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改革開放前對比,目前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fā)展,穩(wěn)居世界大經濟體的行列,同時發(fā)展的成果斐然。經濟的發(fā)展是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重組創(chuàng)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思想觀念、消費觀念、理財觀念等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加之現階段金融市場發(fā)展迅速,以及投資機會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投資,而投資需求也是各不相同。面對金融市場中眾多的投資產品,如何去選擇和判斷,更需要投資者保持理性的態(tài)度,投資心理決定了投資行為,非理性的投資心理,勢必會導致投資的失敗。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都是以對資產保值并實現增值為投資目的,簡而言之,以可以實現“錢生錢”為最終投資目的。作為投資者而言,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投資產品時,如何保持冷靜、理智、清醒的頭腦,去判斷一款投資產品的投資價值,對投資初期的目標實現起著重要的作用。
現階段,大量的現實調查表明,我國投資者投資心理表現為以下四種方式:第一,太過自信,個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對自身沒有客觀的認識。一旦制定錯誤的決策,將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這都是過分自信所導致的。第二,過度投機心理,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對于突發(fā)情況的處理反應相對過度,而有的投資者的反應則是嚴重不足,這都是沒有對突發(fā)情況進行合理反應的表現,只有合理地作出反應和判斷,才能進行理性的投資。第三,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是指在交易活動中的一些不理性的群體行為,羊群效應在投資市場中普遍存在。第四,處置效應心理,當在對處置效應展開實際調查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獲得短時利益,他們可以通過賣出行為獲得盈利。當股票處于虧損狀態(tài)的時候,及時將其賣出,這種處置方式被稱作“售贏守虧”效應。
由于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將手里富余的錢存進銀行,以獲取相應的利息,這是保守型錢生錢的有效方式,也是我國儲蓄率持續(xù)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將錢存進銀行是大多數人的首選理財方式。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對于生活條件較好的投資者而言,他們更愿意選擇國債等投資品種,這種投資方式比銀行儲蓄存款的利率要高,但是弊端是,其有一個固定的期限,在期限內不允許取出,不如儲蓄存款的存取靈活。在現階段,銀行理財產品彌補了債券類投資產品在固定期限上的不足,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不同的投資期限,個人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短期、中期或者長期,與債券投資相比較,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優(yōu)勢尤為明顯。
儲蓄、債券、銀行理財產品類投資品種其共同的優(yōu)勢是低風險,是在對投資資金進行保值和增值,選擇這類投資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一般都是保守型的投資者,他們愿意接受低風險投資,在保證自己所投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有適當的收益,對自身的資產增值期望不高,以安全穩(wěn)妥為根本,是理性的投資人。但是在未來投資產品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這類投資人的選擇也可能會因為某些因素發(fā)生改變。
雖然資本市場的起步較晚,發(fā)展較為緩慢,但是近些年的資本市場也逐步形成了健全和完善的體系,基金類投資產品和保險類投資產品越來越多,品種紛繁多樣。而這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無疑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渠道。個人投資者在選擇基金和保險類投資產品時,如果沒有深入地了解產品的結構以及相應的盈利模式,投資者也會面臨著一定的風險。所以,要花時間、花精力去學習基金和保險類的投資產品,了解產品結構的同時,規(guī)避自身的風險?;鸬念愋捅姸?,其中包含了股票型、債券型和混合型等,投資者對于這些基金類型并不都一一了解,甚至有的投資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投的是哪種。在股市的火爆期,個人投資者更是人云亦云,看到別人購買基金掙到了錢,自己也去買,而去買何種類型的基金,怎么去買,什么時間去買都不知道,賺錢效應加上羊群效應,導致了投資者的盲目投資、非理性投資。而在基金類產品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所以也就出現了專門為投資者講解和幫助投資者去投資的機構,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了解基金的基本結構形式和盈利模式時,心理逐漸從非理性回歸到理性。
目前在眾多的保險產品中,分紅型的產品居多,其大多還同時兼有保障的一些功能。投資這類產品的投資者,大多是保守型的投資者,即將自己的閑置資金按時存入到指定的保險賬戶中,在每年的年末能夠獲得一定的收入分紅,或者是在保險周期完成后,一次性拿取賬戶的分紅,這類投資產品的收益率比普通的儲蓄收益要高,但是相比較一些風險較高的投資產品,收益率較低。所以這類產品適合生活條件較好,有富余資金的投資者,他們不想承擔較高風險,而又想要將富余資金進行投資,獲取一定額度的收益。
基金類和保險類的投資產品,對于投資者的專業(yè)知識能力沒有具體的要求,其風險也不高,所以很受廣大投資者的歡迎。往往基金類、保險類的投資者都是從銀行儲蓄、理財產品的投資轉過來的,究其原因是其高于普通儲蓄和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根據羊群效應,基金類和保險類的投資隊伍會越來越大,未來基金和保險類的投資市場將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進行證券和期貨類的投資,對于投資者的專業(y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其中需要個人投資者具備專業(yè)的分析和判斷力,能夠對市場進行分析和預測,同時觀察能力要強,對可能影響投資標的的因素要時刻關注并迅速作出判斷。證券和期貨類投資品種的特點是價格的波動非常不穩(wěn)定,風險較高的同時對應的是較高的收益,價格波動可能會連本帶利都收不回來,也可能會在短期內獲取較高的收益。鑒于證券和期貨類投資品種的特征,個人投資者的決策一旦出現偏差,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進行投資決策前,鑒于其專業(yè)的分析能力以及判斷力,會對自己的決策有很大的信心,從而進行后續(xù)的操作。而在投資決策操作之后,一旦發(fā)現自身的決策有誤,則會懷疑自己,懊悔、憤怒的情緒則會出現。個人投資者這種從自信到懊悔憤怒的心理情緒,究其原因是因為判斷失誤導致的決策失誤,而決策失誤是因為內心對投資回報率的較高期望,以及想快速收回投資成本,獲取高收益的非理性思維所引起的,最終使得投資失敗。
P2P網貸,顧名思義,是一種網絡貸款,它是在互聯網金融興起之后衍生出來的,是全新的投資類型。以互聯網為平臺,個體之間發(fā)生的直接借貸,這種網貸平臺投資方式,與銀行、保險、基金等投資品種相比較而言,其利率較高。鑒于P2P網貸的起步較晚,現階段的P2P平臺中缺乏一定的規(guī)范性,而個人投資者對這種新興網絡貸款市場的了解不夠深入,對于市場中的各種信息缺乏判斷,過分地注重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只會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最終導致投資失敗。在P2P網貸投資發(fā)展的這幾年中,監(jiān)管機制在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以不斷地規(guī)范網絡投資貸款方式。而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在投資中應該放松心態(tài),對市場信息保持理性的判斷,客觀地面對投資中的風險和收益,不斷提升自身的投資素養(yǎng),做到理性投資、科學投資和快樂投資。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人們的收入不再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而且還能進行額外的支配,如投資理財等。近些年來,人們對于投資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對投資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也越來越強,對投資所報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投資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投資需求。投資者在投資方式的選擇上,更加趨于理性,而投資人在實現投資目標的過程中,如何利用更加科學的操作渠道,最大程度地克服心理因素的影響,從而獲取最大收益,這是當下個人投資者應該注重的問題。