,但她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非要通過潑上一桶透心涼的冷水敲打我。
俗話說,鐵打的自家娃,流水般的“別人家的孩子”。待我在職場熬過了幾年青春期,到了適婚階段,“別人家的孩子”又換了一款來勢洶洶?!芭⒆佣嗫紤]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你看那個xx 跟你一樣大,下個月都要生二胎了。你要像她們這么乖,什么年紀(jì)做什么事,少讓父母操點心,我也能老得慢一點!”
年齡小的時候,每當(dāng)爸媽祭出別人家的孩子,我常常會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嚴(yán)重的時候甚至自卑,我是不是真的像他們說的這么差勁?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有了對語言的辨別能力,我知道有的語言有能量,有的則是有殺傷力。我理解大多數(shù)爸媽想鼓勵孩子積極上進(jìn),希望自己孩子更優(yōu)秀的心,但是往往他們一些無心的語言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很多看似在鼓勵的話實則都是毒雞湯。
如果一個生命從呱呱墜地起,需要的僅僅是照顧他的生活,讓他吃飽穿暖,這并不算一件難事。然而,孩子不是一棵樹苗,光靠澆水施肥,就可以長高枝葉漫天,孩子是一個沒有分辨力、無條件接受所有信息且有著無數(shù)可能的小人兒。他們接收最主要的信息都來源于父母,成人之間相處尚且懂得選擇性接受信息,而孩子不會?!盀槭裁磩e人行,你就不行?”“算了吧,看來你不是這塊料”“你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起來,差遠(yuǎn)了”,許多傷人的話都是隨意、無心地脫口而出,也許,家長也從來沒意識到,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責(zé)怪孩子的話,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
“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這是《欲望山莊》里的一句話。語言,是人與人交流最通用的工具。語言往往包含了語氣,用意,情緒等等諸多內(nèi)容,一個人說怎樣的話,還要學(xué)著怎么“聽話”。中國人的語言體系顯得比任何一種語言文化更加復(fù)雜。而中國的父母,在艱辛的哺育與含辛茹苦中,漸而有了一種孩子視為自己的心理。對待自己,似乎總是可以苛刻和更直接一點。一旦舌根用力,咬牙切齒,意義完全不同;一旦舌根久久不愿平靜,嘆出一口長氣,意義又完全不同。于是會說的話也往往不會說得更好些,想說的話也好像并不需要過多表達(dá)。每一句大人的對比,折射的往往并不是“我”的不足,恰恰是時代離他們漸漸遠(yuǎn)去時,只用時間將“我”作為唯一印證告知與他們。每一次放手都是他們試圖放下的掙扎。
那些血濃于水的情誼,那些漫長歲月中的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那些背地里為我感到驕傲流下的眼淚,那些能豁出生命的瞬間。長久生活的記憶仍然這么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也沒有語言可以真正使我沮喪或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