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前言:翻譯作為一種不同文化主體互動交流、信息傳播的手段,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個體思維及交際語境下,采取多元化翻譯策略進行思想內涵的組織與轉換,以更適宜于目的語讀者的認知、學習和理解。當前有關中英文化內涵的翻譯理論,主要包括信達雅翻譯理論、功能翻譯理論、功能對等理論,不同翻譯理論從文化背景、英漢語言表達、句型結構的差異方面入手,采取直譯、意譯和音譯等方式,對多語境中的中英文翻譯作出語義、文體最貼近目的語的自然表達。在全球文化交融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對于源語文本表面意義、內在涵義等的翻譯,要秉持著尋找語言翻譯共識的思想,進行不同詞匯、語法或句式的準確界定,解釋中英對話文本、跨文化交際作品的本質性關聯,從而達到源語、目的語較為客觀一致的語義翻譯結果。
我國翻譯理論構建最早源于清末,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譯例言:“譯事三難,信、達、雅”。該理論指出譯文既要準確、不偏離原文意義,也要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對于詞匯、語法及句式的選用要得體,追求一種簡明、古樸與優(yōu)雅的翻譯效果。隨后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與革命家魯迅,指出翻譯要“寧信而不順”,在不能同時保證通俗易懂、文辭得法的情況下,盡可能保留原作字面上的意義,忠實于基本內容。之后現代翻譯家、語言學家林語堂,從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提出中英文翻譯要兼顧到忠實、通順、和美等翻譯原則,不能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牽強、拼湊的翻譯痕跡,要盡可能保留原作的字面意義和內涵。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翻譯學界對于中英文化作品的翻譯,則將翻譯與譯介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進行有效結合,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話語體系,保證源文與譯文在理論意義、思想內涵表達上的廣泛共識。
而西方對于中英文內容的翻譯理論,則通常包括克里斯蒂娜·諾德(Christina Nord)的功能翻譯理論,以及尤金·奈達(Eugene 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其中克里斯蒂娜·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指出,在譯語環(huán)境下詞匯、語法及句式等的翻譯,要按照忠實原則、連貫原則與目的原則,進行原文、譯文之間語篇內容與表達方式的銜接,在保證中英文翻譯內在聯系的同時,易于被目的語受眾所接受和理解。而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指出,在兩種語言翻譯時,不應過度追求文本表面意義的互相對應,而要在不同語言內涵、情境意蘊表達方面達成功能上的對等。該理論強調使用最恰當、自然的語言,進行文體對等、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的翻譯,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源語語義,又體現目的語文化特色的翻譯作品。若不能同時兼顧文本意義、文化內涵表達,可以在譯文中舍棄形式對等,或者通過對源語語義、表達形式的再造,來解決翻譯過程中存在的文化差異,最大限度消除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理解差異問題。
文化意識指的是某一社會主體的群體性文化認知,是在存在其他文化作為參照的情況下,對于本國、本民族文化的深入完整理解。而由于東西方文化本身有著顯著的差異性,譯者對于中英文作品內容的翻譯,通常會從源文本、目的文本兩種文化意識的角度考慮,對其中存在的文化傳統、民風民族、習語俚語等作出深入研究。如“Let the cat out of bag”為中世紀英國的習語,意思為一些不法商販將貓放進袋子里,冒充乳豬來欺騙顧客,指導顧客回家把貓從袋子里拿出來,才發(fā)現是騙局,這一習語的真正涵義為“泄密”、“走漏風聲”,但卻被直譯為貓從口袋里跳出來,顯然與原有文化內涵相差甚遠。而“as cool as a cucumber”,真正意義為“泰然自若”、“冷靜放松”,但常常被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像黃瓜一樣涼爽”。
但也有部分的中英成語、典故等固定搭配,在文化語義表達中具有顯著的一致性、廣泛共識。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譯為“條條大路通羅馬”非常直觀形象,表達出英語習語的真正涵義?!癴rom head to foot”、“from bottom of heart”,直接翻譯為從頭至腳、從心底里,形成兩種語言完全對等的翻譯表達。正如尤金·奈達在《語言、文化和翻譯》中指出:“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譯而言,成功翻譯往往會準確把握源語、目的語的文化理論,而非僅僅關注單詞、句式等基礎的文化內容?!?/p>
不同中英文翻譯情境下,譯者對不同內容翻譯的文化態(tài)度,決定著跨文化翻譯的最終結果。一般來說,翻譯涉及文化的異化、歸化兩方面內容,異化是針對源語言的文化態(tài)度,而歸化是針對目的語言的文化態(tài)度。若翻譯是面向中國受眾的英譯漢,則通常會更多使用異化的翻譯策略;若翻譯是面對外國受眾的漢譯英,則往往會更多使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如英語中“meet one’s Waterloo”,是出自滑鐵盧戰(zhàn)役的一個詞匯,原本意義為“遭到慘??;大吃敗仗”。但為貼近漢語意義的事物表達,使用異化翻譯策略,將該詞匯翻譯為“四面楚歌”,借助楚軍被漢軍包圍的情境,更有利于國內受眾的準確理解。而漢語詞匯“走馬觀花”則使用歸化的翻譯策略,按照西方受眾的認知翻譯為“to know about roughly”或“to have a brief look”。因而譯者對不同中文、英文內容翻譯的文化態(tài)度,會對翻譯文化取向、翻譯結果產生巨大影響,使得英漢/漢英翻譯更接近目的語的 認識。
東西方文化內容的翻譯過程,也是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分享過程,為完成中英文基礎理論、潛在思想內涵的翻譯任務,翻譯人員必須對源語言、目的語言有著深入的認知,包括詞匯、語法及句式表達的認知和理解,以及能夠對比不同語言所具有的差異性。能力。在這一東西方文化表達能力要求下,譯者要找出中英文文本之間存在的普遍性特征,根據原始文本的普遍性作出接近于目的語的文化內容翻譯。由于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中英文本表面意義、內在涵義也被嵌入到源文化中,因此譯者不僅需要精通兩種語言表達方式,而且要尋找兩種文化之間的共識,做好文化語義雙語的轉換,才能客觀準確完成目的語語言文化的翻譯工作。
傳統翻譯理論側重于翻譯文本、語言的忠實還原,試圖從對等角度,找到與源語文化相對應的目的語翻譯方式,將不同社會語境中文化元素的翻譯,視為一種實踐經驗對接的活動。國內外多種翻譯理論,對于翻譯標準、翻譯文本或規(guī)范的討論闡述,常常會建立起一套自身的理論體系,進行多種翻譯程序、翻譯策略的合理設計。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亞歷山大·弗雷澤·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他的著作《論翻譯的原則》中指出:“翻譯譯文應完整說明原文的內容、想法,其翻譯方式和寫作風格要盡量與原著相近,且要能夠表達出源語本身的內在涵義?!?/p>
在國內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思想,以及國外克里斯蒂娜·諾德功能翻譯理論、尤金·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采取較為恰當的切入角度、翻譯方法,將源語言文本和消息內容,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形成聯結。一是結合源語言文本的文本背景、民族或民俗表達方式,對其中涉及的詞匯、語法和句式進行深入理解,遵循原文文本的主要內涵,忠實保留原文消息的整體性敘事進行翻譯,作出接近于其表面意義、內在隱藏涵義的翻譯表達。二是針對源語言文本的外在呈現形式,對上下文語言風格、語義連接性進行客觀分析,從源語和目的語翻譯的優(yōu)雅、表現力方面著手,設置與之相對照的社會文化語境、翻譯詞匯和語法表達方式,使之從譯文翻譯的呈現形式上,達到與源語表達的動態(tài)對等?!妒ソ洝ど昝洝分心ξ靼l(fā)布的法令:“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其表面意思為“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和以手還手”,而出于中文讀者的閱讀、理解習慣,翻譯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與之對應,以生動表達源語內容的真實涵義。
相比于國外嚴謹規(guī)范的翻譯風格而言,近年來我國譯者對于國外文學、文本內容的翻譯,通常會引入一系列的新思想、翻譯方式等。除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理論外,林語堂、朱光潛、錢鐘書及傅雷等文藝界人士,也紛紛提出一系列從自身角度出發(fā)的翻譯理論,包括林語堂圍繞現代語言學、心理學,指出翻譯要在忠實表達原文意義的同時,展現符合文化背景的語言敘述之美。朱光潛則提出“從心出發(fā)、用心翻譯”的理念,錢鐘書及傅雷也提出“神似要大于形似”、“化境”等翻譯觀念,表示“譯文的閱讀感受要不像譯本,而要像原本一樣通順、流暢與自然”。但對源語內容、表達翻譯的大幅度更改,也開始顯現出源語/目的語文本之間缺乏內在聯系,以及翻譯形式化突出的翻譯問題,這些問題使得目的語讀者對源語思想文化、基本內涵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
如“I get a kick out of You”,通常從表面意思被直譯為“我被你踢了;踢水桶”,但其實際意義為“你給我?guī)砹藰O大快樂”、“我為你癡狂”,屬于百老匯社交環(huán)境下的用語,但在翻譯過程中的意思,與其真正意義相差甚遠。Kick是用腳踢的意思,不管是人或馬的腳,被踢的人一般來說是會感到很痛,但其真正涵義卻恰恰相反。之后《圣經·舊約·詩篇》中的“the apple of the/one’s eye”,字面涵義翻譯為“蘋果一般可愛的眼睛”、“眼睛的瞳孔”,但其真正涵義為“求你像保護眼中的瞳孔一樣保護我”,但向國內讀者翻譯、譯介該書籍時,通常被譯作“掌上明珠或珍視的寶物”,這就與原有文本、文學敘述的內在涵義相距甚遠,容易引起受眾的理解障礙或誤解。
不同地域文化內涵、語言內容的翻譯,是對原有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重新建構,因此要通過以源語客觀事實為翻譯標準,進行文化背景、文本內容與譯者主體的三方對話。首先在漢譯英、英譯漢等的翻譯工作實施前,要依照嚴復信達雅理論、克里斯蒂娜·諾德功能翻譯理論、尤金·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圍繞某一固定的翻譯目標,進行翻譯詞匯、語法及句式表達的組織,具有開放性或非封閉性特征。
因而通過一系列合理性的制約條件,針對中英翻譯的共識性真理觀,提出與社會思維、語言表達相契合的翻譯方案,為全球不同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翻譯,提供較為客觀準確的翻譯情境、內容傳達機制。如我國伯父、叔父、叔叔和舅舅的翻譯,常常用英語uncle、aunt等進行表示,以此在稱謂上達到一種基本的對應。而“您”、“寡人”、“朕”中文詞匯,則不存在共時性英語詞語與之對應,往往使用“I或you”代替。
在面對不同文化情境、翻譯類型作品情況下,對于英語詞匯、成語或典故等的翻譯,應在本質主義翻譯理念指導下,尋找兩種文本之間存在的非本質共識,也就是從中英文化翻譯的表達形式上作出改革創(chuàng)新。如比喻修辭是東西方文化內容,都會用到的藝術表現手法,英語詩歌中“Hark,hark!”、“Hence,hence”,以及漢語詩歌表達中“唧唧復唧唧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等,都是通過詞語疊化方式,增強藝術呈現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如“Hence,hence,all your vain delights”,通??梢苑g為“因此,因此,你所有虛榮的快樂”,或者說“于是乎,于是乎,你那虛榮的快樂啊”。利用一系列較為抽象的氣聲詞、輔助用詞,進行多種語言具有共識性的翻譯表達,以便于目的語讀者更加容易、便捷的意義理解,達到中英文化翻譯中思想內涵、外在形式相融合的表達。
不同地區(qū)文化通常分為歷史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文化等,根據不同文化內容往往采取直譯、意譯和音譯等方式,對多種外在事物表達與交流作出呈現。根據我國翻譯學家譚載喜在《翻譯中的語義對比分析》中提出的理論,當下多種漢英詞匯包括詞匯偶合、詞匯并行等共識特征。因而,采取音譯、意譯或音意兼?zhèn)涞确g方式,針對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具有共識性的內容表達,在開放化語境中,進行詞匯、語法、句子等的翻譯和理解。如西方詞匯“democracy”、“Science”在剛進入中國時,被翻譯為德莫克拉西和賽因斯(簡稱德先生和賽先生),后續(xù)由于民主運動、學習科學等活動的發(fā)展,才將其翻譯為民主和科學。因此利用共識真理觀理論,以及其他具有指導性的翻譯理念,將有效促進全球文化作品內容的妥善翻譯與傳播。
傳統翻譯模式主要以不同區(qū)域的文化差異為主,進行直接字面意思翻譯、思想內涵的拆解與重組翻譯,容易隱去譯文原有的語境意義,或者出現文化理解與表達的間離問題。因此在全球東西方文化不斷交融發(fā)展的情境下,對于不同文化語境中的翻譯表達,需要圍繞一系列的文化詞匯、成語、典故等內容,依照多種翻譯理論的內在要求,進行源語文化思想內涵、表達形式的選擇性翻譯,盡可能在展現出區(qū)域文化獨有的歷史積淀、敘述差異性的同時,保證不同文化共識內容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